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售價:NT$
398.0

《
丁元公绘水浒人物图
》
售價:NT$
1673.0

《
傅佩荣讲易经
》
售價:NT$
1010.0

《
历史的镜子
》
售價:NT$
286.0

《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二)
》
售價:NT$
500.0

《
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
》
售價:NT$
500.0

《
人格类型:我们何以不同(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是一种人们了解自己、了解人际困扰的方法)
》
售價:NT$
301.0

《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售價:NT$
658.0
|
編輯推薦: |
本书立足具身性理论与人地关系理论,提出海岛旅游体验的新概念与新模型,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同时依托实证研究成果提炼出可操作的海岛旅游开发与管理方案,为实践工作提供直接指导;区别于市场上以景点介绍、旅游攻略为主的通俗读物,本书聚焦海岛旅游体验的内在机制与意义建构,兼具独特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价值,其内容融合理论创新性与实践实用性,既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新视角,亦能为海岛旅游从业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具备较强的市场吸引力。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海岛旅游为研究核心,聚焦海岛性、具身体验与意义建构三大维度,系统探讨了海岛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未来方向。通过“海岛性情境—具身体验过程—意义建构—开发管理”的研究框架,深度分析了海岛旅游体验的独特性和规律。书中结合三亚西岛与蜈支洲岛的典型案例,通过质性与量化方法,构建了海岛性的内涵模型、体验机制以及意义生成逻辑,进一步揭示了海岛性在游客体验与地方发展中的作用,为实现海岛旅游的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本书旨在为我国海岛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同时也可成为全球海岛旅游理论创新与实践改进的参考。
|
關於作者: |
张伸阳,管理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游客心理与行为、旅游体验与设计。主持及参与*、厅局级纵向课题多项、横向课题十余项;在CSSCI、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1第一节 选题缘起 /1一、 海岛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时代背景 /1二、 海岛旅游发展的实践困惑与趋势 /3三、 海岛旅游研究的理论范式需转换 /4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 /5一、 研究目标 /5二、 理论意义 /6三、 实践价值 /7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8一、 研究思路 /8二、 研究内容 /9三、 技术路线图 /10第四节 创新之处 /12一、 海岛旅游研究的视角创新 /12二、 范畴与命题的知识创新 /12三、 海岛旅游理论模型创新 /13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简评 /15第一节 海岛旅游研究 /15一、 从海岛到海岛旅游 /17二、 国外海岛旅游研究回顾 /18三、 国内海岛旅游研究回顾 /24第二节 旅游体验研究 /27一、 旅游体验概念内涵 /27二、 旅游体验凝视理论 /28三、 旅游体验的具身性 /29四、 旅游体验的流动性 /32五、 旅游体验的景观生产 /33第三节 自我表达与地方意义 /34一、 从自我到自我表达 /34二、 地方性与地方意义 /35三、 海岛场所精神建构 /37第四节 文献简评 /37一、 海岛旅游研究内容的扩展 /38二、 海岛旅游的混合研究方法 /39三、 海岛旅游本土化理论凝练 /40第三章 研究设计 /41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案例的选择 /41一、 研究对象 /41二、 案例地选择 /42三、 分析单位的确定 /42第二节 研究方法 /43一、 数据收集方法 /43二、 数据处理方法 /45第三节 研究资料效度 /47第四节 研究伦理 /47第四章 旅游体验下的海岛性表征与形成 /48第一节 海岛性的内涵 /48一、 自然属性:从大陆到海岛的空间差异 /49二、 社会属性:多元主体建构下的海岛性 /50三、 旅游属性:旅游体验下重塑的海岛性 /52第二节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5一、 数据来源 /55二、 研究方法 /58第三节 旅游体验下的海岛性表征与结构 /59一、 旅游体验下的海岛性表征要素:基于内容分析 /59二、 旅游体验下的海岛性表征结构:基于扎根理论 /68第四节 旅游体验下海岛性的形成机制 /87一、 海岛性的影响因素 /88二、 海岛性的转变过程 /92第五节 本章小结 /96第五章 海岛旅游的具身体验机制 /98第一节 海岛旅游具身体验现象 /98一、 海岛旅游的具身体验共感 /99二、 海岛旅游的具身体验共鸣 /106第二节 海岛旅游具身体验过程 /108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09二、 编码过程 /110三、 海岛具身体验过程模型 /112第三节 驱推拉阻:海岛旅游具身体验动力 /119一、 驱力 /120二、 推力 /120三、 拉力 /121四、 阻力 /122五、 模型构建 /123第四节 具身体验认同与海岛景观偏好的定量分析 /124一、 问卷数据的收集 /124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125三、 量表有效性评价 /130四、 海岛景观偏好的因子分析 /131五、 海岛景观偏好的聚类分析 /135六、 具身体验认同的因子分析 /136七、 具身体验认同与海岛景观偏好的相关性分析 /139第五节 本章小结 /140第六章 海岛旅游体验的意义建构 /143第一节 自我表达的意义建构 /143一、 客观表达的符号性 /144二、 建构表达的情境性 /148三、 意义表达的生成性 /150第二节 海岛性的意义建构 /154一、 客观本真的海岛性呈现 /155二、 在场体验的海岛性表征 /157三、 象征赋予的海岛性精神 /160第三节 自我表达与海岛性意义建构的互动 /162一、 选择期:现代性危机与远方想象 /165二、 在场期:游客与海岛性意义的互动 /167三、 追忆期:自我建构与海岛性意义的重塑 /174四、 互动关系模型构建 /178第四节 本章小结 /179第七章 海岛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与实践路径 /181第一节 马尔代夫的海岛旅游模式 /181一、 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马尔代夫的适用性 /182二、 政策与规划驱动下的历史演进 /183三、 生态脆弱性与产业转型的交互关系 /185第二节 “单岛单酒店”模式及其社会—经济—生态影响 /186一、 模式内涵与实践特征 /186二、 社会经济影响与治理挑战 /188三、 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估 /190第三节 国际视角下的经验启示与未来走向 /191一、 马尔代夫经验对全球海岛旅游的启示 /191二、 面向气候变化与市场变动的适应策略 /197三、 与中国海岛旅游的比较与展望 /199第四节 海岛旅游开发实践路径 /202一、 旅游海岛的海岛性重构 /202二、 提高海岛旅游体验质量 /205三、 构建旅游海岛的场所精神 /207第五节 本章小结 /211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213第一节 研究结论 /213一、 海岛性内涵与旅游体验下的海岛性表征结构 /213二、 旅游体验视角下海岛性的形成机制 /214三、 海岛旅游的具身体验维度和过程模型 /214四、 海岛旅游具身体验的驱推拉阻动力模型 /215五、 海岛具身体验认同与景观偏好的定量分析 /215六、 海岛旅游体验下的自我表达 /215七、 海岛旅游体验下的海岛性意义 /216八、 海岛旅游体验下的自我表达与海岛性意义的互动关系模型 /216九、 国际视角下的经验启示与未来走向 /216第二节 研究局限 /218第三节 未来展望 /219附录 /220主要参考文献 /228
|
內容試閱:
|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推动下,海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游客对差异化与深度体验的海岛旅游需求愈加显著。然而,当前海岛旅游仍面临特色不明、体验不足等问题,亟须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本书以“海岛性情境—具身体验过程—意义建构—开发管理”为研究框架,深入探讨海岛旅游体验的内在机制和意义生成逻辑。通过三亚西岛和蜈支洲岛的典型案例研究,结合内容分析、扎根理论与量化调查等方法,构建了海岛性内涵的理论模型,剖析了海岛旅游具身体验的过程机制与动力因素,揭示了自我表达与海岛意义建构的互动关系。本书在理论层面提出了关于海岛性的多维结构模型、体验过程模型及其动力机制,为从体验视角分析海岛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思路。这些理论研究与分析不仅揭示了海岛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还通过深入实证分析,探索了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未来,海岛旅游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与创新性,通过深度体验设计和场所精神的塑造,助力海岛从资源依赖向体验驱动的模式转变。本书期望以多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海岛旅游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推动海岛旅游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之间实现协调统一,打造兼具特色与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开创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