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NT$
704.0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NT$
1023.0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NT$
440.0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94.0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NT$
429.0

《
中国蝉科图谱
》
售價:NT$
559.0
|
內容簡介: |
《AI如何适用于教学——给中小学教师的实操指南》是一本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课堂落地的工具书。全书以“理论—工具—实操”为主线,首章阐明AI赋能教学的核心价值与伦理原则,为教师厘清技术边界;第二章深度测评豆包、DeepSeek、Kimi等热门工具,结合教师真实反馈,分类推荐PPT制作、作业场景等的适配方案。第三章至第七章围绕教学全流程展开:从教师角色转型、技能储备,到备课授课、学科融合(数学、英语等理科案例优先)、作业管理、学生管理及家校协同,覆盖教学各环节的AI增效策略。
|
關於作者: |
刘大伟,教育学博士,研究员,南京大学兼职博导,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南京教育学会副会长。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等报纸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编著16本、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1项,jiaoyubu人文社科基金及江苏省社科基金各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市厅级课题6项,获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1项,省部级领导批示6项;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奖励。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文化优青、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赵梓如,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校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批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南京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AI适用教学的价值与原则
第一节 为什么说 AI是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
一、传统教育模式面临哪些根本性困境
二、全球信息化如何重塑教育格局
第二节 AI将如何重构教学核心价值
一、精准化教学能带来哪些质变
二、个性化学习有哪些实现路径
三、AI如何实现教学效能跃升
四、AI将催生哪些教学模式革命
第三节 AI教学必须遵循哪些核心原则
一、教育主体性原则如何把握人机边界
二、伦理安全原则有哪些不可逾越的红线
三、教学适配原则如何避免 “技术至上”
四、如何把握 AI教学融合的渐进性原则
第二章 AI教学工具测评与选型指南
第一节 AI浪潮下, 如何慧眼识珠, 选对您的教学好搭档
一、AI工具百花齐放,如何精准把握
二、分类看待 AI,方便后期选型
三、本章目的:助您高效选型,用好 AI教学工具
第二节 AI工具大点兵, 快来挑选您的 “主力干将”
一、文本阅读与写作类 AI工具
二、图片与视频生成类 AI工具
三、智能交互与学伴类 AI工具
四、作业生成与智能批改类 AI工具
五、科研写作类 AI工具
第三节 可以从哪些核心维度科学测评 AI教学工具
一、如何评估 AI教学工具的功能性与教学适用性
二、技术性与易用性应从哪些方面开展测评
三、如何识别与规避 AI大模型在教学场景中的 “幻觉”现象
第四节 AI工具选型决胜局: 哪三大思维定成败
一、秉持工作流思维:先拆分教学任务,明确教学任务中 AI的
切入点,高效人机协同
二、强化技术链思维:打造自己的 AI工具库,让 AI合力助推
教学任务高效改进
三、立足需求性思维:分配给 AI最适合的任务,最大化发挥教
师自己的教学能力优势
第三章 AI赋能教学的教师准备
第一节 如何提升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
一、怎样主动解锁前沿数字知识与技能
二、怎样能快速升级数字化教学技能
第二节 如何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
一、如何玩转 AI工具 “组合拳”
二、如何有效运用智能工具达成不同学习目标
第三节 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专业素养
一、如何用 AI进行教学实践反思与改进
二、如何选用 AI工具进行专业阅读
第四章 AI支持下的教学流程
第一节 教学前测: AI如何破解学情密码
一、如何借助 AI设计教学前测内容
二、如何借助 AI组织教学前测
第二节 教学设计: AI如何赋能教师备课
一、如何深度对话 AI,辅助教学策略优化
二、如何借助 AI有效生成教学资源
第三节 教学现场: AI如何驱动实时交互
一、AI伴学有哪些百变魔法
二、AI赋能下,课堂如何实现学习方式转变
第四节 教学反思: 怎样用 AI实现教学迭代
一、时空维度的全景洞察
二、认知层面的深度解构
三、评价体系的范式革新
第五章 AI赋能教学的学科应用
第一节 语文教学场景中的 AI工具应用初探
一、数字赋能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二、“追问”AI,赋能高中作文进阶教学
三、人工智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智读”路径探索
第二节 数学教学场景中的 AI工具应用初探
一、课外的教研 “多面手”
二、AI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探索
三、AI教学智能体助力概念教学的应用案例
第三节 英语教学场景中的 AI工具应用初探
