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NT$
755.0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NT$
653.0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NT$
500.0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NT$
306.0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NT$
449.0

《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售價:NT$
352.0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NT$
500.0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咸旗》是一部儿童短篇小说合集,共收录作家老臣十四篇题材丰富、风格不一的代表性作品,部分题材聚焦于作家的“文学故乡”辽西。作家关注儿童身体及其灵魂成长,角度独特,笔力苍劲,笔调深沉,个性鲜明,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咸旗》,写八岁留守儿童郑祺跑遍整个村庄,向所有人展示身上那件印有父母合影和一个大大“吻”字的蓝背心,表达对父母的深沉之爱,张扬亲情之旗;《盲琴》是小说,又似寓言和童话,见多识广的少年盲琴师给一群乡村懵懂少年带来的震动、启蒙,把他们的心和脚步都带去远方。部分海洋题材的少年成长小说,如《海裂》等,以海为镜,探讨人生的壮阔与人性的幽微。《十六岁诗人的远方》等探索小说,从不同的视角去捕捉少年心灵成长的微妙瞬间。作家以独特的生活细节参与小说的宏大叙事,从而形成了作品的独特风格。
——冰心奖评委会特邀推荐人 涂明求
|
內容簡介: |
《咸旗》收录了老臣近年新作、代表作14篇,共计10万字。书中有海岛少年保护远行鸟群的故事,有山区少年在雪夜寻访古塔的心灵经历,也有都市少年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迷茫。每篇文章都在用心讲述少男少女成长的故事,记录着他们的困惑、迷茫、希望。书中《盲琴》《夜道》《远行的鸟群》等篇章,都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同书名的《咸旗》,是讲述亲情——替留守儿童说话,书写他们的内心对于亲情的渴望,当父母不能回来时,读这篇文章会给出温暖的慰藉。
|
關於作者: |
老臣,原名陈玉彬,1965 年 1 月生于辽宁锦州。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三十余部,结集《老臣阳光成长小说系列》文集六部。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
目錄:
|
咸旗 1
盲琴 17
夜道 34
艾平的惊叫 43
拱桥 58
冰海求生 62
迷鸟 81
远行的鸟群 105
海裂 122
窗外是海 152
男儿身上三盏灯 162
十六岁诗人的远方 182
开往秋天的地铁 196
班副的囚徒 210
|
內容試閱:
|
咸 旗
我曾经长久地关注辽西地区的留守儿童。那里已升华为我文学意义上的厚土与故乡,我牵挂那些生机勃勃的生动灵魂。每个人的灵魂里都飘扬着一面旗帜。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每种经历都是人生的光;生命又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每种滋味都是命运的盐。让我们的目光,长久关注那面咸的旗……
——老臣
一
郑祺像一面海蓝色的旗帜,在山谷间飘扬。
山不过是一些低矮的丘陵,沟也不深。
站在高高的望儿山上放眼去望,水汽氤氲,草浪翻滚,真像胸前照片上的大海。
郑祺在山谷间不停地上蹿下跳,头发被风吹成鸡冠的模样。他浑身大汗淋漓。想象着自己在胸前那片大海上冲浪的样子,不时发出夸张的呐喊。
“二大爷!”郑祺喊在红豆田里锄草的老汉。那个背驼得头快挨地的老人把头抬成斗架公鸡一样时,少年在小径上只剩下一片海蓝色的背影。
“这孩子!”老汉的叹息声中,郑祺已撞上了隔壁赵哑巴家的牛屁股。
“你认识他们吗?你认识他们吗?”郑祺已跑到牛头前面,睁着双眼皮的大眼睛望着黑体白花的牤牛。
牤牛叫赵四儿,三岁。它脖一扬,“哞——”低沉的声音在山野中回响。
“哞——”牤牛又叫了一声,黑亮的眼睛望着郑祺的前胸,发出讨好的叫声。
郑祺是和花牤牛一起长大的,他亲眼见证了它从一头活蹦乱跳的牛犊变成一头沉默寡言的雄健牤牛的过程。它也看着他长大。
他每次给它拌食、饮水时,它都会发出熟稔的叫声。蓝灰色的舌头上流淌着哈喇子,一副顽皮的馋样儿。
“你认识吗?知道他们是谁吗?”郑祺把遮没膝盖的海蓝色背心撑起来,让胸前成为一个平面,这样,一对肩膀挨着肩膀的两个头像就变得清楚了。
“哞——”花牤牛赵四儿懂事似的歪头看着,鼻孔朝天,嗅着山野间被风吹送来的气息。
郑祺被花牤牛赵四儿鼓励着,在闷热的山野里发出夸张的笑声:“你肯定不认识,不认识!他回来那次,你还没出生呢!”
