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NT$
551.0

《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售價:NT$
875.0

《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
售價:NT$
814.0

《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
》
售價:NT$
1089.0

《
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
》
售價:NT$
329.0

《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售價:NT$
299.0

《
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
售價:NT$
660.0
|
編輯推薦: |
本书紧扣中国制造这一主线,围绕中国制造强国之路上面临的“制造大国之困与制造强国之基”“工业革命之困与智能制造之力”“现实多元化之困与两化融合之路”这三个现实之问而展开,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
內容簡介: |
制造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系,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建设制造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制造是中国的道,是中国经济的血液;装备是制造的术,是中国工业的命脉;智能是装备的魂,是中国制造的未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纵观美德日世界科技强国,面对以“工业4.0”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整体呈现出“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现状。本书紧扣中国制造这一主线,围绕中国制造强国之路上面临的“制造大国之困与制造强国之基”“工业革命之困与智能制造之力”“现实多元化之困与两化融合之路”这三个现实之问而展开。工业4.0时代,中国经济韧性强、动力足,智能制造经济发展迅速。VUCA时代,清晰的方向在混沌中产生,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持续迸发,以华为、京东、阿里、百度、腾讯、小米等为代表的企业引领发展。新经济时代,企业家层出不穷,创业造就高供给市场主体,一流企业追求,创新成就高质量市场经济。
|
關於作者: |
王伟,1984年1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埃德博尔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埃德博尔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近20年政府、企业工作经验,从机床工人做起,经历500强民企/国企/外企,18年以上装备制造、智能家居、管理咨询等跨行业跨部门管理经验,多所大学校外讲师。相关观点被人民论坛、人民网、经济参考报等转载,参编经济管理类著作3部,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粉丝超50万。
|
目錄:
|
目录
第1篇智造基础——装备
第1章制造硬实力: 增强工业“五基”
1.1制造大国之困与制造强国之基
1.2以“母机”——机床行业为例
1.2.1大国重器的“东芝事件”
1.2.2中国“十八罗汉”看发展
1.2.3实力“外强内弱”寻差距
1.2.4工业“五基”补短板
1.2.5思变: 中国最大机床企业破产案
1.3以“工机”——机器人行业为例
1.3.1制造明珠的“机器换人”
1.3.2世界“四大家族”看发展
1.3.3实力“外强内弱”寻差距
1.3.4工业“五基”找短板
1.3.5思变: 世界最大机器人企业收购案
第2章制造软实力: 提升发展“三向”
2.1以振兴东北工业为例
2.1.1东北“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2.1.2“GDP低增长”求振兴
2.1.3振兴思变: 激发人才、激活企业、优化营商
2.2以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工业为例
2.2.1长三角“改革开放的破冰者”
2.2.2“GDP高增长”求高质量
2.2.3高质量思变: 激发人才、激活企业、优化营商
第3章结语: 以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分析
3.1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3.2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
3.3高质量发展大国制造
第2篇智造动力——智能
第4章智能硬实力: 建造智能工厂
4.1工业革命之困与智能制造之力
4.2大数据: 算力算法
4.2.1“黄金赛道”云计算解决算力
4.2.2“新石油”大数据集成价值
4.2.3“新基建”人工智能实现算法
4.3技术: 工业互联网
4.3.1风口: 消费互联到工业互联
4.3.2架构: “云边端”协同
4.3.3趋势: 工业互联到工业物联
4.4路径: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4.4.1核心: “卡脖子”的工业软件
4.4.2生态: “使能者”的工业互联网
4.4.3颠覆: “大模型”时代的生产力
4.5标杆: 智能工厂
4.5.1未来的工厂: 人机协作
4.5.2最先进的工厂: “灯塔工厂”
4.5.3最早“灯塔工厂”海尔的战略
第5章智能软实力: 畅通生态链
5.1升级: 智能制造生态链
5.1.1智能制造赋能新定制——以服装业为例
5.1.2模块思维提升供应链——以智能手机为例
5.1.3产业链升级为生态链——以智能汽车为例
5.1.4生态链助力共享经济——以平台应用为例
5.2转型: 疫情催生智能制造
5.2.1新冠疫情挑战供应链——智造快速响应
5.2.2倒逼企业加速智能化——直播平台兴起
第6章结语: 以数字经济的视角分析
6.1数字经济的内生外延
6.1.1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
6.1.2数字经济的头雁效应
6.1.3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
6.1.4数字经济的关键环节
6.1.5数字经济的主要阵地
6.2数字经济的黄金时代
6.2.1碳中和与新能源产业
6.2.2智能时代的能源红利
6.3数字经济的治理能力
6.3.1数字角色定位
6.3.2科技向善赋能
第3篇智造趋势——融合
第7章现实多元化之困与两化融合之路
7.1两化融合与产业融合
7.2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7.3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7.3.1多元化与绩效的经济学曲线
7.3.2装备制造行业分析
7.3.3产业融合的价值链
7.4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文献综述
7.4.1多元化战略概述
7.4.2多元化战略动机及影响
7.4.3多元化产业负相关折价研究
7.4.4多元化产业正相关溢价研究
7.4.5多元化产业不相关或复杂关系研究
第8章结语: 以实证研究的视角分析
8.1上市企业实证分析
8.1.1测量方法
8.1.2样本模型
8.1.3描述统计
8.1.4相关分析
8.1.5回归分析
8.2实证研究结论
8.3管理启示及央企战略实践案例
8.3.1产业价值链“调结构”
8.3.2资产质量“去杠杆化”
8.3.3科技创新“高附加值”
8.3.4产业“优化升级”
第4篇智造展望——能力
第9章世界智能制造战略比较
9.1大国博弈下的价值链重构
9.2德国工业4.0战略
9.3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
9.4日本社会5.0战略
9.5中国制造2025战略
第10章世界制造业的中国实力
10.1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10.2智能制造发展能力
10.3智能制造产业赛道
10.4智能制造专精特新
第11章中外教育与人力资源
11.1美国: “CBE”与“STEM”能力教育
11.2德国: “双轨制”技术教育
11.3日本: “产官学”匠人教育
11.4中国: “应试教育”与“大国工匠”
第12章经济增长与创新
12.1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12.2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
12.3驱动加速产业扩张
12.4房地产到智造
12.5中国到世界
第13章制造业服务化与商业价值
13.1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
13.2企业: 制造产品到构建服务
13.3顾客: 购买产品到消费服务
13.4商业价值: 消费体验到智造服务
第14章企业变革与战略的六大思维
14.1生存发展、量子思维
14.2自我变革、熵增思维
14.3向死而生、战略思维
14.4长期主义、价值思维
14.5回归常识、原点思维
14.6组织赋能、利他思维
第15章结语: 以双创经济的视角分析
15.1创业造就高供给市场主体
15.1.1优质代企业家(改革开放)
15.1.2第二代企业家(下海经商)
15.1.3第三代企业家(中国入世)
15.1.4第四代企业家(双创经济)
15.1.5第五代企业家(奋进新时代)
15.2创新成就高质量市场经济
15.2.1“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
15.2.2“久久为功”的企业家精神
15.2.3“追求”的一流企业
15.2.4“从0到1”的战略创新
15.2.5“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
