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被情绪内耗的10种能力
》
售價:NT$
357.0

《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售價:NT$
500.0

《
从领口开始编织的钩针毛衫
》
售價:NT$
301.0

《
日中之光——埃瓦格里乌斯笔下5—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
售價:NT$
500.0

《
唐勾检制研究
》
售價:NT$
296.0

《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
售價:NT$
500.0

《
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
》
售價:NT$
449.0

《
热烈的孤独:大宋词人的明月与江湖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增订本新增《论语》守义知命、《荀子》“明”论、《大学》道德政治之辨及冯契哲学附录四章,首次完整覆盖《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易传》六经基础论述。作者创新性融合生存论与智慧学,以“思与在”为核心,深刻揭示古典儒学中鲜活的个体生存意涵。它拒斥天命化、信仰化的道德教条,在严密的思辨深度中,将人的生存还原为自由个体的感性活动过程,直击儒学现代性困境,是理解儒学生命力的突破之作。
|
內容簡介: |
《古典儒学的生存论阐释(增订本)》增加了有关《论语》中守义与知命对君子的意义、《荀子》关于“明”的论述、《大学》关于个体性道德与普遍性政治秩序之关系的辨证,以及附录关于冯契哲学自由个性之本体论意义四个篇章。由此,对《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易传》都有了基础性论述,增订本显得较初版更为完整。本书将生存论(existentialism)与智慧学(广义认识论)相结合,以思与在的关系为中心,展开对古典儒学的阐释,揭示其中的生存论意涵。生存论的旨向是自由个体的切己生存,拒斥天命化、信仰化的道德本质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在严密的思辨展开与认识论的深入贯彻基础上,将人的生存理解为活生生的感性活动过程。
|
關於作者: |
郭美华,哲学博士,1972年生于四川富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出版专著《超越仁义-政治之境——〈庄子·外篇〉解读之一:从〈骈拇〉到〈天地〉》(2025)、《性善论与人的存在:孟子与告子之争及其历史衍化》(2024)、《古典儒学的生存论阐释》(2014)、《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2004)等。
|
目錄:
|
目 录
序论:智慧学的生存论意涵
——论精神在智慧学中的本体论意义/1
一、精神性认识作用在源初感性存在活动中有其根源/4
二、精神通过认识论性质的明觉作用彰显人存在的自由本质/8
三、认识论意义上的觉以曲通方式突出了精神之觉在存在整体中的本质性/10
四、精神通过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逐渐成为价值世界的创造根据/13
五、精神扬弃单纯认知方式的取向而回到感性生存活动成为自由个性的本体/17
第一章 论“学而时习”对孔子哲学的奠基意义
——对《论语》首章的生存论解读/26
一、“学”的本义是对自身之缺失或缺陷的“觉悟”/27
二、“学而时习”是“在不间断的切实行事中的觉悟”与“在觉悟中的不间断切实行事”的统一/32
三、“学而时习”作为本源之乐是对人之存在的源初肯定/35
第二章 过程与划界
——《论语·为政》“十有五而志于学”章的生存论诠释/41
一、基于主体性力行的自我实现是孔子道德生存论的基本取向/41
二、存在的展开过程/44
三、天命的显现与存在的划界/48
四、天命限制的双重意义与自由的双重向度/53
第三章 守义与知命
——《论语》中君子人格的两个基本规定及其意义/60
一、《论语》中君子守义的几层意蕴/62
二、《论语》中君子知命的界限意义/67
三、孔子圣化与君子世界的窄化/72
第四章 人禽之别的担当
——对孟子抱负的生存论理解/75
一、好辩以承三圣者是自觉地对人禽之别进行历史性担当/76
二、羞比于管、晏是对权贵者的根本否定与对人之本质的自觉担当/80
三、愿学孔子是对人之类本质的充分个体化/85
第五章 道德与生命之择
——《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疏释/94
一、以想象性故事情境凸显道德纯粹性体验/95
二、生命存在的“更好继续”基于能动的自觉选择/98
三、“失其本心”即明觉与行事的割裂/101
四、道德与生命之对峙消融于生命存在的整体过程/105
第六章 境界的整体性及其展开
——孟子“不动心”的意蕴重析/110
一、心(志)在心、气一体的整体中具有主体性/110
二、“浩然之气”是对心、气本然一体的道德转化/114
三、“集义”以养气奠基于具体行事之中/116
四、“知言”是在社会性存在中明理分辨而自觉担当人之类本质/120
五、“学孔子”的意蕴在于经由整体而成就自身/123
第七章 “明”的展开与天人之间的分合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新论/127
一、“明”的两重性与天之显现的两重性/131
二、“明”在知行整体中的展开与天人之间的分合/137
三、“明”的蔽化与去蔽之澄明/142
第八章 个体性道德与普遍性政治秩序的一体化及其缺失
—— 《大学》的政治生存论解读/148
一、朱熹天理化意义上个体之德与普遍政治之序的一体化/149
二、王阳明仁心感通基础上个体道德与普遍政治融摄的整体性视野/153
三、道德教化政治一体论的多重缺失/158
第九章 真实存在的可能入口
———《中庸》首章的生存论诠释/165
一、作为生存论界定的性道教之平行连贯一气/166
二、人率性成道途中自觉了的张弛裂缝是中庸之在的入口/170
三、“中和致中和”统一的整体世界即是“性道教”统一的整体世界/173
第十章 从“天人之际”看《易传》“三材之道”的意蕴/177
一、对《易传》之“道”作外在知解式把握的困境/178
二、《易传》之“道”基于人的活动而切近于自身/181
三、《易传》之“道”是人作为能动者而使天地与自身相遇而生成之道/184
四、天、地、人三相遇而有之世界及其“道”以人为中正之心/188
附录 论冯契哲学自由个性之本体论意义的三重维度/192
一、自由个体作为本体并非先天的设定或呈现,而是在现实生存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的/196
二、自由个性之本体论意义的生成,基于充分的认识论展开过程,而非神启式呈现/201
三、人自身内在多重性的释放与世界之多层性的开放,而非某种单一实体对人和世界的囚禁/208
参考文献/217
后记/221
增订本后记/2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