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NT$
332.0

《
中年面相
》
售價:NT$
296.0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
》
售價:NT$
709.0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NT$
765.0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NT$
704.0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755.0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NT$
306.0
|
編輯推薦: |
《存在与解脱:四谛思想的智慧》主要内容讲的是佛学思想中的四谛(苦、集、灭、道),它不仅是佛陀教义的核心思想,更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实践智慧。在物质丰裕但精神空虚的现代社会中,四谛思想为存在焦虑提供了解答范式。
|
內容簡介: |
《存在与解脱:四谛思想的智慧》聚焦于佛陀教义中的核心思想——四谛,讲述了其作为指导生活的理论与实践智慧的核心思想和积极意义。“四谛”又称“四圣谛”,是佛经中所指的“真理”。 “苦谛”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而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四谛既代表着佛学思想中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又代表着对我们万千世界的真理看法。
|
關於作者: |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学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
|
目錄:
|
“普隐讲演录”总序__001
佛:佛学与学佛
佛法__004
佛教__008
佛学__017
学佛__019
经:说法与诠释
法与说法__025
教法结集与经典的形成__038
佛陀说法立教的理想与法的变迁__041
内在诠释之道与解脱诠释学__045
法:存在即痛苦
存在的思考__053
宇宙人生的本质与现象__058
心:存在与认识
认识与量论__073
识与境__079
存在、语言与真理__084
缘起:业力与因果
缘起的“此缘性”与“相依性”__097
业力的原理与意义__106
因果与业感__111
轮回:无我与自我
我与无我__117
轮回与生命的转变__128
烦恼:无明与分别
无明与爱见__140
烦恼生起的心理机制__150
修道:中道与三学
中道与方法__158
佛教修行纲要:戒、定、慧三学__166
解脱:幸福与自由
解脱与幸福__177
解脱与自由__188
后记__192
|
內容試閱:
|
佛陀说法的方式,有身教和言教,依意、身、口三业说法,以意趣、圣行和圣言度化众生。
意业的意趣有二:一是智慧,能够证得菩提;二是慈悲,能够广度众生。用意业说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众生的根机。如何掌握说法的因缘?如何了解众生的根机?这些都是在意业中设定的。众生的根机各不相同,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知道他的职业背景;其次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也至关重要,家庭影响人的身心;再次还要了解他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教育程度会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最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人的人格。意业说法意味着我们的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喜悦,应当源自内心,是最自然、最纯净的情感表达。我们常说的“法喜充满”,正是意业说法所带来的内在喜悦。
身业说法是佛陀通过其圣行来教化众生。佛陀在修菩萨道期间的所有行为合称为圣行,是佛陀教化世人的直接体现。这些圣行在世间留下的印记,就是化迹。化迹分为事迹和物迹两部分,事迹指的是佛陀的生平故事,即八相成道的过程,记录了佛陀如何一步步走向觉悟;物迹则包括佛陀涅槃后留下的圣物,如佛足影、菩提树、圣地和舍利,这些都是佛陀存在过的直接证据。佛足影是佛陀行走世间的足迹;菩提树见证了佛陀的觉悟;圣地是佛陀传法教化的地方;舍利则是佛陀肉身遗留下来的圣物。这些化迹成为信徒们崇拜和追忆的对象,因为它们不仅证明了佛陀在这个时空的存在,也是佛法传承和佛陀教化精神的有形载体。圣言,即佛陀说法的语言,是佛陀传达教义的方式。儒家以“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为普通人提供了超越有限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延续的途径。立功,指事功,如修桥、造路、建庙等,这些事业会被人们感激。立德,指品德成为后人的榜样,激励后人。比如《高僧传》中那些高僧,是出家法师的榜样。立言,指人说的话被他人听从、学习。个人的生命终结后,他的功、德、言如果仍然存在于世间,这就是不朽。佛陀的法身常在,也是这个原理。
口业,就是圣言。正如《杂阿含经》所描述的:“为世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演说妙法,善哉应见,善哉应往,善应敬事。”[1]佛法的本质首先体现为“善”,不仅对自身有益,也对他人有益。与之相对的染污法则是自私的,对自身是好的,对别人是不好的。
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是圣行与圣言的所依,是隐而不外现的,因此意业是隐性的;而圣行和圣言则是显性的,是向外传达给世人的。佛陀在世间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以及舍利、菩提树、圣地、佛足影等圣物,这些都是他说法和教化众生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