郑祺扭身又往前跑。为了让海蓝色的背心像旗帜一样飘扬,他跑出了风声。
郑祺想象着背心上的两个人,想象着他们倚靠的栏杆后面的大海,他大声笑着,想让田野里务农的邻居都看见他,更看到他胸前的那两个人。
那两个人在遥远的深圳市郊,一个叫宝山区的地方。
纸板厂老板被环保局下令停产整改,他不想放走技术熟练的工人。没活计干,又总得干点儿什么,他便组织他们去前海开发区旅游,每人发了一件海蓝色背心。
海边的地摊在做文化衫,可以印头像。人们面对镜头,背对大海,只听快门“咔嗒”一响,背心前面就印上了自己的头像。那两个人和所有工人一样,排着长队,花了十块钱,把自己的头像印在了背心上。他俩还特别地一致要求,在背心背面印上一个大大的“吻”字。
此刻,那件印着头像的背心,就飘扬在郑祺的身上。
“哞——”花牤牛赵四儿长嘶一声,循着郑祺跑过的路径,它仰头嗅着咸腥的空气,追逐着海蓝色的旗帜。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头漂亮的花牤牛,跑成山野间醒目的风景。
“这孩子——”二大爷的头没入红豆花间。不知是花香呛的,抑或是锄头下泛起了尘烟,二大爷的眼睛酸涩了一下……
二
小学校的操场不过是山村的晒场。春天晒野杏、野樱桃,秋天晒粮食和五颜六色的豆子。这一带被四面环围的高山挡住,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但也没有任何污染,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环境。土地都是零星的瘠薄坡地,豆子是特产,绿豆、红豆、黑豆、带花纹的蚕豆,一到秋天,沉下心去山野里静听,就会听见豆荚在田野里炸裂的脆响。
此时,操场一分为二,空地那边孩子们在做操,另一侧则晒满牛草。那是范校长抽空割的牛草。范校长同样养着一头黑底白花的牛,奶牛。他的奶牛肉乎乎圆滚滚,垂着沉甸甸的奶子。他只喂它青草。他说,山野里的青草夹杂着山丹、柴胡、地丁花、蒲公英,是绿色食品。城里的大人物来小学校参观他的奶牛时,他吹牛说,他的奶牛是吃野生中草药长大的,结果,被村庄里的人笑话为“吹牛上税”。
谁让范校长和被叫作局长的大人物吹牛呢?局长来小学校检查撤点并校的事情,山里只剩这个只有三十几个学生的办学点,他是一直皱着眉头的。但他听到校长吹嘘“绿色牛奶”,立刻眉开眼笑说要尝尝。
局长尝过之后,就长期“试喝”校长的牛奶,再不肯买超市里的袋装奶。校长就常常翻山越岭进城送牛奶,去上“吹牛税”。不过,局长也没让校长空手回来,校长给小学校背回了各种教具,黑板擦、粉笔,还背回了电脑!电脑呀!
郑祺在班里个子最小。做操时,他是排头兵。
郑祺的动作有些夸张。他把海蓝色的背心穿反了。猫腰的时候,他故意站立着,这样,抬头的孩子一瞬间都会看到他背心上的人头。
“哞——”花奶牛叫了一声。这头花奶牛也是有名号的,每当课间学生们拿小茶杯喝牛奶吃营养餐时,范校长细长的眼睛都格外透出温情,他一手抚着花奶牛的前额,一手把着青草,亲切地叫奶牛“闺女”。花奶牛因此叫“范姑姑”。范校长一丝不苟的白发,咋看咋像个爷爷,他“闺女”当然是孩子们的姑姑了。
范校长没有陪着做操。他的手抚摸着牛背。“范姑姑”却不好好吃草,它不时朝郑祺嗅着,温和的眼睛还不时偷瞄郑祺。
郑祺把体操做成了舞蹈。
挨着他的是同桌女生,外号“小桃”。小桃比男生还黑,还淘。她的脸蛋像极了熟桃子,就被大家叫了“小桃”。为了让身后的二十几个孩子看得更清楚,郑祺在别人做腹背运动时做了个后仰的动作,小桃灵机一动,上手拉海蓝色背心,“咚”的一声,郑祺摔在地上。
“哞——”范姑姑大叫一声,向郑祺扑来……
那会儿,太阳照射着大地,空气里浮动着燥热的气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