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NT$
296.0

《
江淮方言精汇
》
售價:NT$
500.0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NT$
500.0

《
广岛 普利策奖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弹爆炸真相 2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OP1
》
售價:NT$
296.0

《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售價:NT$
1265.0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NT$
500.0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NT$
485.0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中国灾害志·断代卷》包括《总论》暨《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以及《当代卷》8个分卷,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疆域范围为参考,按历史顺序,依志书体例,分阶段叙述先秦以降(截至2018年)中国历代灾害状况以及相应的救灾、防灾技术、制度与实践等方面的演变历程,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呈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进行长期不懈之艰苦斗争的伟大业绩。
除《总论》之外,《中国灾害志·断代卷》各分卷主体内容按“概述”“大事记”“灾情”“救灾”“防灾”等编依次排列,另置与救灾、防灾有关的“人物”和“文献”或“书目”,作为附录。其中:
1.概述。列于各编之前,用简练的语言,对各分卷所涉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总体面貌、主要特点、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历朝重大救灾、防灾的技术、制度、活动及其沿革、变动进行总结性述评,突出时代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2.大事记。着重记述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重大灾害,比较重要的救灾防灾事件、制度、组织机构、工程、著述以及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理念等,一事一条,按时间排列,所叙内容和各编章内容交叉而不重复,要言不烦。同一事件跨年度发生,按同一条记入始发年。同一年代的不同事件,分别列条,条前加“△”符号。
3.灾情编。主要记录历代发生的旱灾、水灾、蝗灾、疫灾、震灾、风灾、雹灾、雪灾等各类自然灾害,以及非人为原因导致的火灾,不涉及兵灾、“匪祸”和生产事故等,但出于人为因素却以自然灾害的形式造成危害的事件,如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则一并列入。各灾种依所在朝代,按时间顺序记述,主要涉及时间、地点、范围、程度、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
4.救灾编。分官赈、民赈二章(部分断代卷分卷因内容较多,将二者分立为编)。官赈主要记述包括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在内的官方救灾的程序、法规、制度、章程、组织、机构以及重要事例,突出各时代的特点、典型事例。民赈记述官方之外的,以士绅、宗族、宗教或其他民间力量为主体的救灾活动;国际性救灾,无论是对其他政权灾害的救援,还是接受其他政权援助,可根据实际情况记入官赈或民赈。
5.防灾编。主要包括与防灾救灾直接相关的仓储、农事、水利以及区域规划或城市建设等内容,重点记述各防灾机构、制度、措施、技术、工程及其效用等,勾勒各时期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卷,因时制宜,突出科技、教育的发展对防灾救灾所起的作用。
|
目錄:
|
第一编 概述
第二编 大事记
第三编 灾情
第一章 水灾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第二章 旱灾
北宋
南宋
西夏
辽
金
元
第三章 虫灾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第四章 疫灾
北宋
南宋
金
元
第五章 风灾
北宋
南宋
金
元
第六章 地震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第七章 其他灾害
雹霜雪灾
火灾
饥荒
山崩地陷
酷暑
……
第四编 救灾
第五编 防灾
附录
参考文献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社会出版社本套丛书的责任编辑嘱我为此书写前言,我想采用问答方式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是为什么要编纂出版灾害志?
不少学术论文回顾过去发生的自然灾害,往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或“建国以来”作开场白。我国有五千年历史,持续灾害记录有三千年。为什么不利用更早一些时间的自然灾害作研究呢?几千年的灾情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我国灾害文字记录最早在约公元前822年,离现在已有2840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69年,如果69年是1的话,2840年为41。不读史,不用史,只知道有1,不知道还有40。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时强调:“要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以历史为镜子,擦清了,才能看清。寻找灾害史的“根”,寻叶找枝,由枝到干,再从干到根。“根”在,灾害史这棵大树才立得住。
为什么会不利用灾害史呢?我认为,可能与灾害史的科普工作没有做好有关。2004年我创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参加的专家有全国各相关大学、研究所的灾害史教授、博士、硕士,整理中国灾害史资料,研究中国灾害史的规律,做出很好的成果。但是由于在科研考核上没有将料普作为必考成绩,因此对灾害史科普工作还不够重视。
自1949年起,我国采用现代科学标准的自然资料。但历史灾害记录大多用文言文,对于灾情的表达与当代不同,其中的地名也多与当代不一样,又缺乏灾情分布图,难以掌握灾情全貌。所用这些,对理科毕业的灾害研究者都是很大的障碍。因此,在话语系统上存在着不小差距。
近70年来,我国科学家对灾害史资料关注最多的是地震学、气象学、水利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反映历史上大地震分布情况;《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反映气象要素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中国大洪水》集中展现了历史时期各场次重大水灾的情景。这些专著在出版之初有着明显的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的目的,出版后发现可以为当代灾害学研究服务,极大开拓了灾害研究的时空。
灾害志的编纂,是简要地、重点地、采用通俗语言来总结、反映中华民族的灾害史和防灾、抗灾、救灾史,目的在于利用历史资料,重演灾害发生场景,揭示中华民族与灾害斗争的智慧,促进人类更好地与自然相处。今日尤其要注意,历史上的诸多巨灾,在当代尚未出现,叙述这些巨灾,对于今天更有警示作用。
二是何为灾?
邓拓说:“灾荒者,乃以人与人社会关系之失调为基调,而引起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之失败所招致之物质生活上之损害与破坏也。”(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88年,序言。)其实,灾的定义还有很多种说法。
我的理解是:“灾害是人类没有认识的自然界对人类的危害。”此处特别强调“没有认识”,是因为不知道便无从应对。2003年举世瞩目的SARS(“非典”)传人中国,一时间到处空巷,大街上没有汽车行驶,行人也很少,上下班、上下学的人也都是行色匆匆。政府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从南方出差回来的人,先自我“禁闭”一周或十天;二是车站、商店对每人强行测量体温,凡是超过38摄氏度者,都属于“危险人物”,需要“特别关照”。过了半年,风头过去了,据统计全中国因SARS死亡的也就300多人,不能算是特别严重的灾害。为什么对SARS如此恐惧?就是因为“没有认识”。此事件已过去15年了,若再发生SARS,就没有那么害怕了。日本每年发生数百次有感地震,每次地震来临时,没有见到慌张的场面,因为人们习以为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