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想国译丛072:欧洲告急:丘吉尔、奥威尔与自由之战
》
售價:NT$
500.0

《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创新中国书系)
》
售價:NT$
352.0

《
吃对一日三餐 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
售價:NT$
296.0

《
安娜·卡列尼娜 全2册 插图珍藏版
》
售價:NT$
1826.0

《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售價:NT$
356.0

《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售價:NT$
398.0

《
不缩水女士:如何面对肥胖恐惧
》
售價:NT$
332.0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 活页式教材
》
售價:NT$
204.0
|
編輯推薦: |
彭城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战争奇迹,在这场战争中,项羽长途奔袭, 孤军深入,以 3 万楚军对 56 万汉军,并获得绝对性胜利,使刘邦遭遇了自起兵以来最大的惨败。有人认为这场战争开启了中国古代战争的新纪元。本书置身于楚汉战场,在宏大叙事视角下,深入描摹历史细节,进一步剖析这场堪称典范的速决战,读懂这本书也就读懂了获得如此辉煌战绩的战神项羽最终为何失败!
|
內容簡介: |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名将。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场战役,堪称西楚霸王项羽的高光时刻,甚至有人认为这场战争开启了中国古代战争的新纪元,这场战争就是彭城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项羽长途奔袭,孤军深入,以3万楚军对56万汉军,并获得绝对性胜利,刘邦仅带10余骑狼狈而逃。这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巅峰对决,也成为汉高祖刘邦一生的噩梦。本书再现楚汉风云,看汉高祖刘邦如何绝地求生,反败为胜!
|
關於作者: |
宿巍,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抗美援朝纪念馆。代表作品有《蜀汉帝国》《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战略家》《郭嘉:汉末三国头号鬼才》《鲁肃:被低估的战略外交家》《庞统:大智若愚的军师》《你不了解的三国史》《汉匈战争三百年》《大唐与吐蕃的百年战事》等。
|
目錄:
|
六世余烈 二世而终——大秦兴亡 · 001
分封而治 郡县立国——儒法之争 · 004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陈胜起义 · 014
泗水亭长 沛县起兵——游侠刘邦 · 033
先发制人 反秦统帅——将门项氏 · 043
反向奔赴 趁势夺权——楚王熊心 · 055
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巨鹿大战 · 065
步步紧逼 招降章邯——棘原之战 · 078
避实击虚 约法三章——入关亡秦 · 091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鸿门宴 · 106
西楚霸王 十八诸侯——戏下分封 · 122
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坛拜将 · 136
暗度陈仓 出奇制胜——还定三秦 · 151
千里奔袭 闪击快战——彭城之战 · 157
册立太子 稳固后方——外戚吕氏 · 176
下邑画策 封建关东——策反黥布 · 182
六出奇计 多纵反间——谋臣陈平 · 191
荥阳之围 成皋之战——楚汉相持 · 203
木罂渡河 声东击西——韩信伐魏 · 211
背水列阵 拔旗易帜——井陉之战 · 221
深入敌后 出其不意——汜水之战 · 233
广武对峙 两军对垒——分一杯羹 · 239
狐假虎威 是非颠倒——抢夺军功 · 245
示敌以弱 半渡而击——潍水之战 · 252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 267
霸王别姬 西楚悲歌——项羽之死 · 275
入朝不趋 剑履上殿——酬功定封 · 281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异姓诸侯 · 293
|
內容試閱:
|
楚汉争霸,前有大秦,后有大汉。楚汉战争是过渡,也是插曲。
大秦横扫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秦始皇的功绩在于创基立制,书同文、车同轨,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改分封为郡县,变贵族政治为职业官僚政治,将依附于各级贵族的百姓变成国家的编户齐民。
秦始皇的改革重大举措具有伟大的开创性,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华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即由此确立。中央集权、郡县制,成为历代王朝的标准模式,被始终遵循、执行、守护。
但秦始皇的大变革也彻底激怒了贵族势力。加之他不顾国力,滥用民力,导致其失去底层民众的拥护,仅靠军事威慑勉强维持统治。
当秦始皇驾崩,秦军主力又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使秦在中原的统治力度变得异常脆弱,他的接班人秦二世又缺乏掌控全局的能力,危机便出现了。
最初的反抗是底层的平民,但很快各地的贵族便成为反秦起义的领导者,其代表就是项梁、项羽叔侄。他们反秦,不仅因为秦楚之间的国家矛盾,也因为秦的郡县制触犯到贵族的根本利益,因而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秦的统治被推翻,项羽希望形成以他主导的新的分封体系即戏下分封,但历史很快证明,分封制已是明日黄花,贵族的好时光一去不返了。
项羽与刘邦共同完成反秦大业。然而,他们之间的楚汉争霸才真正开始。
事实上,当项羽与刘邦肩负不同的使命从彭城出征的那时起,他们的争霸战争便已经开启。
鸿门宴,这场历史上著名的盛宴也成为刘邦与项羽决裂的标志,从此他们分道扬镳,从此他们化友为敌,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也由此展开。
项羽在戏下主持战后的分封,这是他此生在巨鹿之战后的又一个高光时刻。而这同时也是刘邦在鸿门宴之后的第二个人生挫折。鸿门之宴与戏下分封,决定了项羽与刘邦之间,只能有一个胜者。胜者为王。
项羽的分封与之前的西周分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便如此,依然难以实现。刘邦虽起兵于楚,但他真正的龙兴之地在关中。项羽想不到,刘邦最终战胜他,靠的也是分封。刘邦闪击彭城先胜后败,在现实面前,刘邦清楚,只有通过分封才能击败项羽。刘邦在下邑也进行了一次分封,将项羽的楚地分给韩信、彭越、黥布,要求只有一个,帮他打败项羽。
