新書推薦:

《
政府论(上、下篇)(中外哲学典籍大全版)
》
售價:NT$
500.0

《
性格解码:解锁你的职业天赋(第6版)
》
售價:NT$
449.0

《
走出情绪风暴,做从容引领的父母
》
售價:NT$
305.0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NT$
316.0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NT$
301.0

《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售價:NT$
490.0

《
ACT一学就会:接纳承诺疗法入门指南
》
售價:NT$
709.0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本书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展现了作者对数字赋能历史教育的思考,希望为历史学科教学与育人方式的革新注入新动能。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专著。内容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数字赋能的背景与意义,重点阐释数字赋能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影响;第二章数字工具与资源的应用,介绍数字化历史档案、虚拟博物馆等模拟体验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第三章数字赋能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案例,通过分析真实的课堂案例,来阐发学生数字素养培养方法及反思;第四章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直面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探讨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五章数字赋能的未来趋势预测,对未来历史教学的数字化场景构想。
|
關於作者: |
关荣,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历史教师,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密云区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有多篇论文获市区级一、二等奖,数篇论文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北京教育》发表,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主持市级课题2个。
|
目錄:
|
第一章 数字赋能的背景与意义 001
第一节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历程与教育变革的渊源001
第二节 数字赋能的详细概念阐释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012
第三节 数字赋能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影响分析027
第四节 数字赋能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对比030
第五节 数字赋能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034
第二章 数字工具与资源的应用 047
第一节 数字化教材的优势与特点及在线课程资源的分类047
第二节 数字化历史档案的价值与虚拟历史博物馆的功能054
第三节 互动学习工具之游戏化学习的魅力与实践062
第四节 模拟体验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067
第五节 社交媒体与历史教学结合的多种途径071
第六节 数字工具与资源整合的策略 077
第三章 数字赋能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083
第一节 案例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古代丝绸之路”项目实践案例083
第二节 教师的数字素养要求与专业发展路径093
第三节 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方法与重要性 101
第四节 实践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08
第五节 数字赋能实践的效果评估与反思 114
第四章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27
第一节 技术接人与资源不平等的现状与影响127
第二节 教师培训与支持体系的建设需求135
第三节 评估与反馈机制创新的必要性143
第四节 跨学科合作解决数字赋能难题149
第五节 建立可持续的数字赋能发展模式155
第五章 数字赋能的未来趋势预测160
第一节 数字孪生与认知重构:历史教育在智能时代的范式革命160
第二节 教育政策对数字化教学的支持方向163
第三节 数字赋能下的历史教学新可能探索166
第四节 未来历史教学的数字化场景构想170
第五节 数字赋能对历史教育的长期影响175
附录 179
历史教学中经典数字资源案例分析 179
数字赋能历史教学的政策解读 184
历史教学数字工具使用指南 186
历史教学数字工具的使用方法 188
历史教学数字工具使用的注意事项 190
参考文献 193
|
內容試閱:
|
在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重构教育生态的当下,历史教学正伫立在传统与创新交汇的十字路口。随着《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的相继出台,首都教育系统正式吹响了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变革的号角。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不仅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锚定了战略方向,更通过“2025年建成100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标杆学校”“2027年实现教育领域AI应用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的清晰目标,勾勒出技术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景蓝图。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人工智能 教育”标杆应用工程为核心抓手,构建“教育教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向突破”的良性机制,通过场景开放反哺技术迭代,以教育需求驱动AI研发,为学科教学与育人模式的革新注入澎湃动能。
历史学科,作为人类文明的忠实记录者和传承者,肩负着培育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历史解释思维以及家国情怀的重大使命。然而,面对浩瀚如烟的历史长卷与复杂多维的核心素养目标,传统教学往往受限于资源整合效率低、时空场景还原难、个性化学习支持不足等痛点。《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中提出的“构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搭建AI教研大平台”“开发智能学伴与 AI导师”等举措,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以初中“古代丝绸之路”项目为例,学生依托DeepSeek平台接入全球数字档案库,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纹饰与波斯细密画的几何构图进行像素级比对,借助AI图像分析技术量化艺术交融程度;通过虚拟现实模块,学生更可化身粟特商人,在黄沙漫天的楼兰古城中与虚拟历史人物对话,从驼队贸易的细节中解码跨文明的对话。这一实践不仅呼应了《方案》中“跨学科、跨层次教育生态重构”的核心理念,更生动诠释了“五育空间”的拓展如何让历史学习突破课堂边界,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文化认同。
数字赋能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始终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求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贯通式培养体系:小学阶段通过AI互动游戏启蒙历史时序思维,让学生在虚拟考古挖掘中感知文明脉络;初中阶段依托智能学伴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引导学生在“数字孪生”场景中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链;高中阶段则聚焦AI伦理与治理,鼓励学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多语种史料,通过情感倾向分析揭示历史叙事的多元视角。以高中“郑和下西洋的数字重探”项目为例,学生不仅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精准还原航海路线与季风规律,更通过AI情感分析模型对比《明实录》与《马可·波罗游记》中对海上贸易的表述差异,在数据建模中解构“朝贡体系”的复杂性。这些实践正是《指南》所倡导的“以场景开放助推技术创新”的缩影一-当增强现实技术让三星堆青铜神树“复苏”并演绎祭祀仪轨,当代码编程重构楚汉争霸的兵力调度模型,技术便成为“史料实证”的脚手架、“历史解释”的多棱镜,最终培育出兼具批判性思维、文化自信与数字素养的时代新人。
本书不仅是对数字教育前沿的探索与记录,更是对历史育人本质的深情回归。从北京市91所智慧校园示范校的“校园大脑”建设,到课间机器人以“运动伙伴”“知识助手”双重角色激活课间育人场景;从元宇宙空间中复原雅典卫城供学生模拟公民辩论,到运用流体力学仿真验证明代宝船设计的科学性,每一处创新实践都深刻呼应《方案》中“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一-技术绝非冰冷工具,而是人文价值的放大器。正如《指南》所强调的“人工智能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历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同样需要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在算法解析史料的同时,守护对历史情境的共情能力;在虚拟场景中重走丝绸之路时,不忘追问文明互鉴的当代意义。这种“科技向善”的理念,正是首都教育“以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构建更智能、更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核心要义。
展望未来,随着《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中“教育垂直领域专用大模型”“AI测试场”等基础设施的落地,历史教学将迎来更广阔的创新空间。想象一所标杆学校的“历史数字实验室”:AI助教基于学情数据自动生成分层教学设计,VR档案馆支持学生调阅全球珍本史料,区块链技术确保历史数据链的不可篡改性,而跨校联动的“数字文明共同体”项目则让学生与海外同龄人协作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这些场景并非幻想,而是首都教育正在绘制的现实图景。本书期待通过翔实的案例解析与策略建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转型方案,更希望激发对历史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一-在算法与数据主导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让技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年轻一代在数字与人文的交响中,真正读懂“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永恒命题,为民族复兴锻造兼具历史智慧与创新魄力的接班人。
作者
2025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