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NT$
1034.0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NT$
325.0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NT$
308.0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NT$
5489.0

《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售價:NT$
374.0

《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售價:NT$
329.0

《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售價:NT$
435.0

《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洞悉人性弱点,提升自我认知
深入剖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表现及影响,帮助读者认识并克服这一弱点,提升自我认知,实现个人成长。
掌握心理技巧,建立健康关系
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实用技巧,如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课题、设定心理界限、培养心理灵活性等,帮助读者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自我,建立健康、平等、尊重的关系,避免过度讨好他人而失去自我。
积极心理学引导,培养乐观心态
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帮助读者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通过了解并实践积极心理学,读者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提升幸福感。
案例丰富,易于理解
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如作者个人的经历、心理学实验等,使得理论知识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些案例不仅增强了可读性,还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知识。
实用性强,适用广泛
本书的内容实用性强,不仅适用于心理学爱好者,也适合所有希望改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认知的读者。
市场需求大,关注度高
当前社会对于心理学、个人成长类书籍的需求日益增加,讨好型人格作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备受关注。本书紧扣市场热点,满足读者对
|
內容簡介: |
本书深入探讨了讨好型人格的心理特征、成因及其对个体生活的影响,通过具体案例生动展现了讨好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困扰。追溯了讨好型人格形成的童年根源和社会文化因素,指出其对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的负面影响。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如自我认知、设定界限、学会拒绝等,帮助读者逐步改变讨好型人格,实现自我关爱和成长。同时,强调了幸福感的内在来源,鼓励读者关注自我需求,培养积极心态,通过自我实现获得真正的幸福。此外,还针对性别弱势、原生家庭影响等特定情境提供了应对建议,助力读者在复杂情境中实现自我疗愈和成长。
|
關於作者: |
申平平,女,198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主修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曾在金山软件公司担任品牌策划,现在心理咨询公司从事咨询工作和心理学课程策划工作,同时还负责媒体宣传等工作。
|
目錄:
|
第一章?自我认知: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讨好从哪里来 002
看不见的讨好行为 005
深入探索讨好型人格的两面性 010
被讨厌的勇气 017
抱抱内心的小孩 019
第二章?从现在开始,改变习惯讨好的心态
积极向上,做一个乐观主义者 026
世上只有三件事,只做自己的那件事 034
活得自在,竖好自己的“篱笆” 038
找到潜在天赋,用时间破局 046
第三章?从现在开始行动吧,改变习惯性讨好行为
被冒犯时,勇敢地释放你的愤怒 052
有主见,说出来 056
学会给别人“添麻烦” 059
撕下“老好人”的标签 063
你是你的太阳,内核稳了人就顺了 067
摆脱“言说困境”,找呀找呀找朋友 070
“文字讨好症”是把双刃剑 076
第四章?女性中的讨好型人格:其表现与内在动因
使女的故事 082
被规训出来的讨好模式 087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093
拜拜,“被认同” 100
遇到他人的恶意要学会反击 108
第五章?幸福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感知,而不是与他人的关系
感受那些感受 114
他人的期待是枷锁 117
冥想是一朵花 122
你的幸福很重要 126
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132
穿越原生家庭,拿到一手真正的好牌 137
情绪和你想的不一样 143
悦己,让自己自由且快乐 151
附录??治愈系心灵语录 157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自我认知: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讨好从哪里来
谈及讨好,你是否感受到一种既熟悉又略带陌生的复杂情绪?
熟悉之处在于,“讨好”二字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章、短视频及访谈之中,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焦点。
而陌生之处则深藏于其本质与根源?我们不禁追问:讨好究竟为何物?它的起源在何方?是什么力量驱动着讨好行为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成了讨好者?
要了解讨好行为的最初起源,请跟我穿越时空,去往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时代。
在原始社会,一个孤独的人是很难在野外存活的,因此大家抱团取暖,从而狩猎、保护火种、吓跑野兽。为了获得群体的庇护和支持,个人往往要表现出顺从和友好,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讨好”。
