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世界的逻辑

書城自編碼: 414513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人生哲学
作者: 马兆远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73918949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1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画龙西方传世影像里的中国形象1500-1949
《 画龙西方传世影像里的中国形象1500-1949 》

售價:NT$ 806.0
似锦
《 似锦 》

售價:NT$ 383.0
首饰之美: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首饰之美: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旧庙新神:晚清变局中的孔庙从祀(论衡系列)
《 旧庙新神:晚清变局中的孔庙从祀(论衡系列) 》

售價:NT$ 296.0
道心惟微: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战略文化与历史启示
《 道心惟微: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战略文化与历史启示 》

售價:NT$ 500.0
重写灵魂:多重人格与记忆科学(共域世界史)
《 重写灵魂:多重人格与记忆科学(共域世界史) 》

售價:NT$ 556.0
新伦巴第街:美联储如何成为最后交易商
《 新伦巴第街:美联储如何成为最后交易商 》

售價:NT$ 296.0
权力与财富 晚清时期的金融博弈(以金融视角重构晚清史,揭开晚清金融体系背后的权谋暗战)
《 权力与财富 晚清时期的金融博弈(以金融视角重构晚清史,揭开晚清金融体系背后的权谋暗战) 》

售價:NT$ 367.0

編輯推薦:
英国物理学会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马兆远颠/覆性新作,从古典哲学到现代科学,从逻辑到直觉,助你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在不确定的时代做出理性决策。
跨学科巨著,打破科学与人文的传统界限,构建完备“通识知识网络”,为读者提供理解世界的全新视角。
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年轻人该用什么指导自己的人生?我们如何在AI 当道的世界生存与思辨?名校爆火通识课;一课难求的宝藏教授马兆远,给你一套应对不确定性的顶层思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杨斌,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冬梅,经济学家马光远、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苏德超,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梅赐琪,《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韶音科技创始人兼CEO陈皞,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梁在中,福建三安集团(三安光电)高级副总裁占卓,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兼CEO黄荔盛赞。
湛庐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在这个AI颠覆认知、信息爆炸冲击理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答:当“确定性”成为稀缺品,如何在混沌中锚定方向?如何用理性思维突破认知局限,做出理性的决策?英国物理学会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马兆远,以“科学 哲学”的跨界视野,交出了一份破局之作。他不仅是25岁获牛津物理学博士、30岁领军中国空间站冷原子实验的知名科学家,更因“一座难求”的逻辑课被学生称为“宝藏教授”——其MBA精品课“马导的逻辑课”,用鲜活案例拆解抽象思维,早已成为职场人、创业者的“思维健身房”。
本书以“如何用理性应对不确定性”为核心,贯穿古希腊哲学到量子力学的前沿探索,打破学科壁垒: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诞生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完美真理”的终结,从量子力学颠覆“确定因果”到混沌理论揭示“预测极限”,从贝叶斯统计改写“认知逻辑”到熵增定律破解“躺平陷阱”——马兆远用“科学史 思维进化”的双重视角,还原理性与科学的本质:它们不是“终极答案”,而是人类应对未知的“思维工具”。
书中没有晦涩公式,只有直击痛点的方法论:
当信息过载时,如何用逻辑筛出关键变量?当未来不可测时,如何用概率思维优化选择?当“确定性依赖”成瘾时,如何借混沌理论拥抱灵活性?
无论你是被职业选择困扰的年轻人、在商业浪潮中寻找方向的创业者,还是渴望提升思维深度的终身学习者,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套“应对不确定性的顶层思维”:它既回溯人类2500年的思维进化史,又直指AI时代的生存法则——接受不确定性的常态,在理性与试错中迭代认知,最终将“未知”转化为成长的燃料。
關於作者:
马兆远
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商学院双聘教授,英国物理学会会士,高丽大学荣誉教授。
曾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数字化先进制造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智能制造专业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曾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四号”设计了世界上第yi个空间冷原子实验平台。著有《量子大唠嗑》《人工智能之不能》《智造中国》。
目錄
推荐序一 学习逻辑,获得智慧
王义遒
北京大学教授、原常务副校长
推荐序二 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引言 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 第一部分 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第1章 语言,人类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
所有现代人都是非洲一个部落的后裔
语言奠定了智人在地球上的主导地位
保存完整的古埃及语言系统
语言统一保证了金字塔工程的顺利完成
语言方式深刻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第2章 宗教,古代人类对确定性的终极追求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寻确定性
语言助推社会组织与信仰体系的诞生
一神教兴起,提供更清晰的道德和行为指导
基督教的分化体现了语言诠释的多义性
对确定性的追求贯穿了人类认知史
第二部分 理性认知的基础第3章 古希腊哲学,从理性的角度追求确定性
《雅典学院》,群星璀璨的年代
古希腊人致力于发现自然背后的普遍规律
从日心说到地心说,古希腊人的宇宙观
古希腊对确定性的追求,源于其独特的城邦制度
古罗马人和阿拉伯人保留了古希腊文明的火种
第4章 古典逻辑,塑造整个现代科学的根基
逻辑的稳定性,让人类能沉淀出相对确定的知识
逻辑,获得有效推论的方法
逻辑之于数学正如证据之于科学
古典逻辑对基督教的深刻影响
理性与科学,使人们的心理气质变得更加豁达
用数学揭示宇宙奥秘,开辟探索宇宙的新途径
第5章 理性,建立俯视宇宙的信心
从培根到笛卡尔,新的探究世界的方法逐渐兴起
从伽利略到斯宾诺莎,科学在宗教的枷锁下仍然茁壮成长
从牛顿到莱布尼茨,追求真理的探索建立在逻辑学之上
古典理性的巅峰:“拉普拉斯妖”
公理化的数学成为科学范式
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严格的科学道德标准
科研工作需要站在反对者角度挑战自己的观点和数据

