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
售價:NT$
500.0

《
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
》
售價:NT$
449.0

《
热烈的孤独:大宋词人的明月与江湖
》
售價:NT$
356.0

《
抗衰营养全书
》
售價:NT$
398.0

《
罗马史 随书附赠专有名词对照册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巨著
》
售價:NT$
2030.0

《
索恩丛书·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
售價:NT$
658.0

《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售價:NT$
449.0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通过数字信息物物相连的世界,在新世纪的某个时点可能会真实呈现,人类社会不仅万物互联,而且能够在轮回几千年后,在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上重归物物交换。
|
內容簡介: |
这本书以人类支付行为作为基本视角和基点,对历史上不同地区的货币、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进行比较研究,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前瞻。这样的研究并不是把支付发展的脉络从历史场域中抽离出来,就支付谈支付,就货币谈货币;也不是将经典理论对号入座,把金融理论话语与历史真实序列相坐实,而是将以支付为轴的金融演变置于不同国家的复杂经济社会情境中,在历史的多维图景中,来探求人类社会金融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每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传统、政治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不同渊源和方向,其金融活动从一开始就身处不同的时空之中,因而必然会有关于发展道路和发展进程的不同选择。这些选择是时势使然,可能并不具有可比性,这正如行走在不同道路上的人,来比较他们谁走的更远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由于金融发展的分异,确实影响到了历史上和今天所达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
作者力图在尊重每个社会的文化与历史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让这些不同社会的不同金融制度选择进行互为主体的对话,而不是把一方看做中心、标准,把另一方当做偏离者。这种多轨制构造的研究视角,进而可以考察在金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中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结论,比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与支付的设计相关?政治形态的演变对于金融的发展有何种影响?不同的货币制度中究竟有没有最优的选择?法治精神与文化传统对于一个社会的金融系统是否也存在明显的制约?这些问题将帮助我们找到提问历史的好的方式,对于更好地把握以后的选择都是不无益处的。
|
關於作者: |
郭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2012-201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富布赖特访问学者,曾任教于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著有《风险投资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合著),译有《金融秩序:管理21世纪的风险》《科技风险投资:硅谷的商业模式》等。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二十多篇,主持科研基金项目十几种。
|
目錄:
|
第一章 轴心文明的货币缘起与呼应
第二章 不同统治理念下的货币发展差异
第三章 货币理论的更迭、演绎与突破
第四章 以支付为轴的金融工具演进:从货币、证券到衍生品
第五章 从金融工具到金融市场
第六章 民族国家、市民社会与公共金融革命
第七章 数学、金融理论发展和金融危机
第八章 自然科学技术与支付迭代
第九章 从数字货币到数字证券
第十章 支付手段与金融市场在数字技术中的变迁
结束语 万法归一:金融大同世界
参考文献
跋
|
內容試閱:
|
人类社会的支付与交易行为从两河流域的黏土中起始,奔向阿尔忒弥斯神庙的金银铸币,在轴心时代实现了各主要文明的货币启蒙,佛罗伦萨的弗罗林金币和汴京的交子纸币在各自不同的社会基础性制度安排下开启了便利商业、发展经济的道路,重商主义的金银复本位制和传统中国的称提之术也分别在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方面开始拓荒与探索。中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欧洲商队长途跋涉的集市贸易,带来了以支付为轴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汇票、支票、公司缔结、海上保险、商业簿记,这些成为西方金融发展与中国所走不同路径的起点,不仅货币数量不再成为经济与商业发展的桎梏,还在大航海时代之后,形成了一次轰轰烈烈的金融革命,由此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
金融工具发展的这段日子和以后的时光里,柴思胡同的乔纳森咖啡馆,华尔街的唐金咖啡馆,泰晤士河边的劳埃德咖啡馆,大新街福州路的惠芳茶楼,这些餐饮与社交场所穿插在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的生发与成长之中而走在时代前沿,见证了世界各处金融市场的勃发。但咖啡馆和茶楼出现在中国与欧洲,是在经历了上千年不同道路之后的殊途同归,都有着各自原有的路径依赖,不论是来自政治统治理念、民族文化精神、市场体系还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这些烙印在金融发展中都展现无遗。传统中国在最初之时有着更为发达的统治能力、经济水准,但欧洲经过一系列起承转合后,却更好地提供了金融发展的机遇和空间,这种支付与金融发展的中西分异也成为影响双方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的某种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44国代表在布雷顿小镇的华盛顿山上华山论剑排定座次后,一个完成现代化转变的、渐趋成熟的民族国家货币体制和国际金融体制在中国和欧洲同时铺展开来,尽管也经历各种嬗变,但主权货币的交易媒介不曾引发大的质疑,支付体系缓步在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的角力中演进。直至编年计算的人类社会进入第二个千年时,自然科学技术的再次爆发与进阶,使人们面对几千年来的货币与金融体制,不得不停下脚步重新思考,不再依赖金融信用中介而运转的人类商业经济是不是成为可能?货币通证化、证券通证化、实际资产通证化、支付通证化的相互交织与渗透,一方面会使金融市场的信任生态从中介信用逐渐向算法信用过渡,另一方面将使得所有金融工具的技术标准在映射上链、点对点即时交易过程中日益趋同。
如果打开思绪,展望这种逻辑演进的未来,货币、股票、基金、保险产品、信托产品、存托凭证、衍生品虽然基于不同底层资产,但外在形态上都可以是分布式技术支撑的通证化产品,不同金融工具的整合将进一步带来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不同金融机构的归并,金融混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然选择。实现整合后的金融工具,继而会在支付领域的变革中推波助澜。在分布式技术、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AR/VR带来的多种支付新场景中,各种金融工具将增加支付媒介工具箱的选项,任何一种基于统一技术标准的金融通证都可以成为支付工具,自金融和泛金融的金融大同世界或许成为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