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NT$
607.0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口学》《民族主义》
》
售價:NT$
995.0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NT$
356.0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NT$
755.0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NT$
653.0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NT$
500.0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NT$
306.0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这是几代科学家毕生追寻、挚爱守望、温暖陪伴,最终含泪告别的大爱故事;这是白鱀豚“淇淇”用二十二年远离家园、痛失友伴的生命孤旅,对人类良知发出的无声呼唤与最后警示;这是科学家和白鱀豚“淇淇”共同谱写的自然与生命之歌;这是追寻梦想的科学家和热爱家园、铭记乡愁的人们,在母亲河长江上和洞庭湖畔播下的希望的“绿树枝”……
——冰心奖评委会特邀推荐人 曹文轩
|
內容簡介: |
本书讲述了科学家刘俊和他的团队在长江流域对白鳍豚进行科研和保护的艰辛历程。小说通过白鳍豚淇淇和珍珍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书中深刻揭示了白鳍豚面临的生存危机,呼吁人们关注并采取措施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追寻》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将科学考察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构建了丰富的人物群像和紧张的情节。小说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通过对白鳍豚生活习性的细腻描绘,传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深切关怀。作品情感真挚,通过对白鳍豚命运的关注,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使命。
|
關於作者: |
徐鲁,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现任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出版作品有《致一百年以后的你》《天狼星下》《沉默的沙漏——徐鲁自选集》《万家灯火》等。
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屈原文艺奖、百花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作品被译为俄、英、法、意等语种。
|
目錄:
|
楔 子
第一章 桃花汛
第二章 老艄公的渡口
第三章 漫长的夜晚
第四章 不安的心
第五章 等待
第六章 生命的尊严
第七章 湖畔的渔火
第八章 遥远的往事
第九章 疼爱
第十章 风雨芳华
第十一章 无微不至的爱
第十二章 汪洋中的小船
第十三章 新的难关
第十四章 惦念
第十五章 志愿者
第十六章 拯救
第十七章 鹧鸪飞过茶山去
第十八章 听见你的哭泣
第十九章 艰难的选择
第二十章 寒夜客来
第二十一章 无知的恶果
第二十二章 永不放弃
第二十三章 淇淇长大了
第二十四章 天鹰翱翔
第二十五章 珍珍
第二十六章 大水来袭
第二十七章 山楂树之歌
第二十八章 杜鹃啼归
第二十九章 淇淇,再见
第三十章 妈妈回家了
尾 声
附 录 白鳍豚小常识20问
|
內容試閱:
|
楔子
天还没亮,洞庭湖边的人家就被山雀子和水鸟们噪醒了。淡淡的晨雾里,一阵接着一阵,不停地传来各种禽鸟的欢叫声。竹鸡、斑鸠、鹧鸪、布谷、鹪鹩,还有野鸭、鸬鹚、草鹭、水葫芦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水鸟,好像都在同一个时辰苏醒了,开始了它们的大合唱……
“布谷!布谷!布谷!……”
“鹁咕咕——咕!鹁咕咕——咕!……”
一大清早,少年霍伊又被鸟声唤醒了。他早早地起来,站在院子里,一边应和着远处传来的鸟叫声,一边准备着去湖边打猎用的火铳和背袋,还有干粮什么的。
“早上好,霍伊,你把我们都吵醒了。”
“嗨,爸爸,早上好!”霍伊一边忙活着,一边笑着对爸爸说,“不是我,是那些水鸟,它们正在呼唤我。”
“你今天又要去打野鸭吗?”
“不,爸爸,说不定,我还会猎到一头白狮子的。”
“霍伊,别做梦了,这里可不是非洲,这里是中国的南方,哪里来的白狮子?不过,我还是要祝你好运!”
“谢谢你,爸爸。”霍伊笑着说,“我一直记得你给我讲过的那个古老的非洲谚语:‘能看到白狮子的人是幸运的’……”
“是的霍伊,能看到白狮子的人是幸运的。”爸爸端来一铜盆清水,一边洗脸一边对霍伊说,“不要忘了,这个古老的谚语还有后半句呢:‘如果你看到了白狮子,请把它们记在心上,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是的爸爸,我不会忘记的。”
霍伊八九岁时,就跟着父母亲从美国来到了中国南方的洞庭湖畔,在这里生活了多年。现在,他已经是一个16岁的少年了。
他的父母亲都是传教士,多年来一直在洞庭湖周边地区传教。
这是20世纪初叶,1914年的春天。
八百里洞庭湖,正在迎来它水草丰茂的季节。
霍伊的父母亲,本来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继承他们神圣的事业,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成为一名传教士。可是现在看来,霍伊好像对打猎、钓鱼、在芦苇荡和湖边露营,更有兴趣。
这天,霍伊像居住在洞庭湖边的猎人和渔人一样,带上猎枪和一些干粮,划着一只小船,慢慢划到了洞庭湖上。
穿过一片芦苇荡,他好像听到了大群的野鸭在扑棱翅膀的声音。
他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使劲地划着小船……不知不觉间,他的小船划进了洞庭湖的一个宽敞的出口。
这片港汊,当地渔民叫它“城陵矶”。出了城陵矶,如果继续再往前面划去,小船就能划进长江里了。
就在这时,突然,好像有一群黑压压的大鱼,正从前面游过来。大鱼在小船前方,搅起了一大片水花……
霍伊虽然在湖上狩猎过多次了,但他还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大的“鱼群”。
难道是遇到当地人说的“江猪”了?
