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NT$
332.0

《
中年面相
》
售價:NT$
296.0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
》
售價:NT$
709.0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NT$
765.0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NT$
704.0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755.0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NT$
306.0
|
編輯推薦: |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旨在从规划的视角探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规律,推进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的发展。此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17卷第1期(总第43期),本期聚焦“生成式AI城市”。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时空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技术方法正经历深刻变革。AI技术不仅为解析城市生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规划实践与教学范式的转型注入了新动能。本期探索AI技术影响城市空间生成、治理模式、专业教育及实施落地的路径,同时关注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与未来挑战。
|
內容簡介: |
本期共包括13篇学术文章和1篇书评。学术文章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AI大模型引发的城市规划设计范式重构,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城市的流形方法”“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技术路径与案例研究”等四篇文章;二是AI驱动的规划教育模式革新,包括“AIGC工具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以“城乡规划技术与信息”课程为例”等两篇文章;三是专业规则与数智技术的融合实践,包括“基于生成式算法探讨城市土地细分策略对街网形态的影响”“基于人群数字画像的中心区就业人群时空行为网络研究——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等四篇文章。此外,本期学术文章还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健康城市等方面揭示城市空间本体对象的复杂性,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功能区乡镇细化”“北京市国企存量用地更新历程和模式梳理及统筹更新探索”等三篇文章。
本期“书评”栏目中,杨宇振在“空间生产理论前传——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释读”中重释了列斐伏尔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批判,强调都市革命对重构城市社会关系的理论意义,也为AI时代空间生产研究提供哲学思辨基础。
本期研究表明,AI技术正推动城市规划从“经验驱动”向“数据-知识协同驱动”跃迁,必须警惕技术工具化倾向。未来需深化三方面探索:其一,构建“领域知识 AI模型”的混合智能范式,增强规划大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决策可靠性;其二,完善“技术应用-制度创新-伦理约束”协同机制,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风险;其三,推动跨学科理论融合,以复杂系统思维重构城市认知框架,回应AI时代城市作为“生命体”的生成逻辑。
|
關於作者: |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学科卷人居分支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等。著述《六朝建康规画》《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规画:中国空间规划与人居营建》《藏春:元大都规画》等。
杨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孪生城市、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化城市设计等,曾主持雄安新区BIM平台、苏州CIM平台、深圳既有建筑BIM等重大项目。
刘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城市设计、公共空间理论、历史保护、场地规划和住区规划。
|
目錄:
|
主编导读
学术文章
1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城市的流形方法 杨滔 林旭辉
15 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技术路径与案例研究 韩雪华 张晓东 张文佳 等
31 基于大语言模型与空间配置多智能体协作的城市服务设施优化方法 甘惟 陈梦凡 赵笑溪 等
45 大语言模型在城市规划政策分析中的能力评估——以英国住宅规划为例 王鹤锦 林旭辉 杨滔
64 AIGC 工具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以“城乡规划技术与信息”课程为例 李冰心 刘桐 姜雪
77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元宇宙赋能IC-RICE 教学创新六举措 李渊 黄竞雄 姚颜霖 等
96 北京中轴线活化利用数字技术框架建构与应用 卢培骏 舒展 张能 等
107 基于生成式算法探讨城市土地细分策略对街网形态的影响 封晨
124 基于人群数字画像的中心区就业人群时空行为网络研究——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 史宜 杨俊宴 何国枫 等
145 历史遗产空间多维防火韧性智能提升研究 徐子寒 陈君南 吴小乔 等
163 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新型城市治理框架与实践探索——以宁德湖滨片区为例 李苗裔 林逸飞 党安荣
182 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功能区乡镇细化 崔音 尚嫣然 阳柳凤 等
196 北京市国企存量用地更新历程与模式梳理及统筹更新探索 齐轶昳 谢骞
208 邻里环境对超重和肥胖的影响研究综述 曾祥鸣 盛明洁
书 评
224 空间生产理论前传——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释读 杨宇振
|
內容試閱: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也为我们认识城市与区域规划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时空背景与参照。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旨在从规划的视角探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规律,推进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的发展。本刊植根中国问题,参照国际规范,推进学术研究,倡导人文复兴,致力成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领域人文精神的守望者和思想盛宴的召集者。本刊主要刊登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前沿性、开创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反映国际最新研究动态,介绍国内外顶尖城市与区域规划学者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鼓励具有长期研究积累、多学科交叉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传统智慧城市建设强调以通信为主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政务等。在这些建设之中,信息化更多强调城市神经系统、城市大脑、城市中枢系统等,本质是试图将神经植入城市,使城市行为更敏捷、更智能。CIM建设更强调城市本身的全息数字化,时间和空间是极其重要的维度,也是城市运转的本质之一。所有城市要素与其关联,重新勾画基于时空单元的箭头,形成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全息场景。这套数字孪生的城市空间操作系统就是数字新基建,具有感知层、数据层、计算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核心是时空单元构成的虚拟城市及人机互动的界面。
数字孪生的CIM不仅是实体城市的复制和映射,更是基于真实城市数据不断进化的智慧。它的能量将随着数字技术的演进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一个承载人类物质世界、社会活动和集体心智的无限场域。传统智慧城市空间的物理性将被无限延伸,城市将逐渐成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逐渐交融的混合空间。在数字孪生的CIM中,城市之间、人类之间、万物之间的时空阻隔将逐渐被实时数据交换所打破,一个时时刻刻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新世界将成为可能。
数字孪生的CIM还将突破人类感知的极限,开展一场重塑人类感知能力的实验,勾勒出城市中无数隐匿的维度和场景,发展出超越人体本身感知维度的超感知能力。CIM与人合二为一,构成通感城市,将使真实的物质城市发生多维折叠,构成无限扩展的空间和流变,数字化的城市和人类会蜕变出新的感知通联,人类在时空穿梭中永续迭代、通感万物。
因此,CIM首先是传统智慧城市空间定位的数字坐标;其次是城市建设领域信息化集成应用的数字操作系统;最终是城市智慧化建设运营交易的数字中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