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售價:NT$
658.0

《
哲学之旅(第8版):一种互动性探究(最新完整版,2025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
》
售價:NT$
764.0

《
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清史泰斗冯尔康,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
》
售價:NT$
347.0

《
元照英美法词典(简装学生版)
》
售價:NT$
505.0

《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在故宫)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
》
售價:NT$
403.0

《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售價:NT$
403.0

《
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
》
售價:NT$
857.0

《
剑桥俄国史:第一卷 从早期罗斯到1689年
》
售價:NT$
1250.0
|
內容簡介: |
随着人工智能、5G 等技术的蓬勃发展,知识创新进程持续加速,劳动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诸如“技术拜物教”遮蔽教育本质、技能培训与价值塑造相互割裂、创新能力培育不足等问题,不仅影响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更直接关系未来劳动力结构与质量,以及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聚焦数智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系统论证了数智素养作为当代“劳动能力体系”核心要素的内在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新质生产力理论,围绕如何实现劳动过程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推动技术实践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转型路径与发展方向。通过对高等院校的实践案例研究,系统展示了数智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实施路径与阶段性成效,旨在为劳动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關於作者: |
马蕾
出生于1979年,浙江绍兴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现任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理事,兼职执业律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学术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10 余篇,主持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等省部级课题3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5项。
|
內容試閱:
|
序言
知识的获取、利用、创新与积累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与发展的条件,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具备先进的知识生产能力的人才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源泉。在自然经济时期,知识的积累主要依靠实践经验和有限的科学途径,通过古代教育体制进行传递,其积累与创新相对缓慢;而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科技手段与实验室研究使知识量呈指数级增长,并通过现代教育系统实现知识的高效传承与创新。数智时代,人工智能、5G等技术进一步拓展了知识创新的领域,加速知识传播与应用进程,显著提升知识创新效率。知识创新主体突破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范畴,普通劳动者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平台参与知识创造,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带来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在此过程中,生产力发展不再依赖单一要素,而是取决于各要素有机结合的综合效应,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劳动者的素质及复杂劳动状况。数智时代,掌握数字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能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道:“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简单劳动。”高素质劳动者通过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数字劳动等现代复杂劳动形式持续提升生产率,促进生产力要素的有机整合,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其二,生产力各要素的结合质量。劳动者、劳动材料、劳动对象等实物要素与科技、管理、信息、数据等非物质要素的结合方式,决定着生产力的要素结构与技术形态。其中,科技、管理、信息、数据等非物质要素具有渗透效应,能够改变实体要数智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哲学反思与实践创新素的结合方式与技术结构,产生显著的乘数效应。在此背景下,若国民数字素养未能同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供给质量、数字产品与服务消费规模将受制约,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亦会受限。然而,当前劳动力供给侧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高级数智化技术专业人才短缺,顶尖数字技能人才供需失衡;第二,兼具数字技术与产业经验的交叉型人才匮乏,跨界人才培养滞后于需求增长。
劳动教育是与科技进步同向同行的重要领域。事实上,社会文化、社会变革与生产发展都会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整体态度,进而作用于劳动教育制度的变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数字信息社会的演进中,人类智力文明发展与文化变革力量必然对劳动教育产生质的革新。步人数智时代通过教育数智化转型适应信息文明发展要求,实现向智慧文明的转型,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与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劳动教育面临新发展格局与传统教育内涵的深度变革。因此,顺应智能时代发展要求,向智慧文明迈进是现代劳动教育转型的内在逻辑,从理论、现实与实践三个维度系统考察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建构,形成规律性认识,合理展望发展趋势,在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探索“重构劳动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面向。
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力量集聚地、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和区域创新发展引擎,承担着特殊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健康成长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大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期,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主动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将数智时代的劳动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自觉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具有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数字劳动能力与职业素养已成为核心人才培养要素,直接影响了国家未来人才竞争力。数智化劳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化职业场景中的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同时要加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通过强化数智时代的劳动精神、职业伦理与道德教育,培育具备“责任、担当、奉献、公正、
敬业”职业品格的新时代人才。
本书立足数智时代劳动教育的元理论、本体论、价值论与实践论,系统探讨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以行业院校劳动教育改革为例,实证研究数智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