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售價:NT$
403.0
《
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
》
售價:NT$
857.0
《
剑桥俄国史:第一卷 从早期罗斯到1689年
》
售價:NT$
1250.0
《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
》
售價:NT$
407.0
《
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辑
》
售價:NT$
653.0
《
108种手艺1: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王的手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再现。以鲜活的一手内容全面展现优秀传统手艺
》
售價:NT$
1010.0
《
宁来一梦
》
售價:NT$
458.0
《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售價:NT$
398.0
編輯推薦:
本书特色:
行业里程碑之作:凝聚Rokid十年实战精华,技术深度与人文情怀交融。
硬核解析 场景实证:深度拆解Apple Vision Pro与Rokid AR Studio技术架构,揭秘光波导、空间操作系统等核心模块;呈现工业巡检、文物复活、远程医疗等200 落地案例。
未来发展路线图:预判生成式AI、空间专用芯片等前沿趋势,为开发者提供从技术到商业化的全维指南。
內容簡介:
《Rokid 的AR 实践与空间计算之旅》是一部全面呈现空间计算技术发展、应用与未来趋势的指南,标志着Rokid 十年创业的重要节点。本书不仅回顾了过去的技术积累,还展望了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行业的发展,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将不断进步、迭代。本书探讨了空间计算的理论与实践,介绍了其概念演变、主要形态及发展历程,深入解析了空间计算的核心技术原理,为读者提供了空间计算的基础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空间计算的技术核心。同时,本书专注于空间计算平台的核心组成,涵盖了显示屏幕、光学、芯片、传感器和电池等元器件,并以Apple Vision Pro 和Rokid AR Studio 为例,介绍了设备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并且详细介绍了YodaOS-XR 空间计算操作系统,重点说明其在交互算法、用户体验和开发工具链方面的优势。此外,本书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空间计算的应用领域(如智能制造、石油、发电、医疗、文旅和商业等),聚焦空间计算技术的未来发展与趋势,展望了可能的新兴应用场景。本书面向技术开发者、艺术设计师、产品策划者及行业合作伙伴等,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带来一些启示,助力读者在空间计算领域探索、创新。
關於作者:
Rokid技术团队致力于机器人领域研究、追求极致工艺和用户体验、坚持创新原则。
目錄 :
目录
第1章 空间计算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
1.1 空间计算的概念演变 2
1.2 空间计算技术的主要形态 4
1.2.1 虚拟现实 5
1.2.2 增强现实 6
1.2.3 混合现实 7
1.3 空间计算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8
1.3.1 视频透视 8
1.3.2 光学透视 9
1.3.3 VST技术和OST技术的优势与限制 10
第2章 空间计算的核心技术 12
2.1 空间计算设备 12
2.2 空间计算的技术特点与核心能力 14
2.2.1 虚实结合体验 15
2.2.2 多模态感知交互 15
2.2.3 空间感知能力 16
2.2.4 空间计算理解能力 17
2.2.5 空间计算交互能力 19
2.2.6 空间计算协同能力 21
2.2.7 空间计算展现能力 22
2.2.8 数字内容创作 23
2.3 空间计算的关键支撑技术 24
2.3.1 人工智能 24
2.3.2 5G无线网络 26
2.3.3 云服务 27
2.3.4 隐私计算 28
2.3.5 终端芯片技术 29
2.4 空间计算平台 30
2.4.1 空间计算操作系统 30
2.4.2 兼容国际开放标准 34
2.5 空间计算技术的未来展望 35
第3章 核心元器件 37
3.1 显示屏幕 37
3.1.1 液晶显示技术 37
3.1.2 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 38
