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NT$
403.0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NT$
296.0

《
江淮方言精汇
》
售價:NT$
500.0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NT$
500.0

《
广岛 普利策奖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弹爆炸真相 2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OP1
》
售價:NT$
296.0

《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售價:NT$
1265.0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NT$
500.0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NT$
485.0
|
編輯推薦: |
福建省第一部系统阐释地方海洋文化的青少年读本,它连接历史与现实、课堂与社会、知识与情怀,能够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向海图强”的战略意义,树立海洋意识,构建完整的海洋文化认知框架。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山海福建·蓝色家园”“多样物种·蓝色生态”“历史传承·蓝色记忆”“海洋科技·蓝色宝库”“海洋战略·蓝色安全”等方面切入,引导少年儿童读者了解福建海洋文化,树立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
關於作者: |
苏文菁,福州大学教授,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主编。研究领域为海洋文化理论、区域文化与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
|
目錄:
|
第一章 山海福建·蓝色家园
第一节 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环境 002
第二节 独特的海洋文化 009
第二章 多样物种·蓝色生态
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 018
第二节 提防海洋生态灾害 024
第三节 能力出众的“捕碳者” 032
第四节“海洋绿肺”红树林 038
第五节 保护“海洋蓝”的福建经验 046
第三章 历史传承·蓝色记忆
第一节 悠久的海洋生产传统 054
第二节 多彩的海洋文化习俗 061
第三节 伴海而生的福建名城 071
第四节 向海图强的福建人 078
承载记忆的福建海洋坐标 086
第四章 海洋科技·蓝色宝库
第一节 富饶的海洋牧场 096
第二节 珍贵的资源宝库 101
第三节 潜力无穷的蓝色“药库” 110
第四节 乘风破浪的海洋科考 116
第五章 海洋战略·蓝色安全
第一节 维护海洋安全 122
第二节 海洋执法工作 128
第三节 海上军事力量 132
第四节 强化海洋意识 138
后记 树立蓝色信念,立志走向深蓝
|
內容試閱:
|
山海福建·蓝色家园 福建是海洋大省,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地理环境让福建人民享受着来自大海的丰饶的馈 赠,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的壳丘头遗址群,见证了福建人与海洋的深厚渊源。让我们一同探寻福建海洋文化的奥秘,感受这一蓝色家园的独特魅力。 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环境 导读:什么是海洋地理环境 海洋地理环境是由海水、海底海岸地貌、海洋气候、海洋生物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等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出独特的海洋环境。海洋地理环境不仅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探索空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越的沿海环境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北与浙江为邻,西北与江西交界,南与广东接壤,东临台湾海峡,为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和粤东沿岸流三股水流的交汇处。全省大陆海岸线曲折绵延,总长3752 千米,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令人惊叹的是,福建的海岸曲率居全国之首,那些曲折的海岸线犹如大自然的画笔,勾勒出无数美丽的港湾和岛屿。 福建的海域位于东海和南海的过渡海区,面积达13.6 万平方千米,比福建的陆域面积还要广阔。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蓝色的家园里,福建人民深深感受着海洋的慷慨馈赠,也由此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海洋生活与生产方式。 福建海洋地形地貌 当你站在福建的海边,会看到海岸线非常曲折,就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这样的海岸线为福建提供了许多天然的港口、海岬与海湾。 福建的海岛之美 福建海岸线被形容为“山与海的装订线”,在这条“装订线”上,从南到北散落着2204 个风景各异的岛屿。 平潭岛 平潭岛,亦称海坛岛,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也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 与台湾新竹仅相距68 海里(约126 千米)。这里曾是“风沙满地跑,光长石头不长草”的贫瘠之地,如今凭借得天独厚的海岛资源,已蜕变为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国际旅游岛。每年的旅游季,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在午夜时分仰望星空银河的深邃浩渺,在清晨守候云海日出的第一缕阳光,或在傍晚时分漫步于北部生态廊道,静赏夕阳余晖温柔洒落……近年来,平潭的“蓝眼泪”现象格外吸睛,多次引发“追泪”热潮。每年的4 ~ 6月,在特定的水温、天气、风向等因素的影响下,“蓝眼泪”会在平潭多处海域出现,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 东山岛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为福建省第二大岛,是中国最美丽的十大海岛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水上运动训练基地。这座岛屿以其清澈的海水、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美丽的沙滩而闻名。这里有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珊瑚和各种海洋生物的金銮湾,还有神秘的夜光沙滩,夜幕降临时,沙滩上的沙子有时会发出淡淡的蓝光。 