第三部分
应对不确定性的武器
第6章 实践,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洛克的权利理论与分权学说深刻影响了英美文化
康德提出人是认知世界的主体
黑格尔创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马克思提供了分析和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框架
自由工匠对数学、技能和技术的兴趣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第7章 古典理性的灾难,数学的三次危机
布尔代数使逻辑问题得以用代数表达式来描述和解决
无理数引发了数学的第一次危机,“无穷”引发了数学的第二次危机
康托尔的解决方案暂时缓解了数学的第二次危机
数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预测的方法
集合论引发了数学的第三次危机
罗素的逻辑原子论,构建清晰的语言描述世界
第8章 不完备性,不断扩展知识的边界
希尔伯特乐观的信心是盲目的
哥德尔,20 世纪最有意义的数学真理发现者
亚里士多德开启理性,哥德尔揭示理性的缺陷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证明
接受人类的不完美,正是我们的伟大之处
不完备性的世界,必须存在“补锅匠”
第9章 回归直觉,认知过程中的核心角色
维特根斯坦,视真理胜于生命的天才
对无法言说之事,就应保持沉默
传统哲学思辨的殉道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哲学无法教给我们新的事实,只有科学才可以
科学不仅是收集事实,更要使事实相互联系并做出预测
人类思维的灵性弥补理性固有的不足
第10章 AI,时代的终曲和新篇
计算机的发明是一连串的事
康威的生命游戏证明生命也许不太复杂
计算复杂性限制了确定性方法的应用
第11章 混沌,宇宙的基本特征
确定的体系中蕴含着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
混沌导致对动力系统的演化无法进行长期预测
有序与无序,自然奥秘的普遍存在形式
第12章 概率,描述信心的数学工具
足够多的不确定性会呈现一定的确定性
随机性是“已知的未知”,不确定性是“未知的未知”
用整体的确定性对抗局部的随机性
选择更有指导意义的统计方法
与经典统计学息息相关的熵
贝叶斯统计,利用已知推断未知的新方法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概率往往比逻辑更有效
第13章 量子逻辑,改变对自然界的认知
当认知与现实证据不符时,就应当修改我们的认知
波即粒子,粒子即波
无论规则是什么,量子都知道答案
时间能倒流吗
时间在量子世界里的奇怪特性
量子逻辑可能是一套更完备的逻辑理论
构建通用的量子计算机还存在一些核心困难
量子贝叶斯统计,更新观测者关于系统的知识状态
人脑的自由意志是一种量子效应吗
第四部分
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哲学基础
第 14 章 务实,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shi用主义者是一群有耐性、够耐心的人
对经验的修正,是科学方法的核心
接纳自然的不确定
结语 应对不确定性的世界
內容試閱
古典逻辑,塑造整个现代科学的根基
数学家为什么能够在“什么是正确的”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且这种共识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被推翻?因为数学的逻辑推理是抽象的,它打破了文化、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科学领域通用的语言。这意味着数学结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致的,不受人主观感受和经验的影响。一旦某个数学命题被证明为真,就会被视为绝对真理,直到新的数学领域发展出来,才有可能需要对其进行修正或扩展。正因为这种稳健逻辑,数学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比如,在物理、工程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数学提供了描述和预测现象的精确方法。数学的稳定性和普适性是它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关键特点,也是数学理论能够历经时间考验而仍然被认为正确的根本原因。而数学的这种特点,源于其包含的古典逻辑。
逻辑的稳定性,让人类能沉淀出相对确定的知识
逻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古典逻辑;第二,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现代逻辑。古典逻辑起源于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所在的时代得以总结归纳,为人类系统化地理解世界、人类自身以及社会,并形成相应的观念提供了思维工具。正如前面的章节提到的,它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哥德尔提出不完备定理,图灵建立“图灵机理论”,这些成果开拓了现代逻辑的发展方向,开始引入新的符号系统和分析方法。现代逻辑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逻辑学的领域,并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新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之后的逻辑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哲学分支,也很难再以“逻辑学”这个名词来予以概括。它成为人们认知的基本工具和思维方式。
因为逻辑要求非常明确且严格的规则,以确保不同个体能够通过一致的推理过程得出相同的结论,所以它的效力不依赖于任何个人的主观意识。人的观点可能会随时间变化,甚至随着个体的消逝而无法持续,而逻辑具有超越个人观点和时代限制的稳定性,因此在多样化的观点和不同时间阶段之间,都可以沉淀出相对稳定和客观的知识。
