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NT$
653.0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NT$
449.0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NT$
500.0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NT$
4998.0

《
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十三世纪以降的欧亚世界
》
售價:NT$
347.0

《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售價:NT$
403.0

《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售價:NT$
1805.0

《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售價:NT$
658.0
|
編輯推薦: |
一次追寻中国水果起源的植物学探究!
一场给美食爱好者的水果文化趣谈!
穿越时空重走中国水果进化之路!植物学博士探究中国原产水果的进化史,从植物学、历史、文化等角度,让你知道葡萄是怎样被分为了“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的;苹果和苹果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甘蔗……
踏入历史长河感知中国美食文化水果篇! 杨贵妃与千里走荔枝的“绑定”藏着哪些秘密?郑和下西洋“采宝”却为何绕过了榴梿?西方植物猎人曾经的窃果偷桃给世界水果产业带去了什么……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以中国水果为主题的轻阅读科普书,讲述了梨、桃、荔枝、柑橘等中国本土水果如何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葡萄、石榴、苹果等外来水果如何进入中国的一系列故事,让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去了解、熟悉不为人知的水果文化历史。
想了解“植物猎人如何窃取了我国的猕猴桃”“郑和下西洋为何不带回榴梿”“杨贵妃的荔枝从何而来”吗?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
|
關於作者: |
史军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科学松鼠会成员、中国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水果传》《风味人间》等多部纪录片的科学顾问。著有畅销科普书《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
目錄:
|
推荐序 因植物而同行
序 中国人的水果观
Ⅰ 春秋战国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略显尴尬的水果原产地
中国人对农作物的认识:实用至上
PK专题:对待水果,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的不同
重农抑商:中国水果发展的羁绊
Ⅱ 秦汉:葡萄石榴西归?枣子充当粮食
版图扩大对水果的影响
寒冷时期,水果推动农业发展
Ⅲ 魏晋南北朝:甘蔗甜如蜜?蟠桃贺寿席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水果的影响
专题 《齐民要术》为什么成书于战乱年代
水果与中国文化
PK专题 中国人的水果 vs 西方人的水果
Ⅳ 唐:日啖荔枝三百颗?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贵妃的荔枝与古代的交通系统
唐朝的饮酒文化和葡萄酒酿制
专题 饮子:在茶的光环笼罩下的中国饮料
Ⅴ 宋:蔬菜大步发展?柑橘有了家谱
蔬菜交易与城市发展
专题 柑橘家族混乱八卦史
保存技术与催熟技术的发展
Ⅵ 明清:榴梿杧果难带回?猕猴桃反而出走
郑和为什么没有带回新水果
闭关锁国下的水果交流
门户开放后的水果流失
专题 植物猎人:神秘的职业
猕猴桃走出国门,纯属意外还是命中注定?
Ⅶ 现代:褚橙生产工业化,极地苹果玩创新
水果品种的尴尬与种子专利
水果生产的工业化与创新
再造一个年轻的水果
专题 挑水果也要看颜值
Ⅶ 新时代:家中坐吃神秘果,遍地都种优质梨
神秘果:电商和物流带来的奇妙水果
古老的人情和新的契约
专题 从原产地到优质产区,商业促进水果改变
后记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因植物而同行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特别节目组主编、《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导演
李成才
英国本土并不辽阔,却拥有历史悠久、收藏广博的大英博物馆,由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拍摄的许多纪录片已成为经典,更多关于植物的书籍更是名满天下。我时常想: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尤其是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我们如何能做出与英国竞争的文化作品呢?幸运的是,“史军们”来了,他们带着知识和智慧,担负起了传播植物文化的使命。
对于大众而言,史军是植物学博士,是拥有几百万粉丝的科普大咖,是儿童科普作家,是植物文化的传播者。对我而言,他是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科学顾问,是我们团队进入植物世界、表达植物世界的引领者。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是一部大型的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历时三年制作而成,涉及的植物种类繁多,需要多种学科背景的人参与。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创作一个重大纪录片选题的时候,会尽最大努力与这一领域拥有最高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人打交道,这样会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科学家牛顿曾经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寻找可以借力的肩膀。史军就是这样的肩膀,他也是最早进入我们专家团队的成员之一。当一个概念、一个观点或一种表达有疑惑时,我们就会求助史军。他是我们专家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被打搅最多的一位。
