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亡哲思录: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售價:NT$
500.0

《
汉字东渡:日本汉字趣味谈
》
售價:NT$
398.0

《
FPGA经典设计实战指南:架构、实现和优化
》
售價:NT$
505.0

《
西方现代思想十三讲
》
售價:NT$
469.0

《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
售價:NT$
602.0

《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2025版)
》
售價:NT$
254.0

《
大学问·市镇内外:晚明江南的地域结构与社会变迁(以地方权势阶层为切入点,剖析市镇兴衰与社会秩序变迁,为江南市镇研究开辟全新视角。)
》
售價:NT$
398.0

《
王朝的赌局:宋徽宗联金灭辽的致命抉择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数据作为其核心生产要素,正在深刻重塑社会经济的运行逻辑与竞争格局。在此背景下,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与治理,对于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提升国家竞争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然而,数据要素市场涉及多维发展目标和多方利益博弈,其治理并非易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多元目标,是当前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市场治理,构建一个高效、透明、公平和安全的数据要素市场,已成为政府、企业与学界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
本书系统梳理了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其建设进展、面临瓶颈及治理目标,对数据要素市场的生态系统、治理模式、价格机制、质量保障、安全合规及垄断规制等关键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试图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助力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
|
關於作者: |
丁波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上海市信息学会副会长、长三角双碳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上海市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理事。主要从事城市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大数据治理等研究。出版著作10余部,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主持国家级和上海市项目数十项。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展
第二节 数据要素市场治理的目标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本书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数据要素市场的框架结构
第一节 数据要素市场主体
第二节 数据要素市场的交易对象
第三节 数据要素市场的交易规则
第三章 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及演进
第一节 信息生态与数据要素市场
第二节 数据要素市场的信息生态系统构成
第三节 数据生态系统的演进
第四节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
第五节 数据要素市场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数据要素市场治理模式
第一节 数据要素市场治理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 数据要素市场的治理模式
第三节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治理的现状与瓶颈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数据要素市场规模统计
第一节 数据要素规模统计测算方法
第二节 基于成本法的数据要素规模测算
第三节 基于收益法的数据要素规模测算
第四节 数据要素统计测算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数据要素市场的价格治理
第一节 数据定价的难题
第二节 数据定价方法
第三节 动态定价机制
第四节 公共数据定价机制
第七章 数据质量的治理与保障
第一节 数据质量治理的背景与概念
第二节 数据质量评估方法
第三节 企业数据质量治理框架
第四节 数据质量治理的保障体系
第八章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中的信任问题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数据要素市场中的信任问题
第三节 数据要素市场中信任的内涵与层次
第四节 数据交易主体的信任管理
第五节 交易平台和政府部门的信任治理
第九章 数据要素市场中的数据安全与合规
第一节 数据要素市场中的数据安全新挑战
第二节 数据要素市场中的数据安全风险
第三节 数据交易合规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数据交易合规治理体系
第十章 数据要素市场的垄断与规制
第一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数据要素市场的反垄断规制对象
第三节 数据要素市场的反垄断规制手段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绪论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和各类智能感知设备的日益普及,全球的数据总量迅猛增长,据估计每年增长约50%,每两年翻一番,其作为社会基础性资源,蕴藏着巨大潜力和能量,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产。根据国际数据公司估计,2025年仅美欧日的数据资产总规模就可达到6100亿美元。因此,数据如同农业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时代的技术、资本一样,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而且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对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第一节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展
数据是数字时代的重要资源,积极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已成为社会共识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价值愈加凸显。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中国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数据基础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数智时代的顶层设计,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从大数据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数据被纳入生产要素范畴,再到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四梁八柱”的构建,最后到数据要素被纳入数字中国建设方案,随着党中央对数据要素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也更加清晰,建设数字中国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擎。
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基本阶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有专家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但未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首次系统分析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将其推向公众视野。2012年,美国政府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标志着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哈佛商业评论》称“数据科学家”为“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其后,Web2.0时代到来,用户生成内容(如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导致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全球加速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此背景下,我国大数据产业也迅速跟上世界潮流,数据要素市场开始孕育和发展,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孕育形成阶段(大致为2007—2015年)
关于大数据概念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的是全球著名咨询企业麦肯锡。2011年,麦肯锡在题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一文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随后这个概念被迅速引入我国,并掀起持续至今的数据热潮。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内容可概括为“三位一体”,即围绕全面推动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这一总体目标,从政府、产业、安全等方面确定三大重点任务。这是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战略性指导文件,也是指导大数据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首次单独设立“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篇章,包括“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两个章节,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大数据战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海量数据的采集、创造与积累,形成了巨大的数据资源供给,另一方面提升了社会各界的数据开发利用意识与能力,催生了巨大的数据资源需求,从而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探索阶段(2015—202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政策法规上确立数据的生产要素地位及市场化配置方向,同时各地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在国家政策层面上,2016年12月,国家工信部印发《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再次强调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地位得以确立,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日益铺开并逐步推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确立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在此背景下,围绕数据交易的市场体系快速构建。数据交易可通过供求主体“点对点”交易(场外交易)和平台交易(场内交易)两种模式开展,由于场外交易容易滋生灰色交易而影响数据安全,因此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专业化数据交易场所建设。2015年4月,我国第一家数据流通交易场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开启了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率先探索,其后全国各地纷纷跟进,成立了数十家数据交易场所(见表1-1)。这些数据交易机构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阶段:1.0阶段——以2015年4月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挂牌为代表,主要是发挥交易中介作用,实现数据资源的供需撮合;2.0阶段——以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为代表,通过“数控分离”和“算法前置”模式,实现数据技术服务的交易;3.0阶段——以上海数据交易所、深圳数据交易所等为代表,通过制度健全和机制创新,实现数据集、数据产品、数据服务的规范化交易。
(三)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至今)
自2019年开始,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与建设的政策法规,包括: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这是中央第一份系统性、完整性地阐述要素市场改革思路的重要文件,也是全球第一个将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的国家层面文件;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发布,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系统性布局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历史性地绘制了数据要素发展的长远蓝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设同步推进。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将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在政策利好的强力推动下,近几年来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得到飞速发展。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统计,2020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为545亿元,2021年约为815亿元,2022年约1000亿元,“十四五”期末可达到2000亿元。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数据交易机构已达53家,一些数据交易机构运行较活跃,其上架的数据产品超12000种。数据交易机构大致可分为政府主导的交易机构、企业主导的交易机构和产业联盟性质的交易平台三种类型。上海数据交易所等机构发布的《2023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据交易行业市场规模为876.8亿元,占全球数据市场交易规模的13.4%,占亚洲数据市场交易规模的66.5%。总体上看,我国的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和发育程度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数据要素市场面临的瓶颈
(一)产业层面的短板
自2015年成立第一家数据交易所以来,我国数据交易机构数量激增,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数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模式、数据产品服务领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也存在以下方面的发展短板。
一是市场规模仍然偏低。虽然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迅速,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8.95%,而且未来几年有望保持这一增长速度。但与我国超过1万亿元的大数据产业规模相比,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只有数百亿元,这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