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
》
售價:NT$
398.0

《
约翰·济慈的颂歌(大雅品牌文德勒诗歌课系列)
》
售價:NT$
407.0

《
所有顽固的人(超20家主流媒体报道的上海推理主题独立书店生存实录)
》
售價:NT$
286.0

《
逸出局部:艺术史六题
》
售價:NT$
484.0

《
中国近代史(史学大师蒋廷黻作品)
》
售價:NT$
429.0

《
时间线上的中国国宝
》
售價:NT$
2539.0

《
时间线上的中国史
》
售價:NT$
2539.0

《
道德革命的结构(交界译丛)
》
售價:NT$
539.0
|
編輯推薦: |
国家出版资助项目,系统介绍了“无废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模式及路径。
|
內容簡介: |
《面向“无废”的绿色生活模式探索与实践》系统介绍了“无废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绿色生活模式,涉及相关政策、国际经验、实践途径等,并从机关、社区、学校、商场、宾馆、景区、快递等主要“无废细胞”以及公民个体等方面,阐述公民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路径,辅以典型案例进行说明,可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无废社会”的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借鉴。《面向“无废”的绿色生活模式探索与实践》可供环境管理、“无废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高等院校师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牛玲娟,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公众生态环境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国际和国内项目策划和实施、宣传教育资源开发和研究领域丰富的经验,曾多次承担生态环境部重大环境节日大型宣传教育活动,连续多年承担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机制下环境意识提高项目,获得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称赞,承担“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项目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共计策划和实施大型环境宣传教育项目30余项,编写和翻译生态环境科普和宣传教育读物(挂图、影视作品)50余册(套),获得多种奖励
|
目錄:
|
目录
第1章我们的城市
1.1认识城市
1.1.1城市生命共同体
1.1.2城市功能
1.2宜居城市
1.2.1宜居城市的提出
1.2.2宜居城市的内涵和标准
1.3世界城市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和社区目标
1.3.1世界城市日
1.3.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1.4城市主要环境污染
1.4.1大气污染
1.4.2水体污染
1.4.3固体废物污染
1.4.4土壤污染
第2章城市固体废物管理
2.1认识固体废物特性
2.2固体废物处理原则
2.3生活垃圾来源及处置技术
2.3.1城市代谢产物——生活垃圾
2.3.2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
2.3.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新理念
2.4垃圾分类全民齐行动
2.4.1什么是垃圾分类?
2.4.2为什么要垃圾分类?
2.4.3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2.4.4垃圾分类从习惯养成做起
2.4.5垃圾分类看北京
第3章走进“无废”生活
3.1国际“无废”理念及公众参与
3.1.1国际“无废”理念的缘起
3.1.2国际机构和组织推动“无废”目标实现
3.1.3国际“无废城市”公众参与实践
3.2认识我国“无废城市”
3.2.1由垃圾围城向“无废城市”转变
3.2.2“无废城市”定义
3.2.3“无废城市”是否会产生固体废物
3.3“无废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3.3.1建设“无废城市”顶层设计
3.3.2“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与实践
3.4“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的建设
3.4.1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3.4.2“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第4章“无废城市”引领绿色低碳生活
4.1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4.1.1绿色生活方式
4.1.2引领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4.2“无废城市”绿色低碳生活
4.2.1“无废城市”试点绿色生活总要求
4.2.2“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生活总要求
4.3绿色低碳生活政策体系赋能“无废城市”建设
4.3.1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4.3.2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4.3.3绿色社区创建行动
4.3.4绿色学校创建行动
4.3.5绿色商场创建行动
4.3.6快递业绿色包装绿色转型
4.3.7绿色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规范
4.3.8绿色饭店国家标准
4.3.9推动绿色餐饮发展
4.3.10绿色家庭创建行动
4.3.11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
第5章汇聚“无废城市”建设社会力量
5.1公众是建设“无废城市”的强大社会力量
5.1.1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5.1.2如何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5.1.3《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
5.2“无废”绿色生活社会总动员
5.2.1吹响“无废”绿色生活集结号
