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何面对爱情里的失望
》
售價:NT$
179.0

《
至高无上:一场颠覆世界的人工智能竞赛
》
售價:NT$
403.0

《
聪明钱
》
售價:NT$
398.0

《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
售價:NT$
500.0

《
约翰·巴勒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
》
售價:NT$
347.0

《
东线有战事1914:一战爆发与帝国崩溃
》
售價:NT$
449.0

《
奇岩馆事件(“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获奖作者高野结史颠覆你的推理常识)
》
售價:NT$
254.0

《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一部交织着生态转型、文化融合与时代印记的厚重史诗,涵盖从经济模式到生态观念、从民族文化到社会治理的多维变革,呈现其变迁的深度与广度。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探讨了近代以来青海地区的社会变迁及其变迁的动力、模式、特点、结果等。从社会权力转移、行政区划演变、社会控制手段演变、人口流动、民族商贸兴盛和城镇兴起、农牧区市场形成和牧民生活渐变、农牧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新兴经济行业等方面,对近代青海地区社会经济变迁进行全面把握和综合分析,探索近代青海社会变迁的动态进程。
|
關於作者: |
勉卫忠,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史和茶文化,著有《近代青海民间商贸与社会经济扩展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茶事通论》等。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近代青海的政区与政治格局变迁
第一节 马麒与青海建省
第二节 青海建省的边疆意义
第三节 近代玉树三次归属纷争与边疆意义
第二章 近代青海民族分布格局重置及其社会变迁
第一节 近代青海人口的增长与民族结构
第二节 近代青海蒙古诸旗的持续衰敝与分布
第三节 青海藏族部落的迁移与分布
第四节 牧民社会的渐变
第五节 近代青海回族社会变迁
第三章 近代青海城镇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青海城镇的发展与变迁
第二节 西宁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
第三节 西宁市井文化的产生
第四节 寺院城镇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青海牧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牧业经济的发展变迁
第二节 商业性牧业的出现
第五章 近代青海农业的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粮食商品化程度加深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多样化
第三节 农户家庭园艺业与养殖业的扩大
第四节 农户副业经济的增长
第六章 近代青海新兴经济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近代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第三节 邮电通信业的建立与通信方式的变迁
第四节 近代交通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七章 近代青海商业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新商业行业的出现
第二节 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第三节 新的交易方式的产生
第四节 集镇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一
本书所论青海,地处我国西北。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生息、劳动的家园,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政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晋末年,慕容鲜卑一支西迁至甘肃南部和青海地区,于329年左右建立吐谷浑国。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诸多民族的持续移徙,青海境内现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等世居民族。虽然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语言及文化背景,但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族、藏族、土族等民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保安族两大系统的族群在青海和谐共生,从未出现过全局性的民族关系紧张乃至冲突、纷争事件。因此,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探寻青海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代以来青海民间商贸发展与内地经济交流的模式,无疑是众多学者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近代时期区域社会变迁的研究,开创了区域社会变迁研究的新局面,并产生了一批研究近代区域社会变迁的佳作,如在美国以“中国中心观”为主流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黄宗智和施坚雅的地域社会研究,在中国乔志强和行龙先生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1998年) 以及何一民先生的《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2004年) 着实令人注目。同样,不少学者也将目光投向了近代青海区域社会变迁的研究,将社会变迁的系统理论拓展到区域社会变迁领域,开创了本区域社会变迁研究的新局面,并产生一批研究近代青海区域社会变迁的成果,如崔永红的《近代青海举办垦务的经过及意义》(2007年)、翟松天的《青海经济史(近代卷)》(1998年)、南文渊的《18—20世纪初青海蒙古社会的变迁与衰落》(2009年)、勉卫忠的《近代青藏地区民间商贸与牧民社会变迁——以青海地区为例》(2012年)。以上著述从不同视角对近代青海社会变迁与民族关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进展。勉卫忠的新著《近代青海社会变迁》就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一份成绩,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