纪录片是面向大众的,科学的解释只能解决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但纪录片还需要生动的表达。史军在这方面比我们有更早、更多的实践,他是大众科普图书的作者,他擅长讲故事,于是在他的帮助下,就有了我们对植物生动地解读。比如在《水果》这一集中,表现橘子和橙子为何种类繁多,他会说橘子是“多情之人”,甚至到了“滥情”的地步,每一个新的种类的出现,就是这种“感情泛滥”的结果。
史军老师的新作《开胃中国史:水果演义》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述,这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当看完这部作品后,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寻找中国本土水果历史渊源的图书,更以水果为切口,让我们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哲学、科学、艺术、宗教、文明,小到细胞与基因,大到人类族群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看似简单地对中国本土水果的追根溯源,却映射出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各种讯息。
史军老师邀我为这本书作序,我应承下来,是出于对他的感谢,感谢他对我们纪录片的全身心的、无私的投入。我无以回报,唯有表达一份情感,于是用一份诚意拼凑成这些文字。是为序。
序 中国人的水果观
人类这个物种的发展和演化,与水果有着无法剪断的关系:从三色视觉到复杂的味觉,从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到超市货架上的苹果切片,从伊甸园里的禁果到“多子多福”的石榴。无论是人类的身体,还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与这种食物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现代社会,由于技术进步,许多水果的品种、外观、口味,都是人类按自己的意志塑造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水果更像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者。与其说人类改变了水果,不如说水果首先改变了人。
人是一种吃果子长大的猿
就拿人类的视觉来说,最初,人类的夜行性祖先并没有强大的彩色视觉能力,只有适应夜晚的发达的暗视力。到今天,我们的暗视力依旧保持着,即便是只有星光的夜晚,也能看清田间小道,那是我们视网膜上分辨明暗的视杆细胞的功劳。但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人类逐渐依赖各种果实、嫩芽这样的食物,使得分辨颜色成为人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正因为如此,在人类群体中,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逐渐发达起来。
为什么分辨颜色这么重要呢?因为植物身体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生长阶段,比如鲜红色的嫩叶通常是有毒的警示标志,而红色的果实则是成熟可食用的信号。只有那些善于选择正确食物的人类祖先,才能避免摄入毒素,获取更多的营养,也就有更多的机会繁殖,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而这些基因也就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遗传系统之中。
从夜行性到昼行性的转变,也让人类更依赖那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比如维生素 A 和 β 胡萝卜素。因为在白天的时候,我们的视网膜承受着更强的阳光刺激。过多的能量,带来了过多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而要对付这些炸弹般的化学物质,保证视网膜正常工作,就需要很多抗氧化剂,这也就是我们需要补充维生素 A 和 β 胡萝卜素的原因。而这一切,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选择果实作为食物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植物料理之国,却容易忽视水果
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一些惊人的反差,比如就植物类的食材来说,中国人毫无疑问是这方面的料理高手。这是我在向欧美朋友、非洲朋友,包括东南亚朋友解释完醋熘土豆丝的妙处之后,大家共同得出的结论。
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再没有这样一群人能够像中国人这样,把植物食材的妙处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不管是白灼菜心、干锅包菜,还是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都把植物的最美一面呈现到了餐桌上。
即便是水果,我们也有办法让它们合理地融入餐桌,且不说黄蓉给洪七公做的樱桃酿肉好逑汤,单单是云南大理的酸木瓜炖鱼、广东的菠萝咕咾肉,就足以抓住老饕的肠胃了。但是,与我们高明的烹饪方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本土的水果品种在市场上一直没有成为绝对主角。且不说非洲来的西瓜,中亚来的甜瓜,美洲来的脐橙,单单是大家熟悉的大苹果,也是漂洋过海而来的。
纵观中国的水果摊,半壁江山以上都被外来水果占据。中国土生土长的水果,要么只是红火一时,比如清甜的枇杷和多汁的蜜桃,要么就蜷缩在角落之中,比如甜蜜的柿子和红枣。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反差?爱水果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原创水果?