少年霍伊顿时感到无比的兴奋。他的小船上没有渔网,只有一杆猎枪。他有点紧张地端起猎枪,朝着不远处的猎物连开了两枪。
枪响过后,黑压压的“鱼群”很快就游走了,不见了踪影。
不过,总算有一条猎物被打中了,翻着乳白色的肚子,慢慢地浮上了湖面。
“耶!打中了!”
霍伊兴奋地把小船划过去,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那个硕大的猎物拖上了小船。
可是,这是一只什么猎物呢?
霍伊惊异地打量着他的猎物。这可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一种动物,看上去像一条鲸鱼,但又没有鲸鱼那么大;身长大约有两米,灰蓝色的脊背,乳白色的肚子,头上还长着一个又长又尖的嘴……
正在附近撒网的两个渔民,听到了猎枪响,也划着船靠了过来。
生活在洞庭湖上的人们,有一个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只要听见附近有火铳和猎枪响,都会跑过来看一看,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这也许是从远古的时候,人们一起围猎时,形成的一个传统吧?
打到了这么大的一个猎物,霍伊还真的需要帮忙呢!
两个渔民,帮着霍伊把这个奇怪的猎物运回了家。
“哦,你这是猎到了什么啊?”霍伊的父母亲看着儿子打回来的奇怪猎物,惊讶得不停地在胸前划着十字。
霍伊笑着说:“爸爸,我不是说过吗,说不定,我会猎到一头白狮子的。”
“哦,不,霍伊,你可能比见到了白狮子还要幸运!”
霍伊的爸爸在洞庭湖周边和华中地区已经生活十几年了,虽然说不上是一个“中国通”,但是凭着已有的经验,他立刻就意识到了,儿子捕猎到的,可能是一种罕见的稀有动物。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位朋友米勒对他的嘱托。
米勒的全名叫小格里特·S·米勒,是美国“史密斯协会”的一位哺乳动物学家和自然研究者。
这个史密斯协会,是用英国科学家詹姆士·史密斯的一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846年创办的,并用史密斯的名字命名。史密斯本人并没有到过美国,但是他在去世前留下了一个遗愿:为了广泛传播人类掌握的自然知识,他想在华盛顿建立一座自然历史博物馆……
后人用他遗产里的55万美金,替这位科学家实现了这个遗愿。小格里特·S·米勒就是这个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研究员。
米勒曾对霍伊的爸爸交代过:到了地大物博的中国,请替他留心收集一些珍稀动物的资料,多多益善。
想到这里,霍伊的爸爸赶紧拿来照相机,为这个奇怪的猎物拍下了几张照片。
“霍伊,我想我们可能还需要做点别的什么。”
他是想把这个奇特的猎物做成一个标本。
可是,这个猎物的躯体实在太大了,脊背也被猎枪打烂了。
接下来,霍伊就和爸爸一起,找来锯子,锯下了猎物完整的头部和又长又尖的嘴部,把这两部分制成了标本。
不久,这两个标本就被运回了美国,送到了在华盛顿的史密斯协会里做研究的米勒手上。
米勒一看到标本,如获至宝,惊喜得双眼发亮,嘴巴都变成了○形。
他从形态学、解剖学的角度,对这个动物标本的骨骼、牙齿的位置等,都做了十分仔细的研究,还把它与从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采集到的一种亚河豚的标本,做了细致的骨骼比对。
最终,米勒认定,霍伊猎捕到的这种动物,是一种珍稀的淡水豚类生物,也是世界上从没有人报道过的一个新物种。
1918年,米勒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在史密斯协会的科学杂志上,题目叫作《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物种》。
按照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规则,米勒为这种来自中国的淡水豚,正式起了一个拉丁文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1918。
这是这个新物种第一次以拉丁文的名字,在世界生物文献中现身。按照惯例,发现这个新物种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物种名称的后面,作为“后缀”,并注明发现的年代。这样,发现者和新物种就可以一起“流芳后世”。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国少年霍伊1914年在中国的洞庭湖里猎捕到的这种水生动物,中文名字叫“白鳍豚”(Baiji dolphin),属于喙豚科,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