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NT$
500.0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NT$
403.0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NT$
857.0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NT$
704.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NT$
539.0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NT$
1034.0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NT$
325.0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NT$
308.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群众史观”为钥,还原老子对民心向背的洞察。从科学视角整理老子的博物线索,社会规律焕发跨时空的生命力。对比帛书、王弼等经典版本,形成昌新本《道德经》译本。
译文简练,前后贯通。内篇 外篇分别解读。涵盖老子的辩证法、生态观、政治哲学、军事思想。
文明溯源,阐释“无为而治”的农耕文化传承,辨析道学与儒学的共性与差异,破解“绝学无忧”“愚民”等争议命题。
|
內容簡介: |
科学视角:从博物学视角分析《道德经》中的自然科学发现,例如水、火、木、金、土、气的相关章节和内容。老子记录了哪些自然规律?《道德经》中的植物、动物、气象、地理、颜色等。
群众观:人民群众是道的主体。老子根据朝代历史兴衰,总结了社会治理规律,回答了以下问题:政治为了谁?谁享有成果?应该约束谁,及怎样约束?应该评价谁,及评价体系?怎样收集信息?怎样与民众相处?
译文简练:对比经典版本,形成昌新本《道德经》译文,注重以经解经和前后贯通。
|
關於作者: |
刘红晋,山东威海荣成人,英国利兹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近年来获聘于苏州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完美世界、科学出版社等;2024年入选四川文理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塔石人才”。
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委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创新管理专委会青年委员。
刘昌永,山东威海荣成人,1967—1975.10从事农业生产,生产队社员到队长;1975.10—2010.7,荣成市税务局,曾获国家注册税务师、会计师认证。
|
目錄:
|
序 i
前 言 iii
《道德经》分章解读
第一章 常无常有 玄之又玄 1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处无为事 3
第三章 虚心实腹 弱志强骨 5
第四章 挫锐解纷 和光同尘 7
第五章 圣人不仁 虚而守中 8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绵绵若存 9
第七章 天长地久 以不自生 10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利物不争 11
第九章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13
第十章 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 14
第十一章 有以为利 无以为用 16
第十二章 色令目盲 为腹不目 18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可寄天下 19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以御今有 21
第十五章 保道不盈 敝而新成 23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归根复命 26
第十七章 悠兮贵言 百姓自然 28
第十八章 道废仁显 国昏臣忠 30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 32
第二十章 众人有以 我贵食母 33
第二十一章 孔德从道 以阅众甫 35
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 抱一为式 36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合道同德 38
第二十四章 自见自是 物恶道弃 40
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天 道法自然 41
第二十六章 道者器重 轻躁失根 43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 贵师爱资 44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大制不割 46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无为无执 48
第三十章 兵强年凶 善果勿矜 49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恬淡为上 50
第三十二章 道朴莫臣 知止不殆 51
第三十三章 自知自胜 知足不亡 52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不自为大 53
第三十五章 执象不害 道淡不既 54
第三十六章 弱可胜强 废可复兴 55
第三十七章 万物自化 镇之以朴 56
第三十八章 大德随道 取实去华 57
第三十九章 贱为贵本 下为高基 58
第四十章 反者道动 弱为道用 60
第四十一章 闻道勤行 善贷且成 61
第四十二章 道生以和 强霸趋灭 62
第四十三章 柔以胜强 无为之益 64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可以长久 65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清静以待 66
第四十六章 道利民生 嗜欲背道 67
第四十七章 循道之纪 不为而成 68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无事以正 69
第四十九章 民心为念 德信天下 70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摄生以道 71
第五十一章 道生德畜 尊道贵德 73
第五十二章 知子守母 用光归明 74
第五十三章 惟施是畏 盗夸非道 75
第五十四章 善建善抱 修身观众 76
第五十五章 赤子精和 物壮不道 78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和光同尘 79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无为自化 80
第五十八章 政闷民淳 方而不割 81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德厚固久 82