在本书中,我将带领大家一起从植物学、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寻找根源。
甘蔗来了:甜味记忆的改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甜蜜的作物试图笼络中国人的舌尖,它的名字就叫甘蔗。
事实上,能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植物并不多,甘蔗算得上其中的特例之一。大西洋上的贩奴船、牙买加的种植园、英国海军和加勒比海盗的战争大多与此有关。甘蔗堪称神物,其甜美滋味,真的是从舌尖改变了世界。但神奇的是,这种植物没能让古代中国人为之痴狂,更没有掀起巨变的浪潮,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甘蔗并不是一个物种,而是一堆物种的俗称。要想全面了解甘蔗家族,还得从甘蔗的家族史讲起,按照《中国植物志》的记载,甘蔗属(Saccharum)的种类只有8种,简直屈指可数。并且,甘蔗属真正的主力,大概只有热带种(甘蔗,Saccharumofficinarum)、中国种(竹蔗,Saccharumsinense)、印度种(细秆甘蔗,Saccharumbarberi)这三大主力,以及割手密(甜根子草,Saccharumspontaneum)这个强大的外援。
其实,甘蔗属植物的相貌差别不大,修长的茎秆分成数节,头顶的绿叶边缘快如利刃,硬硬的外皮,以及甜蜜的汁液。不同种类的区别就在于茎秆粗细、甜度高低、汁水和纤维多寡。
目前,研究者理出的甘蔗家谱是这样的——甘蔗热带种和割手密是最早的家长,而中国竹蔗是两者的爱情结晶。当然,这个结合发生在很久之前,久到很多学者目前对此还有异议。
不管怎样,中国竹蔗几乎就是两个家长的折中结果。通常来说,热带种高产高糖、低纤维,蔗汁多且皮软,但是分蘖能力比较弱,同时容易感染病菌;而割手密呢,简直就是热带种的反面,根群发达,蔗汁少,高纤维,耐贫瘠,同时对一些疾病有抗性。
而中国竹蔗有来自甘蔗热带种的特点:甜蜜(含糖量较高),植株比较高大,汁水较多;也有来自割手密的特点:分蘖能力较强,纤维较粗,茎秆比较细。简直就是两个家长相加取平均值。
中国竹蔗的天然分布区在我国南部和印度北部,而我们国家最早种植的甘蔗就是中国竹蔗。虽然这种甘蔗纤维多、蜡层厚,不利于出糖澄清,但是有总比没有好。从汉代起,中国人就开始种植中国竹蔗,到唐朝中期完善了制糖技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它都是国内甘蔗的主力品种,其中以广东、广西、云南三省为主要产地。与此同时,我们的邻邦印度主要栽种的是甘蔗热带种的拔地拉(Badila)品种,以及热带种和印度种之间的天然杂交种。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英国人哈里森(Harrison)、博伊尔(Boyell)以及荷兰人索特韦德尔(Sotwedel)发现,甘蔗杂交种子可以萌发成小苗,于是,一场甘蔗家族的混乱风暴随之来袭。
荷兰育种学家提出了一种叫“高贵化”的甘蔗育种理论,就是用不同甘蔗属的野生种和栽培种作为副本,与高贵种母本进行杂交。所谓“高贵种”,就是甘蔗热带种。正如上文所说,这种甘蔗汁多味甜,皮软,纤维少,简直就是为产糖而生。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其他种类的优秀基因导入与高贵种产生的后代。于是甘蔗热带种成了一种“蔗尽可夫”的甘蔗。当然,这事都是在人类的“强迫”下进行的。高贵种欲哭无泪。
目前几乎所有的栽培甘蔗种类,都是由甘蔗热带种与两三个种反复杂交,产生的后代与热带种继续回交而成的。割手密、印度种都参与了与热带种的反复基因交流工作。如今,甘蔗热带种看到满世界甘蔗地里都是自己的后代,也算是一种慰藉吧。
略感遗憾的是,在这个高贵化的基因交流过程中,并没有中国竹蔗什么事。这突然让人感觉有几分伤感。
总之,在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获得过优秀的甘蔗,那些甘蔗与后来的高贵化的甘蔗完全就不是一个东西,自然算不上完美的制糖原料。除此之外,想要尽情享受甘蔗的甜蜜,还有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必须在甘蔗收割之后迅速进行加工。如若不然,甘蔗中的糖分就会分解发酵,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所以,在唐朝中期之前,甘蔗在中国一直都不是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汉朝出现了蔗糖的加工产物——石蜜(甘蔗汁的浓缩品),但毕竟是小众的尝鲜物而已。这与当年欧洲人得到甘蔗之后的欣喜若狂,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人并不在乎甘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在蔗糖之前,中国人早就掌握了制造饴糖的技术。而且毫无疑问,饴糖更容易获取,更容易加工,甘蔗想要撼动饴糖的地位并不那么容易。就连极甜的甘蔗都是如此境遇,可以想见其他水果在提供“甜味”上,更出不了什么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