在物理学中有一种运动,被称为布朗运动(见图4-1),指的是粒子无规律、随机的运动模式,有时也被形容为“醉汉行走”。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走路时东倒西歪,虽然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行走,但他与出发点的距离并没有显著增加。在人类的思维和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一旦缺乏逻辑的系统性支撑,就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尽管从长远来看,知识在不断积累,新知识不断被发现,但旧知识也会被遗忘。人在学习新知识与遗忘旧知识之间会达到某种平衡。这可能导致整体人类社群的知识总量增长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呈现饱和趋势,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知识总量也不再有显著的增加。
布朗运动模型不仅能用来解释个体学习的过程,还能用来阐释为何历史上的一些文明在长时间的发展后似乎会进入停滞状态。这种现象在许多文明中都出现过,从古巴比伦到古埃及,从古印度到古代阿拉伯等。如果没有稳定且具有方向性的知识积累过程,文明的发展就会像醉汉行走一样,缺乏明
确的进步方向,难以实现持续的成长。
然而,古希腊的情况有所不同,其影响力不仅延续到中世纪,还影响了现代欧洲,这要归因于他们对逻辑的重视。与随机获得知识不同,古希腊人通过逻辑推理和严谨的方法逐步从无到有地构建知识体系。他们的知识的增长速度最初可能与醉汉行走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断筛选和精炼知识,逐渐提炼出了一套相对正确的知识体系。知识的定向积累和筛选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但是一旦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达到某个临界点,它们就会开始相互连接,并逐渐形成更复杂、更高级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的联结会引发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即“知识大爆炸”(见图4-2)。知识大爆炸不仅标志着人类文明迎来了重大转折点,也标志着知识的快速积累,更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具体来说,直到中世纪之前,欧洲的知识积累速度和其他古代文明相差无几。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科学的发展逐渐兴起,并在17世纪开始爆发,延续至今。可以看出,经过长期的定向积累,再加上科学方法的助推,知识的增长便会以惊人的速度爆发。
逻辑,获得有效推论的方法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旨在区分有效推论与无效推论,以梳理我们的思维。掌握了逻辑,就能有效地、正确地做出推理。逻辑可以帮我们组织信息和知识,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传统上,欧洲将逻辑当作哲学的分支,将它和文法、修辞一起称为“古典三艺”。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学列入七大基础学科之一,1977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更是把逻辑学列为知识的五大学科之首,可见其重要地位。本书提及的逻辑是指形式逻辑,即古典逻辑。古典逻辑中的演绎法、归纳法不断发展,成为有效科学推论的基础,可以说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形式逻辑对客观世界进行了不带主观意见的更精确的抽象概括,才成就了今天的“科学大厦”。既然逻辑是很重要的,国际社会也如此重视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并未普遍重视教授逻辑学呢?
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逻辑学是一门学科。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是教授逻辑学的,到20世纪90年代后,逻辑学慢慢退出了基础教育的历史舞台。结果就是,我们的逻辑训练不足,比如我们常常混淆辩证法与逻辑。
在中国古代的很多著作中,人们很爱提出概念,但不求解析;而概念的定义抽象且模糊。例如,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被认为是治国、齐家、修身的宝典,阅读这本书的门槛极高。我并不是说《道德经》好与不好,只是讨论一下其中的概念,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第一个“道”
字和第二个“道”字有什么区别?古人对这句话的注释是作者本人真正要传达的意思,还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的呢?那这种理解是对的吗?如果把它看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它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这样的话,围绕不明确的定义展开讨论毫无意义。
如果缺少形式逻辑教育,会导致大部分人的讨论成为诡辩,充斥着“抬杠想赢”,而不是理性讨论。这样,没有逻辑的争论常常只管态度,不论事实;只问动机,不论是非;只问亲疏,不论道理。你解释事实,对方却亮出立场;你想告诉对方是非,对方却说你动机不纯;你想用道理说服对方,对方却用情绪回应你。逻辑也是如此,逻辑只对逻辑本身管用,对相信逻辑的人管用,因为不相信逻辑的人,其思维方式可说是一种“神”逻辑,对其用正常的逻辑是无用的——打败mo法的只能是mo法。