第六十章 治国烹鲜 其鬼不神 83
第六十一章 大国下流 以静为下 84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85
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 圣人犹难 86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慎终如始 88
第六十五章 为道愚民 物反大顺 90
第六十六章 江海善下 言下身后 91
第六十七章 道大三宝 慈俭不先 92
第六十八章 为士不武 用人之力 94
第六十九章 用兵为客 轻敌丧宝 95
第七十章 知稀则贵 被褐怀玉 96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 病病不病 97
第七十二章 无狎无厌 自知自爱 98
第七十三章 勇敢则杀 天网恢恢 99
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 稀不伤手 100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贤于贵生 102
第七十六章 坚强死徒 柔弱生徒 104
第七十七章 有余以奉 不欲见贤 105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受国不祥 106
第七十九章 执契不责 天道与善 108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有器不用 109
第八十一章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111
内 篇
概 论 115
老子之博物 129
道德论 169
圣人论 179
老子的辩证法 192
老子的生态观 203
老子的政治哲学 207
老子的军事思想 219
中华文明7000年 226
外 篇
道学、儒学之本末行世之别 233
为什么老子赞美水为上善 236
中国古代君王为什么屡被老子推崇 239
浅析“不尚贤”“愚民”“绝学无忧” 244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有龙的精神 246
中华民族为什么一贯重视国家和谐、人类和平理念 249
中国的农耕文化 253
浅析虞廷心传 267
道德治世的文化传承 269
|
內容試閱:
|
传统文化数字歌
其一
道一两仪三才观
四方五谷六畜壮
七情八卦九州同
十干历法轩辕共
其二
秦皇天下归一统
长戈方歇二世争
三吴助羽演霸楚
四海五湖歌大风
六合七齐八方聚
九州十亿唱共同
西方很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认识赞誉有加。但一些人对老子的道德概念、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缺少实质性认识——例如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人们解读《道德经》的方法,多以沿袭前人说法为准,致使道家学说多被执政者和学者舍多取少、仁智各见。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讲道:神得一则灵,失之则歇;侯王得一则正,失之则蹶。这里的一(道)指民众和民心向背。
老子的道和德先按下不表,先说“无为而治”,其实是老子的治国理政方略。如同“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治国理政方略一般。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面对天下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周朝王室大权旁落的社会局面。公元前518年,孔子问礼于老子,当时周王室正在经历王位的争夺战争,公子朝先后与公子猛(周悼王)和他的弟弟周敬王争夺王位,失败后携王室图书若干奔楚。楚国国君并没有问鼎中原的能力,伍子胥去楚奔吴大约在这一时期。孔子向老子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老子也谈了自己的见解。
当时天下士子争论名实之辩,孔子坚决主张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把名与道的历史演变过程,以“有”和“无”论道,相当于《周易·系辞上》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古人之所以重视天和地,是认为:阴阳两种物质在运动中的平衡,方使我们的地有了生养万物的能力——主要是天道的运行结果。所以《尚书大传·五行传》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五行有三种是天所生,而生命第一就是水。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称“上善若水”,将水列为道
的一种,也是组成生命的重要部分。
《道德经》第二章老子例举了天下对立统一的事物之后,展开了“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容:“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里的圣人之治,可以参考三皇五帝的王治天下,实行的是天下为公的治世模式。管理者亲身垂范、教化百姓,像培驯五谷六畜、农耕稼穑、养蚕织布、营居穿井、治水、土陶烧制、车船制造,酿造业、铸造业等民生事业,以及训练军队、防止其他族群部落侵略等,功成不居。
老子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我为、无虚为、无妄为;而“为之”则是切民(及公)为、切实为、切道为。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人力不可强为。如果理解得正好相反,就会有“听天由命”的意味,把道家理解成消极避世。
汉初司马迁在《史记·礼书第一》中说:“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躬化即亲自示范、教化人民。意思是看你的实际行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如何,再决定下步任务。可以与尧舜禹相授的虞廷十六字心传相互参照:人心惟危(人心看到的是结果),道心惟微(君子应从细微事物规律入手),惟精惟一(君子坚持对事物过程的清楚了解,怎样实现整体利益目标),允执厥中(君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和完结后,引导群众,使群众始终走在完成大业的行程中)。
几千年来,儒家理解虞廷心传主要从理论的层面。儒家有子思的中庸、孟子的仁政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注重修养的提高,而将格物列在其后。明朝王守仁则认为:只知不行,等于不知;要知,放在事上去磨,才能得到良知,才能知行合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汉初的官员深入农耕和经济贸易实践,得到文景之治,汉朝出现的成语词汇有所体现,如“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利析秋毫”,及“实事求是”。唐朝科举考试,将《道德经》列入考试内容。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的奏章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与重视农耕关系甚深。究其因,汉唐之初的统治者以前朝酷法暴政失去民心导致农民起义为鉴,而在开国
