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镰仓幕府与外来冲击:蒙古袭来与日本历史的转型
》
售價:NT$
500.0

《
启功谈诗词
》
售價:NT$
275.0

《
中华药商:中国和东南亚的消费文化
》
售價:NT$
296.0

《
征服和平:从启蒙运动到欧洲联盟
》
售價:NT$
653.0

《
算力霸权
》
售價:NT$
352.0

《
海外中国研究·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
》
售價:NT$
398.0

《
约翰·济慈的颂歌(大雅品牌文德勒诗歌课系列)
》
售價:NT$
407.0

《
逸出局部:艺术史六题
》
售價:NT$
484.0
|
編輯推薦: |
左宗棠是晚清罕见的硬骨能臣,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中,他以军事魄力收复新疆,以务实精神推动近代化,堪称“帝国夕阳下的最后一抹亮色”。
曾国藩曾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李鸿章在左宗棠挽联中写道:“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价左宗棠:“左公宗棠,其才略,其气魄,其识见,皆一时无两……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世界近千年40位智慧名人。其中,中国有三位:一位是毛泽东,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有位历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上有四位永远打不败的将军: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岳飞和清朝的左宗棠。他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为中国保住了一百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收复失地最多的将领。
|
內容簡介: |
从落第书生到帝国柱石,左宗棠以“硬、刚、实”三字贯穿一生。抬棺死战,硬在风骨;独排弃疆之议,刚在担当;植柳兴水,实在民生。在晚清颓势中,他为中国守住山河命脉,书写了落日余晖中壮烈的一章。梁启超说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
關於作者: |
马东玉 生于1945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辽宁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曾国藩大传》《张之洞大传》《出轨的历史——真实的武则天》《正说清朝非常人物——慈禧和恭亲王》《从晚清重臣到立宪皇帝——真实的袁世凯》《梁漱溟传》《八国联军侵华史》《雍正帝本传》《清代社会文化——清代人物传稿》《清朝通史》(咸同卷)《辽宁通史》(经济卷);主编合著出版《中日关系全书》《清代全史》《中华百科要览》《中国历史学大词典》《经济人物列传》《中华魂·廉政卷》《中国近代史》等书。发有中国近代史、经济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
目錄:
|
目 录
一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青年志向及科涯.....................................................1
二 “是能读三故五典,八索九丘”:经世致用的学问.............................................11
三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与两江总督陶澍的机缘...................20
四 “长为农夫以没世”:辰山与柳庄的生活................................................................25
五 “经济南阳一卧龙:自比武侯,纵是三顾不出山”...........................................31
六 “处宾师之位,运帷幄之谋”:入张亮基幕府.......................................................37
七 “左都御史”:六年骆秉章幕僚....................................................................................47
八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遭到构陷,因祸得福.......................57
九 “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在江西的战斗..................................................................66
十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咸同帝位交替时的行为秘录..................................73
十 “客日强而主日弱,终恐非计”:对“借师助剿”的态度.................................82