最终,三人帮助刘邦实现愿望。韩信攻占项羽的彭城阻其归路。西楚大势已去。汉军及诸侯军四面合围而来,项羽兵败垓下,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中,在霸王别姬的生死离别之后,西楚霸王项羽自杀。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结束。
刘邦在功臣、诸侯的拥戴下建号称帝,国号大汉。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
汉承秦制。刘邦在秦国旧地依旧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也顺应人心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在六国所在的关东恢复分封,实际是郡国并行。
称帝之后,刘邦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将异姓诸侯强行变成同姓诸侯,而他击败项羽的楚汉战争也才历时四年。
郡国并行,以同姓取代异姓已经是刘邦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他需要用同姓诸侯去制衡吕氏外戚与丰沛功臣。至于吕氏外戚、丰沛功臣与同姓诸侯三者共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能留给他的子孙去解决,而后来的文景之治与昭宣中兴,其实已经给出答案。
秦国历六世而兴,二世即亡。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从战国七雄到秦的统一,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更是分封制被郡县制全面替代的政治革新。
从西周分封到秦朝郡县,原本缓慢的进程,却因秦的速胜,一朝而定。仅仅数十年间,分封变郡县,战国时代的人们由此经历近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秦的兼并战争以及统一六国,不仅有刀剑上的交锋,也有思想上的激烈碰撞。战场上,表现为秦并六国;思想上,呈现的则是儒法之争。
然而,秦的改变过于迅猛,这种一步到位的政治改革是在秦始皇的强制下推行的,缺乏深厚的政治基础与历史积淀。
真正成功的改革都是渐进式的。疾风暴雨般的改革往往都是昙花一现。
郡县制从战国萌芽,到秦朝确立,再到汉朝稳定,从秦皇到汉武,历经百年风雨,才最终确立。
数百年的战国被秦始皇用数十年结束,准确地说,只有十年。从七雄并立,到大秦一统,秦始皇只用了十年。虽然秦始皇的统一是在奋六世之余烈的基础上取得的胜利,但是这个速度还是快得有点不可思议,令人惊叹。然而,秦始皇令人惊叹的还远不止于此。
他这辈子干了许多事儿,很多还是开创性的大事,足以垂范后世,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随便举出一个都足以影响千年。
秦始皇的远见卓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人,以至于当时很多人对他的做法难以理解,更难认同。后世知道这些举措深刻地改变并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书同文、车同轨对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有多重要,历史已经做出了回答。正是这些举措,将原本松散分裂的中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直到今天,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依然如此。
极有见地又极具魄力的始皇帝做的都是开基立业、垂范千年的大业。秦始皇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事果决、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这是他的优点,但同时也是他的缺点。
秦始皇做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快。统一六国,只用十年,快。从他成为始皇帝,放弃分封制,到全面推行郡县制,推进新政,也只有十年,还是快。
数百年之分裂被他用十年结束,数百年之分封也被他用十年推翻。然而,历史是有惯性的,对于当时的国家而言,快,未必都是好事儿。
在一个缓慢但稳定的轨道上运行,速度虽然慢,但至少平稳,数百年来人们已习惯于这种平稳。然而,秦始皇的出现令国家强行改道,还要提速运行,突然地变轨改道提速开快车,大概率会翻车。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快并不是最重要的,稳才是。只有稳定才能长久。改革也要稳步推进,因为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一步到位只能激化矛盾引起动荡。
在国家内部,秦始皇只求快,忽视稳,这是秦极盛而衰的内因。
在对外方面,秦始皇只做了两件大事,北逐匈奴,南并百越。他做的这些事情,后来的汉武帝也一件不少都做了。秦的胜利是短暂的,随着政权的崩塌,这些胜利也都烟消云散。汉的胜利是持久的,骄狂百年的匈奴被打得远遁漠北,南越更是永久成为大汉疆土。
造成秦与汉不同的结局的原因就在于,秦一味求快,而汉则是稳中求进。
秦始皇过于急躁,甚至可以说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刚刚完成统一,便急不可待地南征北战。北逐匈奴,南并百越。不是不对,这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正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事做得对,但时机不对。
此时的秦只是表面看起来强大,因为这种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的统一很脆弱。
这点大秦与后来的前秦颇有几分相似。前秦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表现得也极为强悍,在北方的战事结束不久,前秦即挥师南下,结果淝水之战,一战即原形毕露,土崩瓦解。
国家尚未稳固,便急于对外征伐,后果就是从极盛转入极衰。
大秦虽未遭遇淝水之战那种惨败,却遇到比那更糟的情况,即秦始皇的暴亡。
秦始皇是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的灵魂。他的突然暴亡,令原六国之人看到机会,仅仅一年,整个国家就陷入一片混乱,两年后,强盛一时的大秦便土崩瓦解,之前北逐匈奴、南并百越的战果也一朝散尽。
汉则不同,刘邦在起兵推翻暴秦后,又与项羽楚汉争霸,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这才仅仅是开始。刘邦称帝后始终将重心放在稳定内部,即使遭遇白登之围,也从未改变。刘邦处心积虑清除异姓诸侯,用同姓诸侯取而代之,郡国并行,以同姓诸侯制衡丰沛功臣,实现国家稳定。汉文帝解除丰沛功臣的威胁。汉景帝则通过平定七国之乱解除同姓诸侯的威胁。到汉武帝即位时,汉朝才实现政治稳定、国家富庶。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对外用兵,延续当年秦始皇的征伐之路,北逐匈奴,南并百越,也取得大胜,而且胜得持久。
秦的败亡,源于他的速胜。因为速胜才会膨胀,不顾国力的极度扩张,才导致国家的迅速崩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