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40幅插图,深度还原安史之乱重要战事)
》
售價:NT$
704.0

《
亚伯拉罕的行李:中世纪印度洋世界的饮食、日用与旅行技艺
》
售價:NT$
602.0

《
中国历代文论要略(全三册)
》
售價:NT$
714.0

《
英歌36(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 潮阳英歌文化)
》
售價:NT$
347.0

《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售價:NT$
398.0

《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售價:NT$
454.0

《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售價:NT$
2540.0
|
編輯推薦: |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基层治理,社会工作是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制度安排。基于临沂地区的社会工作实践样态,本书介绍了围绕社会工作在社区营造、社区融入、社区党团建、社会工作站、乡村赋能以及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特点人群的项目实践。这样鲜活的案例有助于总结
|
內容簡介: |
《社区治理:主体要素与本土实践》一书聚焦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实践路径,探讨了党建引领、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与关系。书中首先梳理了社区治理的历史脉络,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和“街居制”到现代社区治理理念的转变,分析了社会转型背景下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作者指出,党建引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的最大优势,强调党组织在整合多元主体、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书中深入探讨了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指出其在社区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变迁,《社区治理:主体要素与本土实践》分析了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新老群体交织现象,探讨了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与治理方式的适应性调整。此外,书中还重点关注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强调其在整合资源、构建社区共同体中的重要价值。
志愿者与慈善资源的整合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议题。书中指出,志愿服务不仅是社区治理的补充力量,更是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层面,《社区治理:主体要素与本土实践》以项目化运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治理的总体性实践及其对多元主体的整合效应。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包括社区营造、社会组织托管服务、儿童、青少年及老年服务等项目。
最后,作者总结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强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情感与利益联结的重要性。书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本土实践案例,还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为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社区治理:主体要素与本土实践》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社区治理研究著作,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实务工作者阅读。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003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008
第三节 理论基础 014
第四节 研究方法 016
第二章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社会基础与机制 019
第一节 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 021
第二节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社会基础 024
第三节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机制 029
第三章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035
第一节 社区工作者的内涵与演变脉络 037
第二节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成长 041
第三节 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 044
第四章 社区居民多元需求与变迁 053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 055
第二节 新老群众的交织 062
第三节 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 068
第五章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 077
第一节 社区社会组织的制度变迁 079
第二节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086
第三节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090
第六章 社区志愿者与慈善资源的整合 097
第一节 社区志愿者 099
第二节 社区慈善资源 110
第三节 社区资源整合 117
第七章 社区治理的项目化运作 123
第一节 社区治理项目制 125
第二节 社区治理项目制的影响 128
第三节 社区治理的项目管理 132
第八章 社区治理的总体性实践研究 145
第一节 党团共建社区治理的本土实践与反思 147
第二节 新型城市社区营造项目实践及反思. 157
第三节 社会组织托管街道社区服务的实践与反思 165
第四节 社区组织培育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173
第九章 社区儿童服务实践与反思 185
第一节 社区孤独症家庭项目实践反思 187
第二节 低收人家庭儿童服务项目的实践与反思 192
第三节 儿童助学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200
第十章 社区青少年服务实践与反思 207
第一节 违法未成年人帮教矫治实践与反思 209
第二节 涉罪未成年人的嵌入式矫治 218
第三节 未成年犯罪个案介入实践与反思 222
第十一章 社区老年服务实践与反思 227
第一节 社区退役老兵服务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229
第二节 退休老人寻找自我价值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235
第三节 社区养老的项目实践与反思 243
第十二章 迈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249
第一节 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 251
第二节 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 254
第三节 文化、情感与利益联结 255
第四节 实践创新与持续改进 256
|
內容試閱:
|
序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党组织、社区工作者、民众、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共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义。这些主体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求的实际载体。学界对这些主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其较少从主体要素及其关系角度讨论,尤其是聚焦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同体建构依然不充分。
围绕这些主体及其实践,本书逐章展开讨论。
我国语境下,党建引领是我国社区治理的新变化,也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最大优势与显著特征,其合理性在于致力于个人、集体和国家整个集合体的福祉。党建引领是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与新作为,是保障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最重要的组织机制。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组建党委社会工作部,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效能。同时,它也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新路径。
社区工作者是城市基层工作的主力军,对社会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因为对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大贡献而备受关注。然而,社区工作者这支队伍如何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依然挑战重重。他们不同于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者,而是本土实践产生的实际工作者,对其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有着我国的特殊性。
社区民众是社区治理的目标群体,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的服务对象。然而,社区民众也在历史变迁中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交织在一起,我们面临着的民众是新民众,他们与老民众交互重塑了传统的民众结构。由此,社区民众的需求复杂化、多元化,这也必然引发社区治理方式的变革。
社会组织是组织载体,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就是组织化。从陌生的人转向熟悉的人,这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然而,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使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依赖于人情关系塑造的熟人社会,而通过参与组织,以构建社区内的熟人化成为重要的路径。发展社区组织,尤其是社区自组织对于整合社区资源、扩展社区支持网络、营造社区共同体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志愿者及慈善资源成为社区治理联动的重要对象,是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随着退休老年人的增多,发挥低龄老年人的作用,构建志愿者队伍是老有所为的重要方式。实际上,不仅老年人,青年人、妇女等也是社区志愿服务和慈善的重要力量。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志愿及慈善资源是再分配的重要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和慈善,也是人性的本质属性之一,能够提升人的价值感,促进个体的幸福以及社区和谐发展。
同时,社区治理最终的效能体现在治理实践上。虽然本书分章节论述了多元主体,但是在社区治理中他们并非各自为政,而是统一于实践。本书在论述多元主体之后,从社区治理的实践性谈起,基于项目化实践,讨论了社区治理的总体性实践以及面向社区主要服务群体的项目。当然,本书从研究者角度去看待这些案例,而并不只是提供一种案例素材。
在这之中,本书尤为强调社会工作的视角。社会工作是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各级政策的倡导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社会工作站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在困难群体帮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增进社区居民交流、提升居民社区参与意愿与能力等方面均发挥出专业优势与功能。同时,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以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准,发挥链接资源的优势,综合多学科知识,为基层政府解决社区中复杂性、综合性的问题提供支持。通过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参与协助基层政府培养社区自治组织、构建社区议事机制、完善居民自治,化解矛盾纠纷等。本书认为,社会工作是创新社区治理,促进多元主体发挥作用的关键力量之一,拟从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行动等多角度分析社区治理,并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究如何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社区、社会工作者、居民、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本书的出版除了笔者的努力,还要感谢调研对象提供的部分项目文本。这些项目有的由笔者督导,有的是观察参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我国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也在持续更新。在这一过程中,本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探索也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最后,感谢出版社编辑的辛勤付出。是为序。
杨超
2024年7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