一、AI赋能小学英语听说教学
二、AI赋能英语阅读教学
三、AI赋能英语写作教学
第四节 跨学科教学场景中的 AI工具应用初探
一、“尝一口人间春色”综合实践活动
二、“科巷 AI变形记”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六章 AI支持下的作业管理与日常工作
第一节 AI如何进行作业管理
一、如何进行作业分层设计与布置
二、如何进行批改与反馈
三、如何进行分析与追踪
第二节 AI如何助力教师日常工作
一、如何进行日程智能提醒
二、如何填报数据和生成报告
三、哪些琐碎工作正在被 AI悄悄承包
四、AI如何让教研会议效率翻倍
第三节 AI如何协助行政日常工作
一、如何让 AI自动生成会议纪要与待办事项
二、年终总结怎样 “三键”搞定
第七章 AI支持下的学生管理与家校协同
第一节 AI支持下, 您如何成为超级班主任
一、如何落实智能化学生信息管理
二、如何进行个性化学生管理支持
三、如何辅助学生心理健康监测
四、AI如何化身保护学生安全的数字哨兵
第二节 AI如何打通家校协同 “最后一公里”
一、家教难题破解:AI私房课单精准推送
二、如何用 AI破解沟通密码
三、怎样用 AI组建专家智囊库
后记
|
內容試閱:
|
后 记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黑板擦得锃亮,课桌上整齐摆放着文具。 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教育场景,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站在今天的教育现场,我们目睹 AI技术正在重塑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当 AI不仅能批改作业、生成教案,还能实时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个性化调整教学内容时,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灵魂拷问:在这场人机相遇的教育变革中,究竟该举起抗拒的锤子,还是伸出合作的橄榄枝?
历史的回响总是如此相似。1811年,面对蒸汽动力织布机的冲击,英国诺丁汉的纺织工人以 “卢德将军”的名义砸毁了织袜机。E.P.汤普森在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详细记载:机器普及后,约克郡剪绒工的收入从每周21先令骤降至6先令,许多体面工匠被迫转行成为街头小贩。两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智能系统比教师更早发现学生的学习困境时,教育工作者同样面临着职业价值的重估与重塑。
然而,历史的智慧往往藏在转折处。那些愤怒的 “卢德分子”没有预见,工业革命在摧毁旧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机械师、质检员等新职业。同样, AI对教育的冲击正在催生学习设计师、教育数据师等新角色。斯坦福大学教育科技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显示,善用 AI工具的教师能缩短备课时间,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创新和个性化指导中。技术淘汰的从来不是职业本身,而是故步自封的工作方式。
在这个人机协同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建立几个关键认知:首先,教育的本质正在回归其本真。当 AI接管知识传授的基础工作,教师得以真正专注于教育的核心使命———价值观引导、创造力激发和人格培养。就像望远镜扩展了天文学家的视野,AI应当成为教师的 “认知增强器”,而非替代品。其次, 教师的专业内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在 “教师—AI—学生”的新型教育生态中,教师的独特价值体现在那些机器无法替代的人文维度:察觉学生情绪波动的敏锐,将课堂意外转化为教育契机的智慧,以及对每个生命独特性的理解与尊重。
教育正站在范式转移的临界点上。从 “教师 教材”的二维模式,迈向“教师 AI 数据”的三维生态,这场变革既带来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可能。在这个新生态中,教师的专业价值不再是与机器比拼知识储备或批改速度,而在于培育那些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教育智慧:对教学时机的精准把握,对学生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塑造。
本书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转型路线图。我们将共同探讨:如何让AI成为个性化教育的助推器而非标准化工具,如何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守护教育初心。通过翔实的案例、实用的策略和深度的思考,我们希望帮助每一位教育者在这个变革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的邀约,让我们的研究能进行系统性的思考。2025年春节过后,我就组织学生们一起思考、一起研究、一起实践 AI如何赋能教学,我跟学生们说 “走快半步就是专家”,如今他们真的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本书由刘大伟统筹设计,绪论由刘大伟负责,第一章由杜锐博士负责,第二章由李文烨博士负责,第三章由何欢欢博士负责,第四章由赵梓如负责,第五章由方雨琳负责,第六章由陈晨负责,第七章由邵丹丹负责,全书最终由赵梓如统稿审校。这是一本团队合作的成果,感谢大家的努力付出,让我们基层教师在走快半步上成为了可能。
教育的真谛,永远在于启迪心灵、点亮生命。在这个 AI时代,让我们既不盲目崇拜技术,也不固守传统,而是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共同探索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最佳路径。因为最终,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更聪明的机器使用者,而是更完整的 “人”。翻阅这本书后,希望我们能共同开始这段充满可能的探索之旅。
刘大伟
2025年5月于江苏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