福建海湾的魅力 海湾指的是海岸线的凹进部分或海洋的突出部分。福建省有大小港湾125 处,其中深水港湾22 处。主要的海湾有罗源湾、湄洲湾、泉州湾、三沙湾和东山湾等。历史上,这些海湾是繁忙的海洋贸易之所;今天,它们依旧是福建重要的口岸,也是滨海工业的聚集地。 罗源湾 罗源湾,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的海岸主要由基岩海岸组成,坚固而壮观,周边被低山和丘陵环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值得一提的是,罗源湾周边几乎没有大河或大的溪流注入,仅有几条小溪,这使得罗源湾的水质格外清澈,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福建的气候特点 福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这种气候条件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丰富了渔业资源。 福建的气候特点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些挑战。福建地处台风多发地区,台风会给海洋生态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台风可能导致渔船受损、渔业设施被毁以及渔业资源减少等。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对福建的海洋环境产生了影响,比如出现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等现象,这些都可能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进而影响渔业生产、滨海工业、文旅产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为了应对天气变化对海洋产业的影响,福建渔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渔船的抗风浪能力,建设更加牢固的渔业设施,以及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等。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渔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渔民发展新型渔业模式,提高渔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福建的洋流与季风 洋流方面,福建沿海主要受黑潮暖流分支(即台湾暖流)的影响。黑潮暖流源自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系统,主流沿台湾东海岸北上,其分支经台湾海峡进入福建海域。黑潮暖流具有高温、高盐的特性,为福建近海输送了大量浮游生物,形成优良渔场。值得注意的是,黑潮暖流分支在台湾海峡平均流速较快,对古代帆船航速产生显著影响——顺流航行可节省约20% 航行时间,逆流则需调整航线或增加人力。 季风方面,福建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东亚季风包括冬季的偏北季风和夏季的偏南季风。在冬季,偏北季风带来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得福建沿岸的水温较低,不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而在夏季,南季风带来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福建沿岸的水温较高,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季风还直接影响着渔业生产的方式和结构。例如,在冬季,由于水温较低,福建的渔业生产主要以海洋捕捞为主;而在夏季,由于水温较高,福建的渔业生产逐渐向养殖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另外,这种季风规律还深刻影响着航海活动:古代“冬趁北风下南洋,夏凭南风返闽港”的航期安排,正是顺应季风规律的智慧体现。 小海研学记 探秘盐宇宙 今天,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山腰盐场拥有1.5 万亩盐田,是福建省最大的食盐生产基地。 “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在老师的生动诠释下,我们了解到盐的起源和加工过程。在古代中国,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富含盐分的盐水,称之为“卤水”。然而,这些卤水中的盐分浓度较低,且可能含有其他杂质,因此并不适合直接食用。于是,勤劳智慧的古人开始尝试对卤水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晒盐、煮盐等方法,将卤水中的水分大量蒸发掉,使盐分浓度逐渐提高,最终得到固体结晶的盐。 随着老师的娓娓道来,我得知山腰盐场所采用的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已被列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盐晒制的过程包括纳潮、制卤、结晶、旋盐、扒收、归坨六大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 我们戴上斗笠,穿上雨靴,手持盐耙,化身小小盐工,体验了旋盐工序。不试不知道,盐工真辛苦啊! 具有一定浓度的卤水是如何析出盐粒的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们进行了一个小实验。我们用火来模拟太阳和风,用小勺子代替盐工们手中的盐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轻轻地推动小勺子,一边搅拌卤水,一边仔细观察其变化。令我惊讶的是,卤水的表面竟然慢慢出现了透明的颗粒。我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为这神奇的变化而欢呼。 盐,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看似普通,却经历了从海水到盐山的漫长旅程。这次研学旅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每一粒盐都凝聚了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付出,是盐水与汗水的结晶。 小链接:福建是全国传统人工日晒海盐的主产地,其中又以莆盐为盛。莆田产盐历史悠久,在宋代已有相当规模,所产食盐供销全省。唐代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牢盆煮盐法”,这种方法依赖大量燃料且效率低下;宋初,莆田当地人陈应功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改进,发明了“日晒制盐法”——利用沿海滩涂修筑梯形盐田(埕坎),通过多级蒸发池自然浓缩卤水,最终在结晶池中借助阳光与风力析出盐粒。这一方法成为古代制盐史上的重大技术突破,一直沿用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