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征服和平:从启蒙运动到欧洲联盟
》
售價:NT$
653.0

《
算力霸权
》
售價:NT$
352.0

《
海外中国研究·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
》
售價:NT$
398.0

《
约翰·济慈的颂歌(大雅品牌文德勒诗歌课系列)
》
售價:NT$
407.0

《
逸出局部:艺术史六题
》
售價:NT$
484.0

《
中国近代史(史学大师蒋廷黻作品)
》
售價:NT$
429.0

《
时间线上的中国国宝
》
售價:NT$
2539.0

《
时间线上的中国史
》
售價:NT$
2539.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问学”丛书之一。全书内容涉及敦煌与敦煌学、敦煌学史以及介绍敦煌遗书价值和敦煌遗书整理方法等方面。共收文章16篇,有《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论敦煌学》《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等,浓缩着作者对于敦煌学学科的思考。
|
關於作者: |
郝春文,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兼任《敦煌吐鲁番研究》《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曾任耶鲁大学、台湾中正大客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国家图书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著有《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古时期社邑研究》《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著)、《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1949—2019)》(合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18卷)(合著)等。
|
目錄:
|
1 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40 论敦煌学
53 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63 敦煌写本学与中国古代写本学
83 中国古代写本学与古代文学写本的整理与研究
91 敦煌学史概说
106 改革开放前中国敦煌学的成就与反思
1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敦煌遗书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122 中国的敦煌学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143 用新范式和新视角开辟敦煌学的新领域
150 敦煌学流光百年,历久弥新
——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20周年新书访谈
158 敦煌古代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66 论唐五代宋初敦煌私社的社会功能
173 走近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
181 如何正确释录敦煌文书上的手写文字
197 第37届国际东方学家大会侧记
|
內容試閱:
|
序
我自 1983 年起,随宁可师学习整理、研究敦煌文献,其后 主要从事有关敦煌和敦煌学的教学与研究,不觉已经 40 多年了。 这 40 多年,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敦煌资料,其间做过几项专题 研究,也陆陆续续写过一些面向公众或具有通俗性的学术文字。 最近几年,将这类文字结集出版渐成风气,我的几个学生都已出 版这类文集。对此,我不能说心无波澜。但因深陷敦煌文献整理 泥潭中,所以无暇顾及其他。我做的课题被王素兄称为“超长 期”“超大”项目,即使从现在算起,奋尽全力也需要十多年才 有望“解套”。为了能让我耗费几十年心血的项目早日收官,我 也只能选择继续在泥潭中扑腾!所以,最近几年,除了工作单位 的教学工作,校外的讲学绝大部分都被我婉拒了。科研方面也是 尽量做减法,一般不再接受新的课题和新的写作任务。在这样一 种心境下,编辑以往的旧作结集出版,在我内心是抵触的,也拒 绝或放弃过一些类似约稿。因为就我承担的任务而言,全力向前
犹恐不及,哪有心思回头看!
此书最终得以编成,缘于进宝兄的多次约稿。进宝兄是个难 缠的约稿人,他不像其他约稿人那样,约一次不行就算了。他是 一而再、再而三地苦苦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记得“雅学 堂丛书”第一辑组稿时他给我打电话,说“一共十本,怎么也得 有你一本”。虽然他几次联系,我还是以没时间为由,坚决推掉了。 其实,十本中有没有我,我也不认为是个重要问题。在我看来, 一个纯粹的学者,在意的应该是你写的文字一百年、一千年乃至 一万年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了哪些能 让后人记住的工作。如果有这样的站位, 世间的很多事都会看淡, 就不会太在意当代梁山泊英雄所排的座次,也会发现现世很多人 在意并孜孜以求的东西其实都是浮云。话是这么说,进宝兄的说 辞对我还是有触动的。等到“雅学堂丛书”十本出版,引起比较 大的反响以后,我虽然没有后悔未能参与其事,但也确实再次有 所触动。我当时反思,看来我还是免不了被浮云遮住视线,并为 自己定力不足,发生以上两次内心触动而深感惭愧。
2023 年 10 月,涌泉兄出面邀我参加浙江古籍出版社的专家 学术会议,并约我编一本随笔集,列入该社的“问学”丛书。这 套丛书的性质和“雅学堂丛书”相似。会议期间,出版社议程里 有 2024 年出版“问学”丛书中的两本,其中有我一本。但因为 事后没有具体安排,所以我也就没有将此列入我的工作计划。同
年 11 月,进宝兄开始策划“雅学堂丛书”第二辑,又是十本。 进宝兄再次找我,此前他已经送给我全套的“雅学堂丛书”第一辑。 至少在我看来,这也是约稿组合拳的一部分。但我已经答应给浙 江古籍编一本,那套书进宝兄也是主编之一。进宝兄就建议我可 以编两本,我再次以没时间为由拒绝了。虽然进宝兄的多次约稿 都没能成功,但这件事可能还是深深地触动了我,并进入了我的 潜意识。
2024 年年初,两项工作间有点间隙,我竟然鬼使神差地编起 了这部书稿。我想,可能是进宝兄多次诚恳的约稿打动了我,成 功激活了山里人的入世之心。看来,我也只能做到时在山中,时 在闹市了。
这本文集所收文章都是我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具有通俗性的 学术文章,内容涉及敦煌与敦煌学、敦煌学史以及介绍敦煌遗书 价值和敦煌遗书整理方法等方面。这一组文章,各篇之间,或有 重合。但因各篇主旨不同, 且都是独立成篇,如果删掉重合部分, 就会造成原作的上下文无法衔接,所以只能一仍其旧。还有一些 同类文章,因为此前已经收入我的《二十世纪的敦煌学》和《郝 春文敦煌学论集》两书,为避免重复,此次结集未再收入。本书 所收文章绝大部分与敦煌学有关,也都是我数十年间问学敦煌留 下的印迹。所以将此书命名为《敦煌学随笔》。这里的“随笔”, 其实不太符合文学界对随笔的定义。但近年来,至少是不少史学
界同行将本书所收的这类文字称作“随笔”。我想,语言和概念 都是约定俗成的,也是发展变化的。或许在将来,史学界的“随笔” 也会成为随笔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
今年,我将步入“70 后”的行列,明年将正式退休。编此小 书,也算留个纪念吧。
进入老年以后,本来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安享夕阳时 光了。为什么要放弃正当的休息权利,继续奋力读书写作呢?进 宝兄在《雅学堂丛书》序言中指出是使命感使然。这种看法当然 是有道理的,而且我也很佩服那些进入暮年仍然壮心不已的学人。 但在我看来,其实这个问题是很难一概而论的。不仅存在明显的 个体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也存在巨大差异。对我而言,青 年时初涉学术,那时的感觉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确实有做“一时代之学术之托命之人”的使命感。进入老年,已 是“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岁月的打磨,使我逐渐明白, 作为个体,我们其实改变不了什么。与此相适应,读书做事的功 利性因素在逐渐减少,自娱的成分却在逐渐增加。据我就近观察, 我的老师辈中的一些人,如宁可先生、戚国淦先生、季羡林先生 和周绍良先生等,在晚年时其实已经把读书写作当作一种生活方 式了。我想这样一种方式也适合我。
早在几年前,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王旭斌社长就计划把我的《石 室写经——敦煌遗书》一书拿到该社重印出版,但因为版权的原
因,最终未能落实。此次王社长又策划将这本小书列入“问学” 丛书,在此特向王社长的垂青表示衷心的感谢!
是为序。
2024 年 1 月 22 日于云南腾冲玛御谷山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