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时代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培育策略

書城自編碼: 414866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計算機/網絡數據庫
作者: 陈德权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9712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售價:NT$ 1265.0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NT$ 500.0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NT$ 485.0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NT$ 449.0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NT$ 1010.0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NT$ 281.0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NT$ 500.0
囚笼之家
《 囚笼之家 》

售價:NT$ 305.0

編輯推薦:
当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传统政府也正在向现代政府转型。我国已经逐步发展起自身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结构和安全架构,能够确保自身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行。下一步,必须着手培育中国电子政务文化,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规范电子政务文化培育路径、培育方式和培育策略,使我国电子政务文化成为推动政府转型的有力工具。
內容簡介:
电子政务文化是传统行政文化在电子政务时代的创新和发展,是我国文化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成果,体现了我国文化自信的提高和文化治理的推进。《新时代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培育策略》首先系统地归纳和分析我国电子政务文化的基础理论,较为全面地阐述我国电子政务文化及其生成机制价值。其次,从两个研究视角具体解析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基于“场域”理论横向剖析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的构成要素以及动态关系;基于“SECI”模型分析生成机制的纵向内部知识转换过程和外部生成逻辑。再次,从学理角度围绕生成机制的四类演化模型分析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的复杂性、特殊路径以及配套政策。最后,以问题为导向,以治理理论为指导,具体探讨完善我国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应该采取的策略。本专著可供电子政务、数字政府以及文化创新方面的研究学者、政府部门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阅读、借鉴。
目錄
目  录
第1章 研究的源起 001
1.1 研究背景 003
1.2 研究意义 005
1.3 相关文献 008
1.3.1 关于信息技术与应用终端的文献 009
1.3.2 关于电子政务引发的社会行为变化的文献 015
1.3.3 关于电子政务相关制度与政策的文献 019
1.3.4 关于电子政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文献 025
1.3.5 关于文化生成机制与培育策略的文献 028
1.3.6 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相关文献的研究评述 036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框架 039
2.1 电子政务文化:定义与特征 039
2.1.1 定义:数字时代行政文化的创新形态 039
2.1.2 特征:技术与政务的融合展现 046
2.2 电子政务文化结构与内容 050
2.2.1 结构:属性定位与内部解剖 050
2.2.2 内容:多样的文化姿态 056
2.3 电子政务文化的功能与价值 063
2.3.1 功能:独特的影响力 064
2.3.2 价值:不可替代的作用力 066
2.4 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与培育 069
2.4.1 文化生成:界定、过程与价值 070
2.4.2 生成土壤与要素:自然的融合过程 072
2.4.3 孵化与培育:多方主体的有机协同 075
第3章 场域机制:空间要素协同与演化机理 079
3.1 布迪厄场域生成理论 080
3.1.1 场域理论:概念阐释与要素关系 080
3.1.2 电子政务文化生成场域:理论与应用 082
3.2 两个环境交相作用 085
3.2.1 国内环境:文化生成的基础土壤 085
3.2.2 国际环境:激励或遏制 090
3.3 场域行动主体及其行动逻辑 091
3.3.1 场域行动者及其关系结构 092
3.3.2 行动主体影响文化生成的逻辑分析 096
3.4 行动者的互动过程:文化淬练 100
3.4.1 交互作用:多元行动者的逻辑关系 100
3.4.2 角色与特征:复杂的分类与外化 112
第4章 SECI模型:多场景叠加下的运行逻辑 114
4.1 SECI模型:四种“场”环境 115
4.1.1 创始场:环境的引导和刺激 115
4.1.2 对话场:对话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118
4.1.3 整合场:从隐性知识转向显性知识的关键 120
4.1.4 练习场:文化习惯的转化与创新 121
4.2 SECI模型的内部要素 122
4.2.1 文化分类:文化生成机制的基础 123
4.2.2 行动主体:个体和组织的力量 127
4.3 SECI模型:文化生成机制的图景描述 132
4.3.1 运行过程:阶段与要点 132
4.3.2 生成机制特征:螺旋式发展 144
第5章 电子政务文化生成系统模型与政策动力 146
5.1 电子政务文化生成的系统描述 146
5.1.1 技术还是政府:动力与压力并存 147
5.1.2 内容与功能:谁在驱动谁的进化 148
5.1.3 系统结构:文化生成机理 149
5.2 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的模型分析 152
5.2.1 文化生成机制:内容要点与条件支撑 152
5.2.2 文化生成机制:运行与描述 155
5.3 电子政务文化生成的社会演化机制 157
5.3.1 融合:多种文化共促生成机制 158
5.3.2 共享:多主体的文化共享 159
5.3.3 规范:文化系统的交互影响 160
5.3.4 创新:不变的时代主旋律 161
第6章 面向新时代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的培育策略 163
6.1 树立电子政务文化价值正确导向 163
6.2 完善电子政务文化生成制度 165
6.3 提升全员文化共建能力 167
6.4 建构电子政务文化安全体系 169
6.5 加快文化功能转化进程 171
参考文献 173
后记 179
內容試閱
序??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均将以“新时代”为新的历史出发点,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要站在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历史高度,既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又要创新图强、敢于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一节中提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推动文化创新,特别是塑造基于我国实践特色的文化新形态,是提高我国文化自信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新时代,新气象,文化载体以及文化内容的创新发展最能彰显新时代的伟大意义。电子政务自20世纪90年代初发轫以来,一直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基本抓手。最初人们主要关注什么是电子政务,以及它能干什么。电子政务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政府管理成本偏高和服务低效的问题。面对日益增加的政府财政压力以及公众服务诉求,通过信息技术政府管理困境,似乎成了各地政府的不二之选。于是,源自美国、现已遍及世界各地的电子政务建设大潮风起云涌,持续至今。尽管各地在建设电子政务进程中遭遇了不同的烦恼,但是,政府公共服务接入互联网,并进行与电子政务匹配的行政管理流程再造,提供一站式、一网式服务,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当一种行为成为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范式,这种行为及其依托的载体就具有了社会文化符号的基本特征。电子政务改善的不只是政府的内部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因此,很多学者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已经超出了技术属性和经济属性,开始转向管理属性和权力属性。可见,最初作为一种技术体系的电子政务已经逐步成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其愈发具有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一种基于电子政务及其应用的行政文化——电子政务文化。
