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全球气候传播:领导模式与知识协商

書城自編碼: 414847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童桐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99019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NT$ 403.0
鲶鱼之怒:日本大众文化中的天灾·疫病·怪异
《 鲶鱼之怒:日本大众文化中的天灾·疫病·怪异 》

售價:NT$ 352.0
经典译林:罗生门
《 经典译林:罗生门 》

售價:NT$ 199.0
现场:细读《史记》
《 现场:细读《史记》 》

售價:NT$ 250.0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售價:NT$ 398.0
正史纂修与重建史观:辽金元的视角(博雅史学论丛中国史系列)
《 正史纂修与重建史观:辽金元的视角(博雅史学论丛中国史系列) 》

售價:NT$ 607.0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售價:NT$ 434.0
汉亡哲思录: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汉亡哲思录: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本书以2009年“哥本哈根峰会”为起点,思考与了解国际社会进入“责任”时代后的气候传播历史、理论与实践路径。理论方面,基于传播学视角,结合治理、国际关系等对治理研究中的力概念进行延伸,描绘气候治理视阈下的气候传播基本图景。实践方面,对当前气候传播的基本格局进行描摹,回应气候治理中的“南北矛盾”及我国未来开展气候传播的实践路径。本书是跨学科研究,既关注国家层面的气候传播话语构造,也关注气候治理背景下企业、科学家等多元主体参与气候传播的模式及现状。主要读者为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学生及研究人员,亦可作为气候治理各行业从业者、企业、科学组织等主体开展气候传播的参考书籍。
內容簡介:
本书以2009年“哥本哈根峰会”为起点,思考与了解国际社会进入“责任”时代后的气候传播历史、理论与实践路径。理论方面,基于传播学视角,结合治理、国际关系等对治理研究中的力概念进行延伸,描绘气候治理视阈下的气候传播基本图景。实践方面,对当前气候传播的基本格局进行描摹,回应气候治理中的“南北矛盾”及我国未来开展气候传播的实践路径。本书是跨学科研究,既关注国家层面的气候传播话语构造,也关注气候治理背景下企业、科学家等多元主体参与气候传播的模式及现状。主要读者为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学生及研究人员,亦可作为气候治理各行业从业者、企业、科学组织等主体开展气候传播的参考书籍。
關於作者:
童桐,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研究员,英文期刊GlobalMediaandChina执行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近年来发表主要集中于国际传播、战略传播、气候与科学传播等研究方向。迄今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共30余篇(SSCI和CSSCI论文10余篇),被引500余次,主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翻译出版《新闻的发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教材《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在ICA、NCA、IAMCR等优质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见于《国际新闻界》、ChineseJournalofCommunication、《中国青年研究》、Media,Culture&Society等期刊之中。
目錄
目录
引言1
一、本书的学理和实践价值5
二、本书内容框架8
优质章气候传播的学术地图13
一、气候传播的相关概念与形成节点14
二、气候安全:气候传播的共同话语空间33
三、模式:理解气候传播中的主体类型38
四、“知识”的分享与协商:气候传播的过程视角48
五、气候传播的两个线索66
第二章气候传播的历史脉络与话语进路69
一、从“变冷”到“变暖”:气候传播争议历史71
二、中国开展气候传播的发展历程85
三、气候安全与“紧急状态”话语转型93
四、在争议中转型的气候传播112
第三章国际组织框架下的气候传播格局114
一、“缺失”框架下的气候传播116
二、UNFCCC的气候传播把关与框架变迁125
三、国际组织框架下气候传播南北平衡困境144
第四章气候传播中的国家间协商150
一、气候治理的国家谈判阵营152
二、以国家为核心的气候传播关系网络156
三、气候传播中的型国家类型学169
四、构建气候传播的国家坐标187
第五章气候传播中的知识型与科学话语192
一、从“回避”到“协作”:IPCC的气候传播理念变迁195
二、气候传播的科学“不确定性”203
三、气候传播的科学失衡216
第六章气候传播的多元主体参与222
一、气候传播中的多元主体类型223
二、多元主体间的气候传播关系网络234
三、企业气候话语与“漂绿”伦理风险242
四、气候传播的“阶段性错位”250
第七章 气候传播“中国何为”253
一、气候传播中的模式与知识协商254
二、中国参与气候传播的可行路径266
三、本书研究不足272
结语275
参考文献278
附录302
附录1历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其主要议程(1992—2024)302
附录2气候治理中的代表性国家集团312
附录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IPCC发布的相关评估报告315
附录4UNFCCC新闻文本编码表316
附录5宾夕法尼亚大学环境领域智库排名(2021)318
后记319
內容試閱
气候传播:模式与知识协商
Global Climate Communication: Leadership
Models and Knowledge Negotiation
童桐 著
北 京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010-62782989,beiqinquan@tup.tsinghua.edu.cn。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气候传播 : 模式与知识协商 / 童桐著.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5. 8.
ISBN 978-7-302-69901-9
Ⅰ. P46;G206
中国国家版本馆CIP数据核字第2025FY6062号
责任编辑:梁 斐
封面设计:潘 峰
责任校对:欧 洋
责任印制:刘 菲
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 址:https://www.tup.com.cn, https://www.wqxuetang.com
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 邮 编:100084
社 总 机:010-83470000 邮 购:010-62786544
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 c-service@tup.tsinghua.edu.cn
