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NT$
308.0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NT$
5489.0

《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售價:NT$
374.0

《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售價:NT$
329.0

《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售價:NT$
435.0

《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售價:NT$
305.0

《
道教大辞典·道教百科全书(通识版本+飞机盒): 附赠32张海报:神仙谱系大全x1、道教宗派与法术全鉴x1、时间线上的道教史x1
》
售價:NT$
1520.0

《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
售價:NT$
551.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对礼貌词语进行归纳阐释,思路清晰,内容显浅易懂,一目了然。
|
內容簡介: |
本书包括礼、礼貌和礼貌语言,人称代词的使用,禁忌语和婉言法,礼貌词语,伴随性语言成分的使用,学习礼貌语言永无止境六部分内容。
|
關於作者: |
陈松岑,1932年生,四川开县人,1958年毕业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目錄:
|
礼、礼貌和礼貌语言
称谓词语的使用
一、亲属称谓
二、职业称谓
三、职务称谓
四、通称
五、蔑称和贱称
六、姓名称谓
七、关于“不好称呼”的问题
人称代词的使用
一、通称
二、尊称
三、谦称
禁忌语和婉言法
一、禁忌语
二、婉言法
礼貌词语
一、招呼词语
二、一次交谈中的起首语和结束语
三、告别词语
四、请求、感谢和道歉词语
伴随性语言成分的使用
一、什么是伴随性语言
二、伴随性语言的特点
三、伴随性语言的功能
学习礼貌语言永无止境
|
內容試閱:
|
汉语知识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语言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既体现出学术性,又兼顾到通俗性,是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语言文字工作者首选的参考书。
第二类是静态成分。比如凝视,表情木然,正襟危坐或跷着二郎腿,匍匐在地或昂首向天等等。有人把说话人的穿着打扮也算在这一小类中。比如男子是西装革履还是长袍马褂;妇女是穿的连衣裙还是旗袍;穿着整齐考究还是随便邋遢;男同志是否刮了胡子,女同志是否化了妆等等。
部分语言学家只承认第一大类是伴随性语言成分(有人又把它们称为副语言或类语言),主要根据是“语言”应该是由音、义结合的符号组成的系统,只有第一类伴随性语言成分才勉强够得上这个条件。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则认为“语言”主要是一种交际工具,上述两大类成分都是伴随语言的词语成分一起完成交际使命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们甚至可能比词语成分更能表达说话人的真实思想感情。所以它们都应该归入伴随性语言成分之列。比如一位母亲微笑着骂她的孩子“真讨厌”时,温柔的微笑完全淹没了“讨厌”这个语词的真实含义而传达了爱抚的感情。如果一面说“你快走吧”一面又向听话人摆手,那就表明话语是说给某个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听的,摆手叫听话人别走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我们比较倾向于后一种看法,所以可以把日常使用着的语言区分为词语语言和伴随性语言两部分。《礼貌语言》前面谈的都是有关词语语言成分的,这一部分将着重讨论如何使用伴随性语言成分。
二、伴随性语言的特点
伴随性语言一部分来源于人类生而具有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比如高兴时露出笑容甚至发出笑声;愁苦悲哀时皱眉、叹息、呻吟乃至哭泣、呼号;惊讶时张目结舌;恐惧时战栗;激动、愤怒时说话声音高而且重;忧愁、犹豫时声音低而且慢等等。另一部分伴随性语言成分完全是特定社群中约定俗成的表义手段。比如有的民族用点头表示同意,有的民族则用摇头表示同意。无论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还是特定社群约定俗成的表义手段,伴随性语言成分都具有极强的民族特点。因为即使是本能的反应,由于它传达了说话人的某种思想感情,从而就给人们有意识地利用它们作为交际手段提供了可能。有时,人们甚至可以利用它作为一种伪装:在并不悲哀时故作愁苦之容,并不高兴时装出一副笑脸。这样一来,原本是人类本能的反应也成了约定俗成的伴随语言成分。例如在我国西南山区的一些农村中,旧时姑娘出嫁有“哭嫁”的风俗。在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往往使一个将作新妇的姑娘对自己的未来怀有恐惧心理,因而用哭泣来表、达对少女生活结束的悲哀和对未来命运的恐惧。这本来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是到了后来,这种哭泣竞成了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而且有了相对固定的曲调和词句。笔者幼年曾听过外婆模仿姑娘哭嫁,虽然词句内容是哀叹离家远行、难舍父母亲人,但曲调悠扬婉转,和唱歌一样动听。在这种风俗的约束下,即使有位姑娘得知自己嫁了一位如意郎君,内心高兴,也还是要当着众多宾客用手绢捂住脸面,故作悲伤地“哭”上一阵。反过来,在非洲的某些部落中,人们不仅在谈论自己新近死亡的妻、儿时面露笑容,连客人们在丧礼上也要表现得兴高采烈。原来,他们认为死亡是神的安排,如果对神的安排表示不乐意,就会招灾致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