十二 “功绩与前敌将领无殊”:得胡雪岩襄助..........................................................90
十三 君子之所争者国事”:犟脾气开罪朋友加恩人................................................98
十四 “仿制轮船,庶为海疆长久之计”:创设福州船局..............................109
十五 “国家不可无陕甘”:受命西征.............................................................................116
十六 “不论汉回,只辨良匪”:平定陕甘回乱..........................................................124
十七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李海塞之争.................................132
十八 入疆前的几片剪影.........................................................................................................141
十九 攻克乌鲁木齐各城,北疆收复................................................................................153
二十 克复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三城,打开南疆门户.........................................160
二十一 克复新疆........................................................................................................................166
二十二 “舁榇以行”:为收复伊犁而争斗....................................................................172
二十三 “引得春风度玉关”:对西北的开发建设...................................................179
二十四 尴尬的军机大臣.........................................................................................................186
二十五 总督两江:躬亲农田水利......................................................................................192
二十六 甲申不败而败,左帅痛心而逝............................................................................197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左宗棠的曾孙写的《左宗棠传》,称左氏为“湖南骡子”。这个称号乍一看有些不雅,但总观左氏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即对待俄英等国的疯狂进犯,对待清廷上下的腐败之风,他不顾一切, 包括不惜身家性命,坚忍不拔的争斗。那种拼命三郎的姿态,不用 “骡子”去比拟,一时也真难找出更好的来。
从地方史专家的研究来看,一个民族或地区,人群性格尽管千差万别,但却又有各自不同的突出特点。北极熊表示某国人的强壮;小鬼子表示某民族的精灵;苍鹰烈马表示蒙古人的彪悍;东北汉子表示东北人的厚直……
湖南骡子呢,则表示湖南人的倔强。
左宗棠便是湖南人这种性格的典型。
青山不改,本性难移。左宗棠正是用他无比坚忍倔强的性格, 写出了一页页反侵略、反腐败的历史画卷。今天我们仍然书写左宗棠,就是让这种倔强的性格成为中华民族的魂魄,用这种不屈 不挠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马东玉
于大连
二十二“舁榇以行”:为收复伊犁而争斗
舁(yú,抬之意)榇(chèn,棺材)以行,就是抬着棺材去。是指左宗棠为了争回伊犁,让士兵抬上棺材找沙俄拼命,表示沙俄再不交还伊犁就拼死不回。
左宗棠“舁榇以行”,为祖国索回疆土的行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也是他最为辉煌的一页。
是左宗棠倔犟性格最突出的表现。
前文已述,沙俄早在同治十年(1871年)便借新疆回乱,以保护其边界出兵占领伊犁。第二年,清廷派员索要,为之拒绝,声称:“祗以新疆回乱未清,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复之后,当即交还。”1
光绪二年(1876年),西征军克复北疆和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俄国尚无归还之迹象。朝廷大臣多人提出,应立即向俄国交涉索还,但左宗棠认为应专力进行收复南疆的军事行动,此时进行外交交涉,会别生枝节,南路军事反难兼顾。
第二年秋天,收复南路的大军进攻南八城时,俄国和土耳其发生了战争,俄国驻伊犁的军队大部调往前线作战。金顺得知此情,写信给左宗棠,愿意自提所部借机收复伊犁。但左宗棠仍未同意,理由是金顺部兵力不足,南路又不能分兵;即使军事上有把握,也不必用偷袭的方式,待新疆全靖时,尽可堂堂正正地向俄国去要回。