质量反馈:010-62772015, zhiliang@tup.tsinghua.edu.cn
印 装 者:三河市东方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新华书店
开 本:155mm×235mm 印 张:20.75 字 数:278千字
版 次:2025年8月第1版 印 次:2025年8月第1次印刷
定 价:88.00元
产品编号:110971-01
本书受到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4YJC860021)
的资助。
序言
青年学者童桐博士的《气候传播:模式与知识协商》如期
出版,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这部著作由他的
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字里行间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中的专注与思考。作
为导师,我参与了他研究过程中的多次讨论,见证了他从确定选题到构
建理论框架的逐步深入,因此对这本书的面世有着特别的期待。今天再
次浏览书稿,欣然作序,此情此景胜于我二十余年前专著付梓时的
欣悦,切身体会到了古人所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
深意。
2020年9月,中国人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
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一战略宣示不仅标
志着中国对气候治理的深度参与,更对气候传播领域提出了全新命
题。如何在国际舆论场中阐释“发展中大国的减排”,如何让“双
碳”这一中国实践转化为具有共鸣的公共知识,成为亟待的现
实课题,本书的出现恰为这一战略目标的落地提供了重要注脚。
童桐刚进入博士阶段时,便对气候治理中的传播问题表现出
浓厚兴趣。他注意到,气候变化议题不仅涉及科学数据,更与国际、
国家利益紧密相关,但当时的研究往往割裂了科学与的联系。在确
定以“气候传播”为研究方向后,他大量阅读国际关系、学、
气候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文献,并主动参加各类国际气候变化会议,访
谈碳中和领域的气候科学家,收集优质手资料,这些经历让他的研究避
IV
免了单纯的理论推演,而是扎根于真实的治理场景。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围绕“如何界定气候传播中的权力结构”“中
国实践如何融入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过多次深入探讨。他并未局
限于既有理论,而是尝试结合中国在“一带一路”气候合作中的实践,
提出“知识协商”的分析视角。例如,本书注意到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话
语中常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合作传递的治理经验,
为打破这种不平等提供了新路径。本书以中国的气候传播实践为切入
点,探讨新兴大国如何在既有秩序中寻找突破路径,既要融入气候
治理框架,又要坚守自身发展诉求;既要参与知识共享,又要构建具有
本土特色的话语体系,这种将本土实践与理论创新结合的思路是本
书的重要特色。
在学科层面,本书突破传播学的单一学科边界,引入学、社
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例如,通过分析经济学视角下的“碳账
户”如何将复杂的碳交易机制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日常实践,以此揭示
技术话语与大众认知之间的桥梁作用;另如,通过解构企业气候话语中
的“漂绿”现象,剖析商业资本对气候传播的异化风险。这种跨学科整
合不仅拓展了气候传播的研究边界,更为理解治理的共性问题提供
了新范式,即无论是气候危机、公共卫生、贫困消除还是人工智能治
理,都面临着力缺失、知识共享障碍与价值冲突的挑战,本书构建
的分析框架因而具有超越气候领域的普适意义。
童桐的研究方法也体现了扎实的学术训练。他系统梳理了国际组
织的官方文件、国家的政策文本以及媒体报道,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主体
的话语策略,揭示了气候传播中权力与知识的互动机制。同时,他并未
回避研究中的难点,如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科学不确定性对传播的影响
等,而是通过构建“模式”的类型学,为理解这些复杂问题提供了
清晰的框架。
站在气候传播转型的十字路口,本书将“气候正义”与“社
.
序言
V
会福祉”作为贯穿始终的价值坐标,批判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治理困境,
呼唤对多元主体诉求的关注与回应。当前,经济格局正发生深
刻变化,气候治理成为大国间为数不多能保持持续合作的领域之一,在
此背景下,气候传播研究更需要保持对现实的敏锐洞察与理论创新的
勇气。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层面的创新,更在于它对现实的观照。
气候传播面临着结构性不平等的挑战,而中国的角色既需要融入国
际体系,也需要发展自身的话语特色。这种务实的研究取向,得益于他
对国际治理实践的长期观察,也体现了年轻学者应有的问题意识。希望
童桐博士能以本书为起点,在气候治理的研究中继续深耕,为这一
领域贡献更多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成果。最后,也希望本书能为
学界与业界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助力构建更加公平、包容、有效的
气候传播体系。
童桐博士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
校接受学术训练,这些学术经历既帮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本功,更助力
其建立开拓性的学术视野。如今他在中国传媒大学开启职业生涯,成为
一名大学教师,继续深耕国际传播、气候传播等研究领域。看到这部著
作出版,令我感到欣慰的不仅是学生学术成果的落地,更是看到他在研
究中展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衷心祝愿他能够继续秉持认真、负责的
研学态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创新国际传播、气候传播的教学与科
研作出更多贡献。
史安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清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2025年春
目录
引言 ..............................................................................................1
一、本书的学理和实践价值 ......................................................................................................................5
二、本书内容框架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