在蛮荒的原始时代,我们认可他人,也需要他人认可自己。
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你生活在原始社会,会度过怎样的一天?
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丛林里,你开始了一天的狩猎生活。
你和你的伙伴们穿着兽皮,手持石矛、石刃,一群人专注地追寻着猎物的踪迹。
在茂密的森林中,一头鹿出现在前方不远处。你蹑手蹑脚地靠近,等待最佳的狩猎时机。
你小心翼翼地调整呼吸,静待鹿沉浸于吃草之际。你迅速举起手中石矛,瞄准目标,奋力甩出,石矛如离弦之箭般飞去,命中了鹿的要害,鹿哀鸣着倒下。
人群欢呼着,为你喝彩,你感受到心头有一股暖流,那或许是被现代人称为自豪的感受。
你们将鹿带回部落,在燃起的篝火旁,美美地享用今天的猎物,也用你和你的伙伴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行动,赞美、认可参加狩猎的每一个人。
我又会想到,假如我生在靠狩猎为生的原始时代,既没有你那样优秀的投掷巧力,又没有强健的肌肉,也跑不了多快,我该怎么让大家接受我?
我可能会围在狩猎队的外缘,为投掷的你呐喊助威;当人们把猎物带回山洞时,我可能会主动地拿起顺手的石刃割开兽皮,把最好的肉献给你;我也可能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你和大家感受到我的存在和善意。
我在讨好大家吗?我想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讨好是什么,我只知道这样做,大家会喜欢我,允许我继续跟大家生活在一起。
毕竟,我真的跑得太慢了,力气也不够大。讨好是实际的、简单的策略,能帮助个体成员获得群体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说,讨好是一种本能,是一种最基本和最自然的行为。
尽管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之间的差异像天堑一样,但人类讨好行为的基本心理动因?对社会认同和接纳的需求,仍然像大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在心灵沃土上。
我们知道讨好在某种程度上对维持关系有帮助,但过度讨好可能导致我们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可能演变为心理疾病或者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讨好型人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有很多说法。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对父母的讨好行为。
在很小的时候,若未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孩子们可能会认为,唯有满足父母的需求与期待,才能获得他们的关注与赞美,进而感受到被爱的感觉。
此外,个人经历也是形成讨好型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曾经历过被欺凌、被背叛或被拒绝等负面事件的人,可能会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而倾向于通过讨好他人来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对成功有着强烈渴望,或是对他人评价过度在意的人,也可能出现讨好行为。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讨好行为的容忍度和鼓励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某些文化中,讨好者表现出的体贴和察言观色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交技巧,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软弱或缺乏自信的表现。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从小学习钢琴,小学时每个周末都要花一天时间在琴房练习。但她根本不喜欢钢琴,只是因为她的妈妈喜欢。为了不让妈妈伤心,也为了讨好妈妈,她一直忍受着被迫练琴的痛苦。
这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讨好他人,为了成为人们眼中的成功者,而把自己遗忘了呢?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看不见的讨好行为
在本书酝酿之初,我跟朋友们就讨好型人格这一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一位伙伴表达了她的观点,她认为生活中鲜见纯粹的讨好型人格。
而另一位朋友则持截然不同的观点,她主张从多维的社会视角来剖析这一现象,比如:出于利益的驱使,某个职业会讨好另一个职业;出于生存的目的,某个族群会去讨好另一个族群。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际关系,各种微妙而复杂的互动,都不乏讨好的影子。
我深感其言之有理。事实上,讨好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令人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对这些讨好行为选择了视而不见,或是习以为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因此,不少身陷讨好型人格困境的朋友,对自身行为中的讨好倾向浑然不觉。他们就如同行走在茫茫雪原之上,眼中只有前方无尽的洁白,却未曾留意到积雪之下,那坚韧不拔、默默生长的草根。这些草根,虽不为肉眼所见,但其存在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比喻,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讨好型人格者内心深处不易察觉的真相。
也许,你尚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讨好型人格;也许,你敏锐、聪慧,对自己的讨好行为已经有所察觉。
不管你是哪一类伙伴,当你读到这里,我想恭喜你,你已经触到了看见讨好的“开关”。
你意识到自己可能有或者已经有讨好型人格的某些习惯,你要知道这份意识非常宝贵。
讨好,就像一个开关,它带着原始的印记,控制着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有时,它能带给我们一些人的接纳;有时,它却让我们作茧自缚,把真实的需求藏在了最深处。
你可以选择开启它,也可以选择关闭它。
然而,若长期将讨好的开关置于开启状态,心灵的能量源泉,那原本电量充沛的电池,终将在无休止的消耗中逐渐枯竭。因此,要学会适时地调整与平衡,让心灵得以呼吸,让真实的自我得以绽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