南疆八城克复后,白彦虎、伯克胡里逃入俄国为之收留,刘锦棠准备入俄境逮捕。左宗棠立即制止入俄境的做法,认为边疆官员和军事将领无权处理边土问题。便命令金顺致信俄人,提出交出叛逆和伊犁;同时上奏清廷,照会俄国,按原议讨还伊犁。
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派吏部侍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进行伊犁谈判。
满洲大臣崇厚任“通商大臣”十八年,1870年因“天津教案”出使法国代清廷“请罪”,因此成为满洲贵族中“知洋务者”。但是,正如郭嵩焘所言,他“名为知洋务,徒知洋人可畏而已。”其颥顸无知,畏敌如虎,在俄方的欺蒙威吓下,于光绪五年八月(1879年10月)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吉城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吉亚条约》。
条约十八条内容,除第一条规定归还伊犁空城之外,其他都是中国应为俄国付出的权益,包括赔款五百万卢布、割让伊犁西南广大领土、占据通往南疆的险要穆素尔山口、天山南北路俄人免税通商、俄人可自嘉峪关前往西安、汉中通商、俄人在哈密等七处设置领事等。俄国人侵占中国领土多年,却又得到即使冒战争危险也得不到的重大利益。
条约定后,电告总理衙门。清廷认为条约极不合理,欲电告崇厚,不予批准。崇厚未等复电就留下参赞邵友濂,自己启程回国。消息传出,朝野大哗,言官交章弹劾。崇厚归国后听到风声不好,便躲在天津不敢入京复命。总理衔门以“派人欠妥”,上奏检讨,并请两宫发布谕旨,以“崇厚不候谕旨,擅自启程回京”为罪名,将其暂行革职,所定条约,让朝内臣工“妥议具奏”。这道上谕连同十八条款在宫廷的报纸《邸钞》上发布,崇厚只得入京跪于宫门谢罪后,听候发落。对崇厚的“廷议”,朝中异常激烈,仅张之洞一人就先后条陈二十多通,要求“废约”、派使、备战、惩罚崇厚。言官们也大都发表议论,内容与张之洞大体一致。
清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先把崇厚革职,下刑部狱中。
但是,李鸿章等却极力反对废约和罚办崇厚,恭亲王也支持李鸿章的意见,以为崇厚既为全权外交使节,若废约罚使,将引起俄人愤怒和各国的“讪笑”,亦可能会由外交转入军事冲突。
病中的沈葆桢也几次上疏,迎合李鸿章的意见,恳请朝廷在条约上签字,废约“万不可行”。不久,他就死掉了。
反对废约的还有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因为崇厚是他推荐出使的,起初他还向慈禧检讨,说自己“所荐非人”,“急得白了头”。但他见到恭亲王、李鸿章等国家重臣皆主张批准“崇约”,又强硬起来。强调“先允后翻,其曲在我”;中国“外强中干,设与俄议决裂,深为可虑”。
最后,李鸿章主张停止“廷议”,由恭亲王“主持大计,勿为浮言所动。” 恭亲王则向慈禧施加压力,提出若行废约,中俄战端会马上发生,中国的西征已使库款枯竭,再打下去就无法维持事局。
恭亲王的态度也引起臣工的不满,黄体芳、宝廷在折中直言:“改崇厚之新约易,改枢臣之成见难”;张之洞则奏言:沈桂芬“昏谬私曲,必欲使大局败坏而后已。”
廷议期间,慈禧多次给左宗棠发“密谕”,以为他对新疆大局最熟悉,又统带大军,处于中俄边境,“尤当通筹全局,权衡利害轻重”,“设法挽回”。让他“详细筹度,密速具奏”。
左宗棠接到“密谕”后,详细剖析了“崇约”对中国的巨大危害。认为如允准条约“武事不竟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闻加遗,乃遽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犹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何
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1 最后提出,对俄约必须废止,对俄人应“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2 。
最后,慈禧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他的“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的论说成了清政府对付沙俄的总方针。即用外交和军事两手来对待侵略成性的俄国,立足点应放在军事上。即使与之谈判来解决问题,也应把武力放在第一位,只有强有力的武装力量,才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
光绪六年的大年初三,军机处召开了新年伊始的第一次会议,会上以左宗棠的“待俄方针”大计为中心,讨论了收回伊犁的举措。
会后连发几道谕令,宣布派曾国藩之子、大理寺少卿、出使英国外交大臣曾纪泽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重新谈判订约;宣布崇厚“违训越权”罪名,交由刑部量罪拟刑。同时,由总理衙门把这两项决定照会俄国。同时,命左宗棠统筹战守。
光绪六年正月二十三日(1880年3月3日),清廷把崇厚定为“斩监候”,待时斩决。
国内对崇厚辱国的议论尚未平息,国外的压力又随之而来。南北洋大臣送来各国的照会,大都对废约、惩使不满。有的向中国提出“忠告”,有的则“嘘声恫吓”。沙俄接到中国的照会,扬言“水陆并进,与中国决战”,向伊犁增兵一万,由海参崴向中俄边界调兵一万两千;并说要调集舰队攻击大沽口,拒绝曾纪泽赴俄。
