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NT$
449.0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NT$
611.0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NT$
607.0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口学》《民族主义》
》
售價:NT$
995.0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NT$
356.0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NT$
755.0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NT$
653.0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成长起来的专家学者中,温儒敏教授很有代表性。他不仅是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著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作)等名作,也是很有情怀的教育家,主编大中小学教材多种,2012年受聘为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旗手。本书是温儒敏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近五十年的回顾与记述,有亲友忆旧,学界回想,北大见闻,亦有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和语文教材总主编的阅历自述。另收入部分著述序跋、媒体访谈并附学术年表。既是学术资料,也可作散文随笔读,从中既可见出温儒敏教授的学术轨迹,也约略能见数十年学界与教育界变迁的侧影。
|
關於作者: |
温儒敏,1946年生于广东紫金,北京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全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等。主要从事鲁迅、现代文学史及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著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主编)、《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至四集)、《语文课改 守正创新》、《温儒敏谈读书》、《师友感旧录》等作品多种。
|
目錄:
|
前记
辑一
我的阿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父亲的药房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客家乡音中坝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星花碎影少年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难忘的北大研究生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北大“蜗居史”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我当北大出版社总编辑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那时中文系的那些事儿_____________________ 64
不实的传闻_____________________ 88
为语文教育敲边鼓_____________________ 92
今夜清辉“师门”聚_____________________ 96
我与人教社的三度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
我在山东大学的这些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
我讲现代文学基础课_____________________ 117
说说我的学术研究著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135
我的语文教育著述与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
辑二
《比较文学论文集》编者序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新版自序____________________ 187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自序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205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引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前记_______________ 217
《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代序________________ 221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
《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代序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239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250
《高等语文》的编写和使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56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前记_____________________ 262
《语文课改 守正创新》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270
《用好语文统编教材》前记_____________________ 274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序_____________________ 280
辑三
办教育要守正创新_____________________ 293
以教师为“志业”,不只是“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
温良儒者,敏慧前行___________________ 315
人文学者也要“接地气”___________________ 325
附录
温儒敏学术年表简编_____________________ 347
|
內容試閱:
|
算来今年我八十虚岁了,想想,都有点吃惊,得感恩上苍。年迈体衰,早该搁笔了,却有出版社垂爱,要为我出一本自叙传之类的书。我犹豫,不过一介书生,自知斤两,有什么值得做“传”的?也有人鼓动说,在书生中,我算是有些经历的,写下来或许可以留存某些资料,甚至还可从中看到时代变迁的某些侧影。这样,我又手痒痒了,就不顾老眼昏花,用了两个多月来编写这本小书,亦作闲谈,聊表芹献而已。
这不是什么“自叙传”,而是几十年的问学与执教,留下的些许雪泥鸿爪。其中多是以前发表过的回忆性散文,还有部分论著的自序,以及一些访谈。也有部分是新写的,包括《父亲的药房》《那时中文系的那些事儿》《我的语文教育著述与主张》,等等。书分三辑。
第一辑是忆旧文字,包括对我的家世、亲友,求学、执教、著述的回忆,以及当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北大中文系主任、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等职的经历记述。
第二辑是本人著作的序言等文字。迄今我出版的学术专著(部分合著)和编著有五十多种,这里选了十六篇序言或类似文字,约略呈现我几十年“问学”的轮廓。
第三辑是几篇媒体的访谈。大概因为编语文教材,弄得“名声”很大,时常处于风口浪尖,各种报刊和其他媒体有关我的采访、报道非常多,网上的议论也层出不穷,其中自然有褒扬过奖,亦有不少“拍砖”。这里只选取四篇,也带有“叙录”的意味的。
“温儒敏学术年表简编”作为附录。这个“年表”原是《温儒敏画传》的一部分,刊载于《名作欣赏》2019 年第 3 期“别册”,收进本书时做了补充。
此前,我已经出版过散文随笔集《书香五院》《燕园困学记》和《师友感旧录》,本书有几篇选自三书,有“炒冷饭”之嫌,这是要请读者见谅的。
回想数十年来,真正能静心做点学问,主要是上世纪 70 年代
末到 90 年代,也就十多年时间。所幸那时还不至于那么“卷”,束缚较少,也无 AI 的便利与困扰,凭着对学术的喜好和专注,写了几篇在当时还算“拿得出手”的文章。后来抱着以学术“淑世”的愿望,介入基础教育,主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推进教学改革,也尽力做了些实事,但也承受巨大压力,留下许多遗憾。我一直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没有什么嗜好、交游,忙碌到 2024 年,快八十岁了,才真正退休。时过境迁,许多当日的较真、失意或欣喜,现在看来,也都淡然了。
编写本书,回顾过往,非常感谢我的亲友、老师、同仁和学生,他们的助益我都记在心里。还要谢谢内子王文英。前年,我们迎来了金婚,写了一首诗送她。现转录于此,但愿不被当作是“撒狗粮”吧,也是她促使我有那么一份心情编完此书 :
“忆昔安展识得君,海棠初绽戏东风。青梅无猜撒花雨,人前有意递饭盆。雾锁五台重倚望,云开韶关依稀梦。相濡以沫五十载,再圆花烛钻石婚。”
遥想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站在河岸边,看着滔滔不息的流水,感叹“逝者如斯夫”。时光其除,岁云秋矣,编成此书,也是对似水流年的一种怀想吧,于是便取用了《在时间的河流里》这有点朦胧的书名。
2025 年 5 月 8 日于褐石园
那时中文系的那些事儿(节选)
1999年7月16日下午,在静园五院会议室,学校党委宣布任命我担任中文系主任。此后,到2008年5月,我担任系主任前后两届,九年。在中文系,无论资历、学问、威望,都轮不上我称能,却被“赶着鸭子上架”了。按照当时的干部制度,先由组织部到院系调查,征求意见,提出备选名单,然后由教师大会投票,学校任命。当时,我去北大出版社当总编辑才两年,又要急着调回中文系,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现在想来,也是机缘吧。我年龄较适中,当时五十三岁;出过几种书,晋升教授的时间相对算早;当过副系主任,出任过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可能以为我有些行政能力。行政能力其实未必,我只不过“死心眼”,做事比较认真罢了。
在外人看来,当北大中文系主任是荣耀的,但我自知斤两,压力很大。好在北大的“官场”味不浓,系主任不是什么“官”,无非是在老师里头选一个愿意出来做,大家又能接受的,“轮流坐庄”就是了。卸了职,还是普普通通的教师。北大有个好习惯,院系一级领导包括党委书记,都不是外派来的,而由本院系的老师兼任,不脱产。我在任九年,一直在上课、带博士生,也从没有人称呼我 “温主任”。听说有些学校的院系领导是可以“套”什么干部级别的,我们对此毫无概念,也不感兴趣。十多年过去了,回顾我当系主任那九年,有些片段写下来,也许可以作为史料。这些片段包括 :先拿会议“开刀”,麻烦的“定岗”,师资队伍“断层”,提出“守正创新”,培养“笔杆子”,孑民学术论坛,率先实行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坚持不“升格”为学院,“宽口径”与“厚基础”,实行评分“正态分布”,本科生设导师,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等等,并不连贯,也就是随想随记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