15.2.6“双创板块”的资本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和致谢
|
內容試閱:
|
前言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系,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是民族的脊梁。
回顾中国工业的沧桑巨变。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让中国人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根源。近代中国工业自洋务运动起,从官办军械、轮船、矿业、纺织等行业起步,历经沧桑,形成了近代工业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基本工业体系,形成了中国工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将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国家亟须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优质个五年计划时期,156个苏联援建中国的重点项目,涉及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各领域,一举奠定了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国家开启了3个五年计划的“大三线建设”。在这段自强不息、燃烧的岁月中,国家大力建设国防工业,推动了交通、电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钢铁等工业体系的完善,优化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促进了地区资源开发,平衡了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释放了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后,为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必须大力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成了政府、企业、学生当时最时髦的想法。改革开放激发了市场活力,优惠的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把国外企业引进来,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产品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各类企业如春笋般建立。改革开放加速了创新步伐,以市场换技术,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市场经济的高度繁荣,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正成为大国博弈和价值体系重构的焦点。世界各国为抢占工业制造优势,都在积极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超智能社会5.0战略”、韩国“制造业创新3.0计划”、欧盟“工业5.0计划”等。当前,面对以工业4.0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尚处在工业2.0后期的发展阶段,眼下必须在工业2.0方面补课,做好自动化; 努力普及工业3.0,做好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为工业4.0的智能化打牢基础。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整体呈现出“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现状。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作为制造业的高阶形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硬件装备、软件智能与生态协同的深度融合。硬件装备是高端化制造的物理基础,软件智能是智能化制造的决策中枢,生态协同是绿色化、融合化等价值制造的核心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对智能制造的定义: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四个层次,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传感器、其他自动化装备等)、工业软件(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工业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网络安全等)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随着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正加速技术范式的重构,为智能制造积蓄新动能,提供强大的支持。
现在以智能制造为题材的图书有很多,基本分为两类主题: 一类是讲智能制造的技术,主要介绍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 另一类是讲数字经济,主要介绍数字经济带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本书在解读智能制造时,紧紧围绕智能制造的含义,即智能+制造,制造是工业的主体,智能赋能制造。紧扣中国制造这一主线,围绕中国制造强国之路上面临的“制造大国之困与制造强国之基”“工业革命之困与智能制造之力”“现实多元化之困与两化融合之路”这三个现实之问而展开,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深度思考。在百年变局下,如何抢占“智”高点?在时代浪潮里,如何创造“高”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如何抓住“新”红利?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用智造思维打开经济强国之门,中国有“智”在千里的底气和“智”领未来的信心。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4篇:
第1篇智造基础——装备。围绕制造大国之困与制造强国之基,以机床、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为例,突出增强中国制造“五基”的重要性; 以振兴东北工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工业为例,强化人才、企业、政策的引领作用; 以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展高质量中国制造。
第2篇智造动力——智能。围绕工业革命之困与智能制造之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以建造智能工厂为例,突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作用; 以新冠疫情冲击下发展产业生态链为例,展现共享经济与智能制造的发展必然; 以数字经济的视角分析数字经济的内生外延及绿色革命,增强数字治理能力,发展数字中国。
第3篇智造趋势——融合。围绕现实多元化之困与两化融合之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企业多元化资源与企业绩效供需关系; 以上市公司装备制造业为实证研究,提出装备制造企业要根据价值链的行业特征和发展方向,向主导型的多元化发展,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智能制造领域发展。
第4篇智造展望——能力。以德、美、日、中四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比较研究,回顾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能力; 以中国制造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制造等现实特点,分析中国制造的人才发展和趋势; 以双创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和“五代”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生命力,提出创业造就高供给市场主体,创新成就高质量市场经济。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时代机遇,抢占高质量发展的“智”高点。深刻洞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人工智能浪潮正以“星火燎原”之势重塑世界产业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石,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越来越体现生产力的颠覆性变革。“智造战略”是穿越经济周期的导航仪。聚势跃迁,破浪前行; 智领未来,基业长青。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增强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含智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提升产业创新从“制造”到“智造”的“含金量” 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赋能市场经济从“创业”到“创新”的“含新量”。
王伟
2024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