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755.0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NT$
306.0

《
创伤自救指南:如何摆脱消极模式、修复人际关系并获得自由
》
售價:NT$
301.0

《
失控的孤独
》
售價:NT$
286.0

《
怀疑:破解天才困惑与凡人焦虑的心理谜题
》
售價:NT$
408.0

《
神圣的异端:法国中世纪纯洁派叙事研究
》
售價:NT$
500.0

《
甲骨文丛书·莫卧儿王朝的灭亡:德里1857年
》
售價:NT$
760.0

《
江南器物志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孩子并非成人的缩小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跟随钱志亮教授认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读懂孩子的生命特质,树立科学健康的养育观:
透视儿童三重特性:脆弱性、学习性、发展性
构建儿童权利五维谱系:优先权→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看见童年版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从生理安全到自我超越
践行“无条件接纳”教育法则:差异不是缺陷,而是生命的独特编码
|
內容簡介: |
钱志亮教授从宇宙演化和地球生命历经五次大灭绝的宏大叙事开始,透过详实的科学论述和震撼人心的数据揭示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亿亿亿分之一的奇迹”这一核心命题,呼吁成年人对孩子无条件的关注与珍视。书中直面儿童成长面临的严峻现实威胁,从交通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到精神层面的“空心病”,乃至最为残酷的拐卖犯罪,无不凸显呵护和关注孩子的重要性。同时,钱教授提出了教育的核心理念——“无条件接纳”。他强调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深入了解其身心发展规律和真实需求,才能进行科学的养育。
|
關於作者: |
钱志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学名师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委员会委员
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
內容試閱:
|
了解生命的特点——为什么要尊重孩子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尊重,意味着将孩子当作一个个体,不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否定孩子。尊重孩子,首先应该从了解孩子、了解生命的特点开始:生命的灵动性、生命的唯一性、生命的简朴性、生命的无常性和生命的有限性。
一、生命是灵动的,因为灵动而活泼可爱
甲骨文里“生”的写法为,小草在土地上,往上长,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北京香山的樱桃沟,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石上松”,顾名思义,就是石头上面长了一棵松树。其实是这棵树的根系沿着石头缝隙往下长,一直长到地面上,最终把石头都给长裂了。可这棵松树依旧是生生不息,给人一种顽强的印象。
“生”字的写法是地平线上的一头牛:最下面的一横表示地平线,地平线上是个“牛”字。这头牛若是在吃草,就是正在享受活着的乐趣;若是在干活,就是正在发挥它活着的价值。
当我们再审视“生”与“死”两个字时,会发现“生”和“死”在一线之间,这根线就是地平线。“夕”字表示到了晚上,“匕”字表示给他一刀。地平线上是“生”,地平线下是“死”,生死一线间。
“生”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因此向上意味着生。“死,澌也。人尽曰死”,故而向下意味着死。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人总是希望活下去,生与死是相对的。”好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教人向上、教人生、教人活、教人生活,教人积极、教人乐观、教人进取、教人奋发、教人阳光、教人正向正面;而坏的教育教人向下、教人死,教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让人消极、颓废、丧气、退缩、抑郁、忧伤、教人负向负面。
1.生命的鲜活性
生命总是渴望活着,每一个生物都是向上的、向生的,渴望活着是生命的初衷,也是终极目的。无论种群的进化还是个体,历尽艰难都是为了要活着。康德在他的伦理体系(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践命令”一环里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目的,即一切为了人;而非手段,即不能把人当作工具。他希望所有人在行事的时候,都能够通过实践命令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所以,他认为遭遇恶劣情况的自杀也是不道德的,自杀留给他人的是心理压力和舆论谴责,留给社会更多的是负面情绪。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杀是违反自然的”。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活着是一种责任,死去是一种义务。什么时候没有了这种责任,那他也就只有尽义务了。”
那么,当生命面临残缺时,我们是否仍旧要坚持“活着至上”呢?答案是肯定的!生命是一场旅行,重要的是过程和体验,而无关你是否借助交通工具,更无关你借助何种交通工具。难道徒步爬行的人便没有了旅行的资格?社会围绕“是否应当给残疾新生儿提供医疗”这一问题的讨论源于婴儿多伊事件。1982年4月,一个名叫多伊的婴儿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出世,他不仅身患唐氏综合征,而且患有必须接受手术治疗的腹部梗阻(这是一种由唐氏综合征造成的较为常见的身体疾病)。多伊的父母在请教医生后明明知道如果不做手术孩子就会死亡,还是决定不给孩子做手术。1982年4月15日,这个孩子死去了。此事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注意,有的人认为孩子都这样了,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帮他解脱;而有的人认为他想活着,如果他要死,早就死在妈妈肚子里了。这件事情后来经过法律、伦理、哲学等多个领域的讨论,最终促使联邦政府作出规定,要求对所有婴儿(不论他们的缺陷有多严重)提供医疗。人们不能想当然地假设“有缺陷的婴儿注定要毫无意义地度过一生”,因为事实上新生儿医疗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能够使许多残疾婴儿的生活发生变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89年发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强调“每个儿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权,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存活与发展”。这就告诉我们:生下来就活着的孩子渴望活着,希望顺其自然地活下去,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捍卫生命活着的权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