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土地发展权与中国的空间治理
》
售價:NT$
638.0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售價:NT$
924.0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NT$
539.0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NT$
449.0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NT$
653.0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NT$
1219.0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NT$
281.0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如何在变局中观照机遇与挑战、应对困难与走出新路径,如果从未来中回望现实,以现实展望推想未来,也成为科幻文学研究的任务。
——我们还将视野投向我们之前忽视的岛屿与海洋。当我们谈论脚踏实地或者仰望星空,我们总是站在坚实的陆地上,从辽阔的大地遥望宇宙星空;当我们观照人类的命运,我们也往往是以大地之名。但今天日益变化的生态环境正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陆地被大海包围,我们也在向海洋探索。海洋文明正以新的姿态拥抱我们技术发展的今天。这些都为我们新时代的科幻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关注时代变局与技术变局中的科幻文学研究新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电子文化正在改变我们的身体感知、社会生活和世界观念,本书基于这些变化,致力于在理论和文学研究层面梳理并探索科幻文学研究主题的变化,为我们描摹出科幻面向诸多变局而阐发的技术思考、社会观照与人性关怀。
本论文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科幻理论研究与科幻作品研究。
|
關於作者: |
江玉琴,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世界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教学分会理事。近年主要从事数字人文、赛博格理论与中外科幻文学研究。
欧宇龙,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幻文学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外国语文研究》等期刊发表过论文成果。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美国末日科幻小说研究”。
|
目錄:
|
元宇宙时代的科学与文学: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代序言)/王宁
科幻理论研究
蓝图未来主义科幻小说:滥觞、发展和性质 / 吴岩
智能时代的美学潜能 / 王峰
科幻赛博格叙事的三个面向 / 江玉琴
科幻叙事与后人类他者形象 / 王坤宇
中国科幻想象的认知建构 / 冯原
网络科幻小说的想象力资源及其审美范式建构 / 鲍远福
科幻中的“元海岛”——论亚特兰蒂斯的乌托邦叙事 / 林叶
加勒比科幻文学中的杂糅性与群岛意识 / 苏娉 王梓钰
作为诗和科幻的科幻诗 / 郭伟
科幻作品研究
从异化到能动:论石黑一雄小说中后人类的情感劳动 / 都岚岚
远乡、乐园、僻壤与秘境:日本科幻中南洋群岛想象的变迁 / 江晖、程林、陈能颖
论生态科幻小说的后人类图景与主体性反思——以江波“机器三部曲”和“洪荒三部曲”为例 /朱鹏杰 邵志晨
美国南方“新怪谭”小说《湮灭》的后自然书写 / 张鲁宁 韩启群
世界文学的科幻想象:以《狩猎愉快》的混杂性书写为例 / 吴维忆
陌生化认知·乡愁乌托邦·审美现代性——论科幻小说的美学意蕴 / 吴亮银
物质生态批评视角下《发条女孩》的主体叙事研究 / 张媛 江玉琴
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的科幻冲动 / 王玉莹 郝田虎
新世纪儿童科幻小说创作中的男性主导现象及其缺憾研究 / 马皓哲
生命技术化、身体客体化与共情危机——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的医学人文隐喻 / 陈婷婷
非人“工具”何以“引人同情”?——论阿西莫夫的“智能物叙事” / 任一江
“换生灵”克拉拉:《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游牧主体与后人文主义解码 /吕广钊
19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永生”想象的现实精神 / 王辉 谭光辉
新世纪中国科幻“赛博格”的身体三维:微型、共生、群异 / 陈宥文、王一平
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赛博空间书写与批判 / 何榴