总理衙门见形势紧张,便企图让地方大员说服慈禧太后改变态度,安排南洋大臣刘坤一人入京陛见慈禧,陈请接受英国的“调停”。
当时,慈禧正在病中,她暂将此事交奕、奕等重臣处理。于是王大臣、军机处大臣于光绪六年五月初八、五月十三、五月十四日,接连召开会议,其宗旨仍企图坚持原约、释放崇厚,请英国“居间调停”。
五月十九日(6月26日),总理衙门指示尚未出国的曾纪泽照会俄国公使,称中国已决定免除崇厚之罪。同一天,恭亲王奕向各省督抚发出廷寄,说朝廷将免崇厚之罪,中国的海防不足对付俄国的舰队。
同时,李鸿章加紧向英法活动,并请英人戈登来华。戈登面见奕、奕等重臣,扬言中俄若开战,“俄军会在两个月内占领北京!”驻俄参赞邵友濂也来信说:俄国的远征舰队共有二十三艘之多,中国绝难阻挡。
左宗棠收到“密谕”,并密奏以武力作后盾与俄国争斗的方针被批准后,他立即部署兵力,定下三路出师的策略:伊犁将军金顺率所部万人,严守精河一线,防止俄军东窜,并调金运昌卓胜营骑兵五千人、步兵四千五百人协助。这是东路军。中路军由“嵩武军”统领张曜的马步五千人组成,由阿克苏越过冰岭向东,沿特克斯河直向伊犁前进。西路大军由刘锦棠率老湘营马步一万余人组成,取道乌什、越冰岭西去,经布鲁特向伊犁进发。又有谭上连、谭拔萃、易开俊等部作为后路。
三路大军浩浩荡荡齐奔伊犁,人腾马跃,个个争先,愿为夺回新疆的最后一块领土而献身。
光绪六年四月十八日,六十八岁的左宗棠跨上白马,率亲兵千余人离开肃州西行。队伍中八名精壮士兵抬着一口黑漆大棺材,随在左宗棠马后。只见队如长龙,旌旗烈烈,在雄浑的大戈壁上前进着。
左宗棠作为西征军的大帅,“舁榇以行”,表现了义无反顾的决心,显示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不可轻侮、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占的钢铁意志。
左宗棠和数万将士的决心,使沙俄侵略者心惊胆寒,也使中外震惊。
左宗棠命令三军:如俄人“称兵越界”,我即以追扑为策进入俄境,乃“师出有名”。
五月,左宗棠行抵哈密,驻军城西凤凰台,就近指挥。他探得俄兵据守伊犁地区者,总计不过数千名,大炮不过十尊,其意只在防守,无进攻能力。
他命令各路大军行抵伊犁附近驻防,密切注意俄军动向,待机而动。
正当西征军以左宗棠命令到各自位置,待机收复伊犁,打击俄国侵略者时,清廷忽于七月初六(8月11日)发来一道谕令:“左宗棠现已行抵哈密,关外军务谅经布置周详。现在时事维艰,正需老于兵事之大臣以备朝廷顾问。左宗棠着来京陛见。”
左宗棠明白,这是俄、英的军事和外交恫吓起到了作用。实质上是清廷枢运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求沙俄接受曾纪泽的谈判,怕自己“意气用事”,阻碍了“和谈”。
由于清政府的“委曲求全”态,也的确让俄国答应曾纪泽去俄谈判。六月二十四日(7月30日)曾纪泽自伦敦起程,经巴黎到达俄国彼得堡。七月初六,曾纪泽电告清廷:释放崇厚是谈判的先决条件。京城又有消息:俄国远征舰队已达日本长崎,此讯令清廷“举朝失色”,迫使清廷明发上谕,对崇厚“即行开释”。
左宗棠对朝廷的举措很是气愤,他对俄国的情况比较了解:沙俄与土耳其的战争刚刚结束,正忙着对土耳其的“消化”;在远东,英国不许俄国势力发展,俄国无力应付英国;俄国本土灾情严重,粮食缺乏,内部极不安宁。所以,他们不仅无力与中国进行大战,即使在新疆发动局部战争,也难逃失败命运。他给部下的信中说:“俄事尚未定议,而先以兵船东行,为恐吓之计;谟谟诸公便觉无可置力,国事混淆!计抵京时,错将铸成矣,为之奈何!”
但是,君命难违。于是,他上奏推荐刘锦棠督办新疆军务,张曜帮办,杨昌濬护理陕甘总督。
同时,为准备俄国的武力威胁,他命令王诗正、刘璈、王德榜三军急行入关,驻守张家口,以防俄人自东北入侵,扰乱京师。
正如左宗棠所想,俄国人只是恐吓,无力战争。当曾纪泽与俄人谈判时,仍以恫吓为上策。但是,他们也对左宗棠极为害怕,更怕谈判决裂,军事上
无力应付西征军,在伊犁方面,俄军更是不堪一击。所以,在谈判桌上一直向曾纪泽询问左宗棠的消息。
左宗棠受调入京,俄国人已得知信息,曾纪泽却不知情。俄国人以为是清政府调左入京,商讨全面对付俄国,因此每天都问曾纪泽。例如:十一月初十俄国首席代表格尔斯在会见时急急忙忙问曾纪泽:“听说左宗棠现已进京,恐怕会挑起战事,不知确否?”
曾纪泽确实不知信息,因此回答:“这是谣言。”
格尔斯以为是对方保密,恐慌万状,极言:“中俄两国和好二百余年,若为不值一提小事就打起来,实在不值!”
后来,又多方询问。并说“是奉本国皇帝之命,皇帝陛下听说左相奉诏入京,很不放心,我们两国务须及早签约,免生枝节。”
因此,左宗棠的强硬态度和军事行动,一直是曾纪泽谈判的后盾,俄国谈判代表所以不敢过于嚣张,是左宗棠“舁榇以行”的拼死决心在威胁着他们。
谈判代表曾纪泽以左宗棠的军事实力为坚强后盾,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外交斗争,终于“虎口夺食”,让沙俄作出了让步,于1881年2月24日(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重签了《中俄伊犁条约》。
新约同样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仍旧失去不少权益,但比起《里瓦吉亚条约》来还是改善了不少。收回了伊犁全境和帖克斯河上游两岸的大片领土;拒绝了俄国要求向西安、汉口、天津方面的通商要求等。在弱国无外交的困难形势下,中国能做到废约、改约、又能收回一些权益,已实属不易了。
《伊犁条约》互换文本后,金顺作为伊犁将军,率军进驻伊犁,结束了俄国人长达十一年的霸占。至此,新疆全境收复,实现了左宗棠率军西征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