关于文化内涵的表述不胜枚举,也有许多理论从不同视角阐释文化的定义、结构以及外延等。从其本质属性来看,电子政务文化应该是行政文化在电子政务时代的具体体现,其浓缩了技术文化、网络文化、行政文化以及社会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博采众多文化特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当前最显著的文化之一。依据文化结构理论,我国的电子政务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而且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表现突出,仅在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略显不足。当然,不同国家之间的电子政务文化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从文化功能角度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较强的反作用。电子政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必将极大反作用于电子政务以及相关领域,而且对社会文化创新具有较高的示范引领价值。随着社会发展进入较高的阶段,将会产生较强的文化依赖,反过来,积极且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也必然会催生的社会产品。
电子政务文化具有共性,也具有差异性,主要与各个国家/地区的体制、行政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有关。因此,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应该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电子政务文化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政府改革和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成长不仅需要强大的内生动力,还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而在其成长和成熟过程中,不同的制约因素和强弱不一的动力,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生成机制。我国电子政务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生成轨迹和成长环境,因此研究我国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时不仅需要全面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和条件,还需要了解行政文化、网络文化、技术文化的变迁。只有更好地立足新时代,面向行政文化创新,切实领悟电子政务文化在当前具有的特殊价值和独特魅力,才能为创建我国电子政务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国当前关于电子政务文化的研究文献涵盖了我国电子政务文化的内涵、框架、内容以及治理等。综合来看,这些文章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专注于我国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和培育策略方面的研究,并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已经能够较好地把握新时代电子政务文化体系,并据此提出本书的撰写结构。
首先,概述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的理论和研究进展、电子政务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其次,阐释电子政务文化基本理论体系,探讨电子政务文化的定义、构成、基本内容以及发展阶段等。
再次,基于场域理论分析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机制,主要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环境、多元行动者以及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交互环节和角色定位等。
最后,基于知识管理模型分析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机制,将电子政务文化的产生、发展历程用该模型展现出来,全面阐释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能够较为完整地描述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的“场域”环境,SECI模型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存在一定的交集,例如,两者都强调“场”的概念以及“主体”行动。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强调在一个“界面”平台上,多要素之间的空间作用关系以及环境的影响,从一个特定时期的“界面”去观察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而SECI模型则能动态地呈现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更简单来说,两者都试图构建一个分析框架以揭示某个事物的生成过程和演化规律,但是两者的重要区别是场域理论侧重于“界面阐释——横向性描述”,SECI模型则强调“过程阐释——纵向性描述”。而且SECI模型中的“场”并非场域理论中的“场”,两者相似却并非等同。为此,经过咨询、研究和讨论,本成果中采用了两者并行的研究思路,即从“横断面”和“纵向性”两个维度揭示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的全景。场域理论侧重于空间多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SECI模型则侧重从文化生成的内在逻辑阐释纵向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每个阶段的“场”中的相互关系。
当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传统政府也正在向现代政府转型。我国已经逐步发展起自身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结构和安全架构,能够确保自身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行。下一步,必须着手培育中国电子政务文化,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规范电子政务文化培育路径、培育方式和培育策略,使我国电子政务文化成为推动政府转型的有力工具。
这几个方面或许难以清晰阐释电子政务文化生成机制以及培育策略,因为文化生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学界莫衷一是。21世纪10年代,我开始研究电子政务文化,主要从事电子政务和行政文化相关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得到学术界一些前辈的大力支持。《电子政务》杂志主编和编委们持续关注这个领域,鼓励笔者坚持研究和探索电子政务文化。吉林大学张锐昕教授、清华大学孟庆国教授、北京大学黄璜教授、南开大学王芳教授以及台湾淡江大学的黄一峰教授在不同阶段通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和论文指导等方式,给予本研究极大支持和鼓励。当然,还要感谢一届一届硕士研究生持续不断的努力:毕雪娟尝试阐明电子政务文化是什么,张丽娜、吴俊鑫尝试从不同视角探讨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机制,林海波将电子政务文化研究外延至政府数据文化。每一个学生的科研足迹,都在电子政务文化研究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在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电子政务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何全面理解电子政务文化,如何阐释电子政务文化的框架,如何发挥电子政务文化的治理价值,以及如何全面培育电子政务文化,围绕新时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