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書城自編碼: 415061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世界史
作者: [美]罗斯玛丽·韦克曼Rosemary Wakeman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84404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在故宫)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
《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在故宫)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 》

售價:NT$ 403.0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售價:NT$ 403.0
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
《 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 》

售價:NT$ 857.0
剑桥俄国史:第一卷 从早期罗斯到1689年
《 剑桥俄国史:第一卷 从早期罗斯到1689年 》

售價:NT$ 1250.0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
《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 》

售價:NT$ 407.0
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辑
《 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辑 》

售價:NT$ 653.0
108种手艺1: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王的手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再现。以鲜活的一手内容全面展现优秀传统手艺
《 108种手艺1: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王的手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再现。以鲜活的一手内容全面展现优秀传统手艺 》

售價:NT$ 1010.0
宁来一梦
《 宁来一梦 》

售價:NT$ 458.0

編輯推薦:
美国历史研究家、城市史专家罗斯玛丽韦克曼关于1815年后的欧洲城市的研究著作。聚焦城市持续与变迁模式的社会和文化转变,以及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过渡过程,包含超过 60 张图片,以探究欧洲城市特色。颠覆认知的欧洲城市图景:打破西欧中心论的多元叙事?
不同于传统城市史聚焦巴黎、伦敦等大都市,本书将目光投向波罗的海、东欧、巴尔干的非首都城市 —— 从匈牙利的米什科尔茨到拉脱维亚的里加,通过实地考察揭示这些城市如何以独特方式创造现代性。作者以荷兰“多核心城市化”(40% 人口居住于 2 万以上城市)与法国 “巴黎单核模式”(35% 城市化率集中首都)的对比数据,呈现欧洲内部核心与周边的复杂互动,彻底打破 “西方大都市启蒙地方城市” 的旧范式。
漫游者式叙事:用感官体验重述城市历史?
采用 “过客漫步”的文学化视角,融合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都市景观理论,让读者在文字中穿行于里加的露天市场与雅典的古典遗迹。书中既有小贩摊位的吆喝声、港口劳务的汗水味等感官细节,又不乏城市化率、人口流动等硬核数据,实现文化史与感官史的融合。这种 “学术游记” 风格既保留年鉴学派的严谨,又让历史充满现场感,回答了
內容簡介:
本书讲述了1815年到现在的欧洲城市史,将整个欧洲的城市历程交织在一起,探寻城市景观的发展模式。作者聚焦于城市持续与变迁模式的社会和文化转变,以及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过渡过程,以探究欧洲城市特色。韦克曼提出了一种含有文化和后殖民研究的概念以及城市地理的跨学科方法,介绍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城市社会,并讨论了从伦敦到热那亚的多个城市和城市类型,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两个世纪以来欧洲的现代化轨迹。
關於作者:
罗斯玛丽·韦克曼(Rosemary Wakeman),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实践乌托邦:新市镇运动思想史》和《英雄城市:巴黎1945—1958》。
译者庄元培,1989年生,广东深圳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硕士,现为旅美建筑师。
內容試閱
作者罗斯玛丽·韦克曼( Rosemary Wakeman) 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因此本书的视角与一般以城市、建筑学科为出发点的城市史有明显不同。其一,本书在叙事策略上引入了“漫游者视角”。作者以“过客”行走城市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并借用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对都市可见与不可见景观的发掘,这种策略带来鲜明的现场感与人文关怀:读者仿佛跟随“过客”在城市中漫步与凝视,体会历史带来的感官印象与批判思维。虽然风格贴近文学游记,书中仍不乏史学的严谨。此类方法在城市史研究中较为罕见,是文化史与感官史融合的成果,它使得对城市现代性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理性层 面,而且延伸到经验层面,回应了“生活在现代城市是什么感觉”。其二,年鉴学派的影响贯穿全书。本书强调长时段、大视野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还有日常生活、精神状态的研究。作者并不局限于政治事件,还着眼于社会结构(如城市化率、人口流动等)与日常变迁。并且,本书大量运用历史数据与文献资料,展现19世纪城市社会的困境与应对方法,体现出实证量化与社会分析的结合。其三,作者继承了年鉴学派第三代以来对日常生活与文化心理的关注。
书中多次探讨普通城市居民的日常体验、记忆与心理变迁,将城市史推进至精神文化层面;对城市现代性的考察不仅着眼于制度与物质,更注重文化表征与感知经验;强调现代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地方性,深入讨论了记忆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关注城市景观中“可见与未见”的意义;大量运用了文学、艺术、建筑等视觉和文本材料作为史料,通过解读这些文化载体来体悟城市居民对现代生活的感受。在内容上,本书自觉地将文化的、审美的、民俗志的分析与社会、经济、政治层面相叠加。这种跨学科融合正是文化史方法的体现:将城市视为文本来“阅读”,理解其中符号、空间实践和权力关系。
书中明确指出,现代性并未造就单一的欧洲模式,欧洲城市没有统一的发展道路;相反,各种力量杂糅并不平衡地作用于城市生活。这实际上是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呼应了后现代学者提出的“异质现代性”概念,类似马歇尔·伯曼所言“矛盾的融合”。在书中,现代性本身是多义的、矛盾的:一方面带来城市剧变和前卫体验,另一方面又伴随着不稳定性和对过去的割裂。因此,作者揭示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张力,例如技术进步和历史传承、理性规划和自发秩序、全球同质力量和地方文化特性等。
本书的描述范围与常见的城市史也大不相同,本书跳出传统“西欧中心论”,重点关注波罗的海、东欧、巴尔干乃至西南欧的非首都城市(并实地考察了米什科尔茨、德布勒森、里加等),挑战“西方大都市等于发端,一切地方性城市等于等待启蒙”的旧范式。作者强调,在现代性之前,欧洲各地城市都有值得书写的故事,而现代性降临后,这些城市也并非只是被动接受。相反,在作者的论述中,整个欧洲城市体系各层级的城镇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融入并创造着现代性。
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格局也不同。例如荷兰呈现多核心的高度城市化( 40%的居民居住在人口达到2万以上的城市),而法国只有35%的人口城市化率且多集中在巴黎,德国在统一后城市化提速,汉堡、慕尼黑等区域中心兴起。通过这些数据和例证,作者展现了欧洲内部核心与周边、单核与多核并存的复杂图景。 19世纪以来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使得“欧洲城市”的概念被输出到世界各地:殖民地首府被刻意塑造成欧洲式现代都市,一个又一个殖民城市出现了林荫大道、广场、欧式公共建筑与文化机构,成为现代生活的示范。这些城市在外观上“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其欧洲血统。
通过这个视角,作者提示:欧洲的城市现代性不仅在内部各区域流动,也通过殖民和全球移民播撒到非欧洲地区。由此,欧洲城市的影响范围和交流网络是跨区域甚至跨大洲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统一性并没有消解地方差异,反而是在多样城市共同经历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被不断重塑。他笔下不存在“单一层次的现代城市经验”,正如不存在单一的巨大的欧洲,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状的、多中心互动的格局,每座城市(无论大小、东西欧)都可能在某方面引领风骚,同时在另一些方面学习他者。这一姿态具有学术上的去中 心化意义。
当下,中国城市化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千城一面”的挑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更复杂的视角与可能性。中国与欧洲面积相仿,复杂度相似,当代城市的多样性却大相径庭。书中描绘了大量具体案例可供分析借鉴,包括布达佩斯、那不勒斯、雅典、汉堡和里加等城市,其现代化都具有鲜明的自我特征。某些城市不需要一套“地铁—中央商务区—公园—文化中心”的规划模板,也能生成自己的现代性节奏和秩序,以非正式经济(小贩摊位、港口劳务)主导城市运行,富有弹性、自组织,在工业化中保存了难得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存能动性,成为不亚于巴黎的文化名城;某些城市象征性再建的“现代古都”,具有一种以古典遗产为基础、经由外来权力与侨民资本塑形的“象征型现代性”,侨民商人将其视为精神故乡,通过私人投资重建城市,建设大学、图书馆、剧院,支持印刷、出版与民族文化教育,形成“海外资本+文化浪漫主义”的复合现代性结构。尽管有“理想城市”的计划,但现实中存在的仍然是地中海非正式城市结构,即拼贴式增长,体现出典型的现代性话语与城市实践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与活力。