《黑客帝国》中的后人类主义审思与现代启示 / 成炬锦
感知全球新变,科技人文携手时代前行——“大变局与新探索:新时代的科幻文学研究高端学术论坛”侧记 / 张媛
时代之变、技术之变、文学之变——记大变局与新探索中的科幻文学研究(代后记)
九、精彩文摘(用于新书讯,网店上架)
时代之变、技术之变、文学之变:记大变局与新探索中的科幻文学研究
江玉琴
基于对元宇宙技术及其产生的可能认知变革,及其凸显的时代特征,我们于2022年特别举办了“大变局与新探索:新时代的科幻文学研究”高端学术会议,讨论科幻小说在这场技术大变革中的作用。
这次会议旨在关注两个层面的变化。首先是技术发展的变局。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的融合正在产生巨大革新:人类身体在发生巨变,物理世界在发生巨变,而作为元宇宙观念显现的2022年本身就已经昭示了时代跨进一个新阶段,我们正在全面进入现实与虚拟结合的物理世界。其次是全球社会环境的变局。全球化与本土化、西方与东方、南方与北方等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议题正在发生着巨变。如何在变局中观照机遇与挑战、应对困难与走出新路径,如果从未来中回望现实,以现实展望推想未来,也成为科幻文学研究的任务。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视野投向我们之前忽视的岛屿与海洋。当我们谈论脚踏实地或者仰望星空,我们总是站在坚实的陆地上,从辽阔的大地遥望宇宙星空;当我们观照人类的命运,我们也往往是以大地之名。但今天日益变化的生态环境正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陆地被大海包围,我们也在向海洋探索。海洋文明正以新的姿态拥抱我们技术发展的今天。这些都为我们新时代的科幻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本书是这次会议的部分成果。论文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科幻理论研究与科幻作品研究。王宁先生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引领我们认识元宇宙时代的科学与文学,我们认为这本身就昭示了本次会议的宗旨,因此也将其作为我们的代序言。在科幻理论研究方面,吴岩对蓝图未来主义科幻小说的梳理与分析,王峰对智能时代美学潜能的分析,江玉琴对科幻赛博格叙事的讨论、王坤宇对科幻后人类他者的解析、科幻作家冯原对中国科幻想象的认知建构、鲍远福对网络科幻小说想象力的洞察与分析、林叶对科幻“元海岛”的讨论、苏娉对加勒比科幻文学杂糅性与群岛意识的认识,以及郭伟对科幻诗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科幻理论研究的丰富性,强化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科幻作品研究则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分别是机器人与赛博格研究,岛屿、海洋、自然研究,后人类主体性与空间研究等。在机器人与赛博格研究方面,都岚岚糅合“后人类”与“情感劳动”两项理论概念,通过解读石黑一雄小说中不同的后人类形象,相应地指出作品中世界建构方式的差异性;陈婷婷、吕广钊都以《克拉拉与太阳》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医学人文学和后人文主义的角度对“克拉拉”进行阐释;陈宥文、王一平探讨了新世纪中国科幻“赛博格”身体的三个维度即微型、共生与群异;任一江讨论了阿西莫夫笔下的“智能物”形象及其中的道德意蕴。海岛与自然生态研究等层面,如江晖、程林等人对日本科幻中南洋群岛的想象演化展开了论述;朱鹏杰以江波的“机器三部曲”为例,立足于“后人类本体转向”视域下的生态美学理论基点,分析当下“后人类”提供给我们的思想坐标;张鲁宁通过解读《湮灭》,透视杰夫·范德米尔的后自然书写的叙事机制;南京大学吴维忆关注科幻想象在世界性思想实验中的形态,剖析了短篇小说《狩猎愉快》的混杂性书写,张媛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论述了《发条女孩》的主体叙事。在后人类主体性与空间研究方面,王玉莹、郝田虎探析了弥尔顿《失乐园》中的科幻因素;马皓哲讨论了新世纪儿童科幻小说创作中的男性主导现象及其缺憾;吴亮银从认知结构、精神指向与审美范式三个层面探讨科幻小说的美学意蕴;何榴、成炬锦讨论了后人类语境下的赛博空间,分别从后殖民批评和后人类主义视角探究了东方文化、人类的突围可能性;王辉围绕身心关系讨论了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永生”想象的现实基础。这些研究关注科学技术导致的人类身心变化、主体认知提升、空间演化等不同层面的发展,强化了科幻作品对技术发展、社会观照、人性关怀的刻画,彰显了叙事的独特性与社会意义。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在时代与科技大变局中推动科幻文学新探索,以期获得更多、更高、更新、更深的科幻洞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