3.1.3 微型显示器技术 38
3.1.4 激光束扫描技术 39
3.1.5 量子点技术 40
3.1.6 发展趋势与挑战 41
3.2 光学 41
3.2.1 Pancake光学技术 42
3.2.2 Birdbath光学技术 44
3.2.3 光波导技术 46
3.3 芯片 48
3.3.1 核心计算芯片 48
3.3.2 无线通信能力 52
3.3.3 手柄设备核心计算芯片 53
3.3.4 其他芯片 53
3.3.5 芯片制造 53
3.4 传感器 54
3.4.1 图像传感器 54
3.4.2 惯性测量单元 57
3.5 电池 60
3.5.1 电池技术的发展现状 60
3.5.2 当前的技术趋势 61
3.5.3 电池技术在AR设备和空间计算设备中的应用 61
3.5.4 挑战与未来展望 62
第4章 空间计算设备 63
4.1 Apple Vision Pro 63
4.1.1 Apple Vision Pro的定义 64
4.1.2 Apple Vision Pro的产品参数 68
4.1.3 Apple Vision Pro的核心特点 69
4.2 Rokid AR Studio 70
4.2.1 Rokid AR Studio的定义 71
4.2.2 Rokid AR Studio的产品参数 74
4.2.3 Rokid AR Studio的核心特点 74
4.3 总结 75
第5章 空间计算操作系统 77
5.1 需要空间计算操作系统的原因 77
5.2 YodaOS-Master空间计算操作系统的概述 80
5.3 YodaOS-Master空间计算操作系统的特点 82
5.3.1 实时空间计算能力 82
5.3.2 多模态交互能力 83
5.3.3 自研操作系统能力 85
5.3.4 混合应用框架 86
5.4 基于 YodaOS-Master 开发空间计算应用 87
5.4.1 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 87
5.4.2 产品用户体验与优化 111
5.4.3 Rokid开发者工具包 136
第6章 生态内容 154
6.1 开发者支持与创新 154
6.1.1 资源提供 155
6.1.2 社区与支持 157
6.1.3 培训与教育 159
6.1.4 开发者活动 161
6.2 合作伙伴网络 166
6.2.1 战略合作 167
6.2.2 商业化合作 168
6.2.3 成功案例 168
6.3 消费者互动 169
6.3.1 应用商店简介 169
6.3.2 应用商店发展简史 169
6.3.3 应用商店模式的主要特点 170
6.3.4 应用的主要付费模式 172
6.3.5 应用商店与开放平台 173
6.3.6 XR时代的应用生态 174
第7章 空间计算时代的各行各业 178
7.1 空间计算技术在智能制造行业的典型应用 178
7.1.1 设备巡检 179
7.1.2 空间计算应用设备维修 180
7.1.3 远程验收/出厂检验/远程建造 180
7.1.4 赋能远程售后 181
7.1.5 应用辅助质检 182
7.1.6 辅助装配 183
7.1.7 安全监管 183
7.1.8 物流分拣 184
7.1.9 工作培训 184
7.1.10 企业展厅 185
7.1.11 工厂漫游 186
7.2 空间计算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典型应用 187
7.2.1 空间计算辅助巡回检查 188
7.2.2 空间计算赋能检修作业 189
7.2.3 空间计算守护企业安全 190
7.2.4 空间计算助力员工培训 191
7.2.5 空间计算切实解决企业痛点 192
7.3 空间计算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典型应用 193
7.3.1 空间计算技术在核电行业的应用场景 195
7.3.2 空间计算技术在火电行业的应用场景 199
7.3.3 空间计算技术在水电行业的应用场景 201
7.3.4 空间计算技术在风电行业的应用场景 202
7.3.5 空间计算技术在电网行业的应用场景 204
7.4 空间计算技术在医学中的典型应用 205
7.4.1 空间计算技术重塑医疗模拟教学新维度 205
7.4.2 空间计算技术创造医疗急救领域新纪元 207
7.4.3 空间计算技术打造医疗手术智能辅助新视角 208
7.4.4 空间计算技术构建医学治疗保健新手段 210
7.5 空间计算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实践 212
7.5.1 博物馆中的AR空间计算技术 213
7.5.2 旅游景区中的AR空间计算技术 218
7.5.3 展望与挑战 221
7.6 AR空间互动娱乐的开端 223
7.6.1 商业新势力入局 223
7.6.2 用AR传播快乐 225
7.6.3 新企划启动 228
7.6.4 AR互娱的展望 229
第8章 空间计算技术发展趋势 230
8.1 统一渲染 230
8.2 空间拍摄与新的空间内容标准 232
8.3 生成式AI浪潮下的3D内容制作 233
8.4 空间计算专用芯片 236