5.2.2解读和传播“无废城市”新理念
5.3赋能和汇集“无废细胞”内生动力
5.3.1融入城市社会基层治理
5.3.2“无废细胞”建设指引
5.4“无废细胞”建设
5.4.1“无废机关”建设
5.4.2“无废社区”建设
5.4.3“无废学校”建设
5.4.4“无废商场”建设
5.4.5“无废宾馆”建设
5.4.6“无废景区”建设
5.4.7“无废快递”建设
5.5“无废”绿色低碳生活公民行动指引
5.5.1“零废弃”生活概念
5.5.2国际无废日
5.5.3践行“无废”绿色生活公民理念
第6章“无废城市”绿色生活创新实践
6.1重庆市
6.1.1“五个结合”构建“无废城市”建设的全民行动体系模式
6.1.2取得的成效
6.2天津市
6.2.1以绿色生活为纽带的“无废”文化培育模式
6.2.2取得的成效
6.3三亚市
6.3.1旅游业“无废”理念链式传播及绿色转型升级模式
6.3.2取得的成效
6.4深圳市
6.4.1全社会多元化“无废文化”创建行动模式
6.4.2取得的成效
6.5威海市
6.5.1创造“无废生活”实现“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模式
6.5.2取得的成效
6.6许昌市
6.6.1多元融合的“无废文化”传承模式
6.6.2取得的成效
6.7瑞金市
6.7.1发挥红色旅游优势,打造“无废”理念宣传高地模式
6.7.2取得的成效
6.8杭州市
6.8.1做精杭州“无废”赛事,讲好杭州“无废亚运”故事模式
6.8.2取得的成效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很大改变。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必定消耗大量资源,随之也增加了大量的固体废物。不恰当的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不仅会侵占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会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 传播疾病, 不仅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在层面, 固体废物管理也与气候变化、贫困、粮食和资源安全等挑战紧密相连, 成为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国虽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粗放利用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最大,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一些城市由于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出现了严重的“垃圾围城”, 公众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项目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建设“无废城市”。“无废城市”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建设应全面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无废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公众参与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引导公众和环保社会组织参与“无废”理念传播和绿色低碳生活实践,养成垃圾分类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凝心聚力营造氛围,让每个公民都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实践者、助力者与最终受益者。
本书以公众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共享共建绿色生活为主线,以宜居城市概念、城市环境问题和固体废物管理原则、国际“无废”理念和公众参与实践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我国“无废城市”理念和目标,梳理了国家赋能“无废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生活政策体系,探讨了汇聚“无废城市”建设社会力量的途径,以及“无废细胞”建设和“无废”绿色低碳生活公民行动指引,介绍了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低碳绿色生活典型模式经验。本书内容共包括六章。
第1章——我们的城市。内容包括认识城市、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和社区目标、城市主要环境污染。
第2章——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内容包括认识固体废物特性、固体废物处理原则、生活垃圾来源及处置技术、垃圾分类全民齐行动。
第3章——走进“无废”生活。内容包括国际“无废”理念及公众参与、认识我国“无废城市”、“无废城市”离我们有多远?“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的建设。
第4章——“无废城市”引领绿色低碳生活。内容包括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无废城市”绿色低碳生活、绿色低碳生活政策体系赋能“无废城市”建设。
第5章——汇聚“无废城市”建设社会力量。内容包括公众是建设“无废城市”的强大社会力量、“无废”绿色生活社会总动员、赋能和汇集“无废细胞”内生动力、“无废细胞”建设以及“无废”绿色低碳生活公民行动指引。
第6章——“无废城市”绿色生活创新实践。内容包括重庆市、天津市、三亚市、深圳市、威海市、许昌市、瑞金市、杭州市“无废城市”绿色生活创新实践典型模式和取得的成就。
本书编写过程中清华大学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提供了一些相关材料,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集科学性、普及性为一体,深入浅出地向公众传播环保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水平,激发公众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热情和行动,为“无废城市”建设发挥作用。由于时间仓促、资源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偏差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仁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