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西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贵族的蜕变之旅 西周人的一天 九鼎八簋的隐藏菜单
》
售價:NT$
500.0

《
近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售價:NT$
551.0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NT$
811.0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
售價:NT$
1520.0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售價:NT$
449.0

《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售價:NT$
214.0

《
汉匈战争三百年
》
售價:NT$
454.0

《
成为作家:提升创造力、自律性、谦逊和毅力的专业指南(写作不是天赋,作家可以培养,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1.《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紧扣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系统梳理庞杂的知识体系,聚焦智能装备、工艺、管理与人才新要求,为培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坚实内容支撑。
2.《智能制造技术基础》告别枯燥理论堆砌,以真实场景驱动兴趣,核心技能先行,精准补充必要理论,辅以综合应用案例与及时评价,显著提升学习效率与实用性。
3. 《智能制造技术基础》配套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视频/课件/测评),助力学生掌握面向未来智能工厂的核心能力,有助于培养职业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
內容簡介: |
《智能制造技术基础》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与本科层次特点,分析装备制造类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内容涉及走进智能制造、智能设计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机械加工技术、制造过程控制技术、智能制造系统六个教学课题,并对每个课题分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展开,基本涵盖了当前智能制造中的基础知识、关键技术及其典型应用。本教材的主要读者对象为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师生。
|
關於作者: |
蒋荟,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高级“双师型”教师。先后从事航空机务、机场保障、飞机救援与消防、装备保障训练、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0余年,并在汽车生产装备、航空装备与地面设备、无人机防控、液体机械等企业工作5年多。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教育研究论文10余篇,编写内部教材8本,出版译著1本、专著1本。
|
目錄:
|
课题一 走进智能制造
场景 1.1 智能制造的由来
场景 1.2 智能制造模式
场景 1.3 未来的智能制造
课题二 智能设计技术
场景 2.1 智能设计系统
场景 2.2 方案智能设计
场景 2.3 计算机辅助智能设计
课题三 智能制造装备
场景 3.1 机械加工类智能装备
场景 3.2 成型制造类智能装备
场景 3.3 特种加工类智能装备
场景 3.4 装配、检测类智能装备
场景 3.5 辅助赋能类智能装备
课题四 机械加工技术
场景 4.1 传统机械加工工艺
场景 4.2 数控加工工艺
场景 4.3 特种加工工艺
课题五 制造过程控制技术
场景 5.1 无损检测
场景 5.2 机器视觉检测
场景 5.3 智能监测与诊断
场景 5.4 加工过程预测
课题六 智能制造系统
场景 6.1 智能制造系统应用
场景 6.2 智能生产调度
场景 6.3 智能制造供应链
场景 6.4 智能制造运营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智能制造缩略语表
附录 2 学习评价记录表
|
內容試閱:
|
制造业乃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快速进入智能时代,装备、管理、工艺、技术、人机界面都与传统制造有着极大的不同,相应地,对人员的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变化传导到职业教育中,就必须对所用教材进行改革,不仅需要更新内容,而且需要在整个理念上都有所创新,从形式到内涵都要符合时代特征,满足职业教育需求。
衡量一本教材是否适用,不应当只看书名。名称相似的教材,其编写理念与适用对象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教材学术性很强,不适用于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有的教材看似项目化教材,实际上是对传统教材在形式上的改造,核心没有实质性变化;有的教材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实用性不强。经过数年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编写一本适用于职业本科层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教学的新形态教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就本教材而言,由于机械制造涉及的技术本来就非常广泛,装备品类繁多且代差明显,历史积累厚重;加上近十几年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尚未成熟、流派纷纭甚至仅存于概念的新技术,这些都将在机械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否将这些过去与将来的信息纳入当前职业教育的教材,值得商榷。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时代已经来临,要把这么庞大的体系梳理清楚、编写成教材并给职业院校的学生讲明白,绝非易事。如能有所建树,或许能在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育工作中作出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贡献。作为较早设立似:先通过场景描述,引发学生兴趣,突出内?的实用性;再扩展出关键技术,及早触及职业教育学生的核心关注点,包括理论性技术与操作性技术;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就必须补充学习必要的理论与背景,于是推进到相关知识部分,这样少课时;随后再安排应用案例,作为对前述技能与知识的承接与综合;最后通过测试和评价检验学习效果,实现教学互动与反馈。这样的体例结构,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从内容上讲,本教材遵循制造业运行规律安排了六个课题。课题一是对行业背景知识的学习,是对教材后续内容的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对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历程和趋势有一些初步且必要的前置性认知;课题二关注智能化设计,这是制造业的逻辑起点,提供了制造的软件基础;课题三讲述制造装备,这是智能制造的硬件基础;课题四解决智能加工问题,包括机械加工的工艺基础,这是基于制造装备对设计方案的物理实现,也是全书的重点内容;课题五介绍智能检测与控制,这是机械加工过程中与完成后的必要工作,是保证制造质量和实现智能化的关键;课题六介绍智能制造系统,从整体层面审视制造过程,利用智能化技术减负增效、扩大收益,属于智能制造中的管理性内容。
作为新形态教材,本书配有视频、课件、测评,并将这些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方便新时代的学生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为了突出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的特色,书中内容特别弱化了对人工智能及其技术的介绍,将其有选择地融入制造各环节中,这主要考虑到本类专业的特点是强调工程应用,是“智能化”而不是“智能技术”本身,从而区别于信息类相关专业。另外,本教材还具有工程应用的特色,引用了大量的工程案例,既适用于职业教育,又兼顾了本科层次的深度。
本教材具体编写分工如下:课题一由王玉荣、王术新编写;课题二由蒋荟、王术新编写;课题三由张崇峻、刘志、蒋荟编写;课题四由刘素华、刘志、陈曙等编写;课题五由田密、秦文津、韩伟编写;课题六由顾廷权、王军编写;其他编者参与了文稿审校、资源和案例查询编制、配套资源建设等工作。全书由蒋荟、田密统稿,其中案例由秦文津、王军统稿。同时,衷心感谢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索提斯云智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对本教材在资源、技术与案例上的支持;感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对本教材出版的发起与推动,感谢各位同仁在教学实践、教材编撰中给予的关心、支持。
鉴于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与剧烈变革,编者在行业实践经历、技术学习、前沿跟踪等诸
多方面均所涉有限,以致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及时批评指正,意见收集邮箱:
aloe113@163.com。
智能制造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应用而逐渐显现。1988年,美国纽约大学的P.K.Wright教授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D.A.Bourne教授共同出版了《智能制造》一书,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在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中,他们首次正式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定义,并详细阐述了其核心思想,即结合知识工程、先进的制造软件、尖端的机器人视觉技术和精细的机器控制技术,对制造技师的高超技能和专家的深厚知识进行精确建模,以期实现智能机器人在无须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高效完成小量定制化生产任务。
随后,日本在智能制造领域也迈出了重要步伐。1989年,日本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IMS)的概念,强调人与计算机的高度协同,预示着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方向。为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本于1995年发起了IMS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正式拉开了全球范围内智能制造研究与实践的序幕。在早期的“智能制造系统”构想中,人工智能被视为驱动其发展的核心技术,而“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则被视作智能的载体与核心。这一设计理念的出发点在于,通过技术系统的不断创新与优化,尝试突破人类自然智力的限制,实现对人类智慧的部分替代、有效延伸及
显著增强,从而引领制造业迈向更加高效、智能的未来。
从广义上讲,智能制造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深度融合了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包括设计、制造、服务及系统集成,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进而提升产品质量、效益与服务水平,推动制造业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