卫忠同志自幼生长在青海,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研究近代青海民间商贸和社会变迁课题有年,早在中央民族大学读本科期间,他就关注历史时期河湟地区回、藏商贸问题,并以“清朝前期河湟回藏贸易略论”为题完成了本科论文,受到好评。后来兴趣日增,一个一个题目做下来,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最后决定以此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2012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青海民间商贸与社会经济扩展研究》就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专著。该书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档案材料,尤其是以田野调查搜集到的口碑资料和稀见地方志为据,考察了近代中后期青海民间商贸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嬗变原因;探讨了西宁及各级城镇市场兴起、发展与民族和谐共生的关系;从农牧区民族经济开发和区域城镇兴起的视角,阐释了藏族、回族等各族商人在青海城镇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著写得扎实、详尽,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在近代青海、西藏区域社会经济史方向崭露头角。
卫忠同志博士毕业后,主动要求到青海师范大学任教。在青海工作期间,他继续从事近代青海社会变迁诸问题的探讨,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我对他取得的学术成绩深表钦佩。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近代青海社会变迁》是他的新著,也可以说是《近代青海民间商贸与社会经济扩展研究》的姊妹篇。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近代青海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面相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内容涉及近代青海地区社会变迁的行政区划和政治格局,城镇兴起与变迁,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新兴经济行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商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力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从总体上把握近代青海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既展现出近代青海地区社会经济变迁的纷繁画卷,同时还要探索社会经济变迁的规律和特点,课题具有相当的难度,无疑是对作者学识水平和把控能力的极大挑战。卫忠同志知难而进,从青海建省以及行政区划的变迁入手,分别论述了近代蒙、藏牧民的生活变化,回族社区的形成及其功能以及西宁、湟源、结古、鲁沙尔等城镇市场的兴起与分布等重要议题,对近代时期青海地区社会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近代青海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一课题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当前青海地区农牧区生态保护、经济开发及城镇化发展的决策思考,而且对于实现青海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青海经济发展、增进各族人民的福祉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通览全书,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在资料发掘和利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除近代时期的档案、契约、奏疏、方志、碑刻、家谱等第一手资料外,还注重运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记录民间口述史资料,并将其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比勘,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在研究内容方面,并非面面俱到,而是选择关涉近代青海社会变迁比较重要的方面去探究,通过整体的宏观研究和具体、细致的个案研究相结合,对近代青海地区社会变迁中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并从中探求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理解,同时对今天如何促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地区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卫忠同志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今历史文化学院) 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我作为他的本、硕、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见证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成长与进步,对他近年来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感到十分欣慰。去年深秋某天,他来京访书,告知新著《近代青海社会变迁》即将付梓,命我写上几笔,我欣然从命,聊缀数语,表示祝贺。是为序。
尚衍斌
2024年6月24日于北京魏公村
马麒是清末民初时期发展起来的青海最大的官僚巨商,他不仅是官员,更是一位商人,非常重视青海商业的发展。他仿效内地,创办了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以及军办的近代新式企业。他任循化参将时,即开始在循化、河州等地先后开设商号,着手贩运青海等地的畜产品。出任西宁镇总兵后,于1915年在西宁东关设了“德顺昌”商号(后改德兴店),经营羊毛、皮张、布匹、百货、茶叶等贸易,不仅扩大了羊毛等土特产品的东运出口,而且也增大了省外商品的输入规模,形成了商业网络。在此后的历年施政中,他始终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措施铺平了西宁商业贸易的发展道路:如1913年,马麒下令调查甘宁大路,设立新式邮政,代替了旧日驿站;1914年,架起了平番(今甘肃永登) 至西宁的电报线,成立了西宁电报局;1920年,开通了由西宁至兰州的电报;1931年,西宁电报局添置了一架无线电报发报机,以辅助有线电报之不足;同年,接通了由西宁经平番至兰州的长途电话,加快了商业信息流通。在金融方面,1913年,甘肃银钱局停办,马麒废止地方票币,改用通行银票,发行一两和二两银票,推动了西宁乃至整个青海地区金融和商业的发展。历经数年发展,西宁回族商人聚居的东关地区逐渐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商业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