8.5 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238
第9章 未来应用场景展望 240
9.1 空间计算场景落地的技术支持 240
9.1.1 云计算 240
9.1.2 5G网络 241
9.1.3 人工智能 242
9.1.4 物联网 242
9.2 空间计算应用场景的展望 243
9.2.1 教育培训 243
9.2.2 医疗 244
9.2.3 工业制造 245
9.2.4 电子商务 246
9.2.5 游戏和娱乐 247
9.2.6 房地产 248
9.2.7 交通和物流 249
9.2.8 文旅展陈 250
9.2.9 社交和通信 251
拓展阅读:专家说 252
內容試閱 :
代序
从小镇到世界:我的AI AR创业之路
一、童年种下与科技的种子
我出生于江西鹰潭余江童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乡的眼镜产业和家庭工厂构成了我童年的底色。记忆里,木工工具与机器零件是陪伴我成长的“玩具”。四五岁时,我便能根据螺纹特征将散落的零件归类,而一本本科普杂志更是点燃了我对科技的好奇心。航模制作、维修设备、木工活……这些看似微小的探索,让我逐渐理解:有了目标更要着手行动,这样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正是这种对“动手创造”的热爱和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对计算机技术的执着,最终指引我走向计算机领域。毕业后,从创办第一家手机操作系统的创业公司到被并购后加入阿里巴巴,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回响:如何让科技点亮平凡的生活?2012年,当我在硅谷参加完Google Glass的发布会后,答案呼之欲出——增强现实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才是未来人机交互的终极形态。于是,我毅然创立了Rokid,开启了一段“将科幻变为现实”的征程。
二、创业十年:从“无人区”到“百镜大战”
在创业初期,AI AR领域几乎是一片“无人区”。外界对AR的认知停留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的炫酷场景,而技术瓶颈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我和我的团队坚信:AR不应仅仅是娱乐工具,它必须成为连接人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1.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
在创业的10年间,Rokid聚焦于核心技术的积累。我们先后攻克了单目SLAM技术、光波导成像技术和自研XR操作系统,将眼镜的重量压缩至近49克,设备重量与国际同行相同,但开创性地集成了显示能力;结合AI大模型,实现了环境识别、语音交互、实时翻译等功能。随着ChatGPT和DeepSeek的火爆,AI大模型为AR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终于理解10年前我们的创业初衷。新一代Rokid的AR眼镜,它不仅是眼镜,更是集耳机、相机与AI助手于一体的智能终端。用户可通过便捷的语音操控,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让文物和历史活起来,在工作中使用智能助手来协助完成日常工作,甚至实现“脱稿”演讲——这些场景已从设想变为现实。
2.产品逻辑与体验构建
创新需要与用户需求共振。2025年被称为“百镜大战”元年,幸运的是Rokid已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销量居行业前列,而且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开创了历史。这背后是我们对“实用主义”的坚持:AR眼镜必须解决真实问题,同时要保持简单的交互和轻便舒适的人机工程设计。例如,在教育领域,学生可以通过AR眼镜直观理解空间、抽象的概念;在医疗领域,医生可以借助AR辅助医疗方案的实施;在工厂中,远程协作可以解决工程师供给不足和用AI检测人工差错等现实问题。Rokid的 AR眼镜上市后,马上就会成为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长超过手机的数字终端。
三、AI AR的未来:技术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1.重新定义人机交互
手机曾将人类禁锢在方寸屏幕中,而AI AR的目标是解放双手,回归自然交互。未来的智能终端将不再依赖指尖滑动,而是通过语音、AI算法,甚至更接近于使用意念的人机操控。Rokid的AR眼镜正朝着这一方向进化: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功能的叠加,更是“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智能体验。