之初,实行道家的重视农耕、轻徭薄赋,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继而带来经济繁荣。
杜甫的诗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写到安史之乱时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历史上看,汉唐是历史上两个相对开明的政治局面,但与三皇五帝的天下为公仍有较大差距。
我们可以从黄河治理的前后四千年进行对比。
《史记》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大禹治水十三年,以两渠分流黄河入平原,使黄河水患得到疏解。《诗
经·魏风》中民歌:“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而魏正是占有黄河中游一
段较长的河道。当时的自然生态良好,表现在诗歌中。黄河自禹治水至汉初一直稳定,但自王莽执政,
黄河一次较大决溢后,两千年中由于战乱和统治者的不顾民生,黄河下游决溢和改道发生了1500余次。……
《道德经》分章解读
第一章 常无常有 玄之又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抵达,不是对立统一的道。其效果可以名状,不是对立统一的效果。效果未显现,如天地之始。效果显现,形成万物。所以,对立统一于无(道作用于无),以观照其发端。对立统一于有,以观照其归止。这两者,本源相同、表现不同,都是演化发展。不断演化发展,是理解万物奥妙(道)的法门。
【解析】“常”,有本作“恒”,指道性:对立统一,普遍性、规律性。见第二章:“……恒也”。
“名可名,非常名”——“自今及古,其名不去”(第二十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无是天地刚形成,阴阳未分化,尚未衍生万物。
“有名,万物之母。”天地间衍生万物及人类后,人类通过活动和劳动产生语言,结绳记事可以格物,对天地间的“有”和“无”产生认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可名于小”(第三十四章)。道作用于细微、肇始,观察它的微妙作用。我们可以从人类未参与活动的地方(原始山、林、原、野、江、河、湖、泽等)去观察了解“有”和“无”。研究它的变化规律,去认识天之道、地之道、自然之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止,犹归宿、边界。道的效果已然显现,观察它的边界。我们从人类活动范围,如自然社会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去了解“有”和“无”的发生、发展及相互转化规律,去认识地之道、人之道、天之道及其边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可以这样说,“有”和“无”同时存在、产生于宇宙天地间,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由“物”组成。这些“有”和“无”都依自身和相互的运动规律不断改变形态和形式:物质运动散而为无,聚而为有;隐而为无,显而为有。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有”和“无”的观察和探究去掌握它们衍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达到认识这些奥妙的“道”的大门。认识道,可创建于未然,也可防患于未然。
有本“德经”在前:实践到理论。“道经”在前:理论到实践。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处无为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了解美之所以为美,那么对恶也了解;都了解善之所以为善,那么对不善也了解。所以,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充盈,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这是对立统一(道性)。因此,圣人不加施为,行不言说号令的教化。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怂恿,产生而不拥有,建设而不倚仗,有所成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没有随物(功)而去。
【解析】“难易相成”——“图难于其易”(第六十三章)。
本章的观点基于,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今,天下出现邪恶的现象,如战乱、政权争夺,人世间充满争权夺利,时常出现人民流离失所,而统治者善恶难辨,真诚为民的少,而谋求霸权的多。当政者只顾眼前利益,有的穷奢极欲,天下出现弱肉强食、兵连祸结,而他们打着为天下众生的旗号,谋求的却是贵族自身的利益,或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一朝权力在握便走上欺压百姓的老路。古圣先贤们大公无私、为谋求全天下人民共同长远的利益,实行无为而治,如黄帝与贤臣创《内经》而利民,炎帝尝百草、从事稼穑而兴农业,尧、舜、禹他们都在为天下苍生兴利除害,以身作则,亲自耕种,率众治水,以使天下为公、万众齐乐的和乐景象呈现。第二节即点明全书“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容,就是古圣人功成而不居的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式,认为他们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有道的人认识对立统一的规律,促进事物向美善的方向转化。
第三章 虚心实腹 弱志强骨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崇贤能,使民不争夺。不看重稀有难得之物,使民不偷盗。不炫耀、不号召可贪欲的事物,使民不产生贪欲动乱的念头。因此,圣人的治理:谦虚其心、饱足其腹、弱化其贪志、强健其体魄,常使民众保持无智巧贪欲,使有智巧的不敢加以施为。做于无为,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解析】“圣人之治……”——“圣人之治,为腹不为目”(第十二章)。
“为无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
本章针对春秋列国诸侯的所谓求贤令——以禄位金钱招揽所谓天下英才为己用,实际为争霸天下、加剧战乱局面的发生与发展。老子作本章,意图制止这种以尚贤为名,引诱人民争权夺利的心志为己用的行为。整个春秋时期可以称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用一句话总结这一时代的政治特点。我们不能站在当今时代去评说老子是保守派了。从本章认识老子批评当政者的所谓“有为而治”,其实质是有我为、有虚为、有妄为,失德少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