1.自由主义是商业、工业和官僚精英的信条,他们以自己的想象塑造着公共生活。塑造的工具是国家和资本主义企业的现代制度。

2.总的来说,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家庭居住空间正在缩小,租金急剧上升。业主将他们的建筑砍成更小的单元,并挖空心思地讹诈租金。挤在一室和两室的公寓里成为常态。拥挤是一种生活方式;隐私是只有上层阶级才能负担得起的奢侈品。

3.现代大都市的感官过载是导致国民退化和普遍萎靡不振的广泛讨论因素。

4.为了适应这种感官过载,大都市类型的人采取行动更多依据头脑而不是情感,并采取一种“麻木”的态度,这给了他们一定程度的个人自由。

5.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主义诞生于文化特权。它投射出一种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道德和政治等级制度。给城镇带来创伤的罢工浪潮和抗议活动,以及持续不断的种族暴力,表明世界主义可能只是上层阶级享有的一种外衣。

6.无论人们对资本主义市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有什么疑虑,都不会影响到他们对自由交换和经济进步的忠诚。

7.大城市提供了个人自由。但其环境的刺激和强度塑造了一种麻木的态度作为防御机制。齐美尔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基于先进资本主义经济的文化体系,它创造了一种虚假的稳定和秩序意识。对齐美尔来说,它最具破坏性的影响是创造了这种使人精神瘫痪的幻觉。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无情的实事求是,以及其合理计算的经济利己主义”。

8.工人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的城市生活也是多面的。持久遗留阶级歧视和工人内部的尊卑秩序问题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并可以在街道上找到踪迹。大多数发达的欧洲国家已经制定基本的社会保险措施和初等教育制度。熟练工人可以依靠稳定的工作和不断增加的福利为生,特别是来自大型公司的福利,这些公司通常与市政住房局合作,可以提供更好的公寓建筑。工人阶级中的精英作为工会领袖和车间领班受到尊重。相对富裕的工人阶级家庭往往以接待寄宿人和出租床位来补贴收入。他们重视清洁、节俭和自尊。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年轻人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但这种安全感是脆弱的。就像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的情况一样,新技术和流水线生产的引入甚至会使熟练工人的地位变得脆弱。资质较低的工人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工资微薄,许多人难以支付食物和房租。无数的劳动者收拾行囊,频繁搬家,希望找到更好的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转而做小商贩为生,依靠不稳定的非正式工作,或陷入贫困。这种情况在大萧条时期尤其变得更加严重,深深加剧了人们对剥削和社会不公的感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