2.应用场景的无限可能
AI AR的潜力远未被完全挖掘。我常问团队的工作人员:“好的AR眼镜能做什么?”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分别在以下几个方向即将完成突破。
教育:学生通过AR沉浸式学习历史和实验,利用AI完成辅导和练习,而不再依赖于学校和师资,教育平权不再是梦想。医疗:每一名医生借助AR技术拥有大城市三甲医院医生的能力,真正实现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工业:工程师通过AR远程协作维护复杂设备,一线工人都将成为超级工人。文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3.风险与责任:科技向善的底线
技术发展需伴随伦理思考。用户隐私、数据安全、数字鸿沟……这些问题不容忽视。Rokid在设计产品时,始终将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置于首位,如采用本地化数据处理和端侧AI计算,在C端产品中克制使用摄像头。同时,我们倡导“Leave Nobody Behind”的使命,致力于让技术普惠更多人,而非加剧社会分化。
四、回归初心:让科技点亮平凡生活
蒙时代眷顾,我这个信江畔摆弄航模的少年居然被那么多的朋友关注,Rokid的产品也被那么多的用户喜欢,但对我而言,更有获得感的并不是凭借科技产品创造神话,而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让产品传递人性的温度。未来,Rokid将继续深耕技术、打磨细节,与全球伙伴共建AR生态。我期待终于有一天,AR眼镜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成为人们探索世界的“第三只眼”,并进化出“第三层大脑”。而那时,人们或许会忘记我的大胡子形象,但会记住:一副来自中国的神奇眼镜,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门。
——Rokid创始人 祝铭明
序
为造梦者插上翅膀
媒体、投资人、研究机构不断地追问“Rokid的核心壁垒是什么?”,但答案始终清晰如初:我们比任何对手更坚信——人机交互的革命,是计算范式演进的主旋律。桌面计算以键盘鼠标代替命令行指令,移动计算用指尖触碰连接万物,而今天,空间计算正打破方寸屏幕的禁锢,让数字世界与物理空间浑然交融。
翻开这本书的样稿,我看到的不仅是对技术的剖析,更是一群“造梦者”的奋斗史诗。八年前,我们以中国第一台智能音箱叩开语音交互之门;三载蛰伏,又用首款量产AR眼镜闯入空间计算无人区。从杭州良渚的文明曙光出发,到故宫《石渠宝笈》的数字化重生,再到敦煌壁画的流光重现——当一位白发老人戴上AR眼镜并喃喃道“没有白活到现在”时,技术终于穿透冰冷的代码,带着暖人的温度照进现实。
突破门槛:交互革命的本质
走进硅谷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算盘作为中国智慧的象征静静陈列。但个人计算机时代真正的革命,从未停留在硬件本身,而是在于如何降低人们使用技术的门槛:比尔·盖茨用鼠标“驯服”了命令行,乔布斯以手指点触“终结”了键盘。而Rokid的野心,是让交互彻底回归人类本能——用视觉与听觉直连世界。我们赌上未来:AI与多模态感知必将让眼镜从“视光工具”蜕变为“第三层大脑”,立志成为打开新视界的钥匙。
造梦者的足迹:从技术到文明
在莫高窟,AR将千年壁画从幽暗中唤醒,纤毫毕现;于三星堆,青铜神树借空间计算凌空生长,震撼人心。近200座博物馆与5A景区的落地,不仅创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AR运营收入,更让文化遗产从橱窗陈列变为可对话的“生命体”。这正是空间计算的终极使命:它不止改变了交互方式,更重塑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维度。当文明遗迹在虚实交融中“活起来”时,我们终于听见了良渚玉琮的低语、二里头陶纹的呼吸、甲骨文字跳动的脉搏。
致未来造梦者
本书是Rokid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却远非终点。我们期待与您共同见证空间计算时代必将诞生的媲美微软、苹果的伟大企业,而中国科技研究者,已经告别向西方科技致敬的“追梦者”时代,正以“造梦者”之名争夺这一历史席位。因为真正的壁垒,从来不是技术参数,而是深信不疑的信仰与破釜沉舟的实践——Rokid愿意与每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道努力,为造梦者插上翅膀,相信每一次虚实交融都在为人类精神版图开疆拓土。
此刻,请您翻开下一页,与我们共赴这场空间计算的无界征程。
——Rokid合伙人 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