普通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逻辑问题,因为他们缺乏基础的逻辑认识,所以他们的很多辩论都是从自身已有观念出发,再找辩论的理由和证据,比如在谈恋爱过程中,无论对错或原因为何,一方可能会用“你不爱我了”这种情绪去压制对方。再比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旦孩子开始质疑,父母就会开始说教,比如:“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我可都是为了你好。”当学生详细追问老师某道题的逻辑是什么时,有的老师会一时语塞,只好说“背下来就行,考试会考”。这种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会导致有些学生思维混乱。
对于人们没有逻辑这件事,除了无法自我察觉,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人们爱诉诸权威。比如“人家是专家,不比你懂?”“人家是医生,不比你懂该买什么药?”。爱诉诸权威的人,会把“权威人物”的意见视作真理,变得盲从。比如他们会认为领导的地位比你高,说的就一定比你正确,哪怕你摆客观事实作证,他们也不会相信,而且也不会思考,只会跟着领导走,可能会用“他坐到这个位置上,不比你有能力?”的话把你怼回来。这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毫无逻辑。对应到职场上,国内的“yi言堂企业”很受员工追捧,很多员工甚至期望不参与任何公司决策,只想做一台不动脑子的机器。诉诸权威,这种没逻辑的态度和作风在社会上成风,其结果就是,任何宣传都爱“造神”、造权威,爱用“权威”“专家”“资深”来包装形象,常夸大事实,误导受众。
再比如,在使用类比推理常见话术时,有的人常说“别人行,你怎么不行?”,这种话术忽略了个体差别,在教育中非常常见。还有很多类似的话,比如,在饭局上常听到:“大家都喝,怎么就你不喝?”;看到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后,有些家长会问:“别人都能考高分,你怎么考不了?”;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家长有时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些人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相关方必然都有责任。这种类比往往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也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差异性。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十分荒谬。
不过,也有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缺乏批判性思维,这一点很好,但问题是他们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对事物的看法是二元的,是非黑即白的,也无法从多个角度给出完整、有逻辑的看法。
我们用文学作品来解释一下,比如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一定是丰富且有层次的。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习惯用非此即彼的方式评价事件。比如,家长在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往往只关注成绩的好坏,认为孩子要么学习好,是优秀的,将来会有出息;要么学习不好,没有前途。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和潜力。在与人交往中,有些人会将他人简单地分为朋友和敌人两类。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己表现出明显的友好态度,就会被认为是敌人或者不友好的人。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朋友和敌人之间同样有普通熟人、合作伙伴、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等多种关系类型。而且,人的态度和行为也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改变。看待健康问题时,有些人认为身体要么是健康的,要么就是生病了,其实很多人很多时候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在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时,就认为自己身体完全健康,不注意生活习惯和保养。而一旦出现一些小毛病,就觉得自己身体很差,陷入焦虑。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但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功能减退或不适的症状,如果不加以重视,就可能发展为疾病。
因此,学习逻辑就成了自我成长道路上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比起无逻辑的教育,重视对逻辑的培养是更符合现代科学背景的课程设计。在语言学习和社会学习的相关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对某些历史事实的思考,对电影或名著的创作动机的思考。让学生们一起公开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这样的学习氛围才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那日常如何改变缺乏逻辑的情况呢?一是要先意识到这种情况,然后再努力改变,不然当对方不想跟你再争辩的时候,你可能还以为自己用真理说服了对方;二是要有意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多追问为什么,对于该深究的定义要深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