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修订译本
》
售價:NT$
367.0

《
微海幻境:神秘海洋生物微观之旅
》
售價:NT$
1015.0

《
企鹅海盗史
》
售價:NT$
454.0

《
镰仓幕府与外来冲击:蒙古袭来与日本历史的转型
》
售價:NT$
500.0

《
启功谈诗词
》
售價:NT$
275.0

《
中华药商:中国和东南亚的消费文化
》
售價:NT$
296.0

《
征服和平:从启蒙运动到欧洲联盟
》
售價:NT$
653.0

《
算力霸权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电影文体论”为核心,从本体论、生成论到建设路径,构建了中国电影研究的全新理论体系。其跨学科方法论与实证分析是中国电影理论自主性的重要突破。
|
內容簡介: |
本书倡导兼具中华民族特性与时代精神的电影文体,致力于培育中国电影作者与观众的文体思维,推动中国电影文体生产形成规范的“语言秩序”与独特的“语言体式”。
|
關於作者: |
濮波,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和电影理论。近年来,先后以专著《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的符码研究——以〈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300部为案例》等成果获得2019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后期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9HQZZ05),以及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FYSB015)和2020年教*部一般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YJA760061)等课题立项。近10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电影文体论:一种新的电影研究范式
第一节 什么是电影文体论
第二节 为什么要建构中国电影文体理论体系
第三节 中国电影文体论研究的内容、结构和价值
第四节 中国电影文体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电影文体的本体论
第一节 电影文体论的生成、主体和价值
第二节 电影文体生成的客观因素
第三节 电影文体生成的主观因素
第四节 电影文体生成的伦理性
第三章 电影文体的“母法—形态”论
第一节 电影文体生成的形态
第二节 电影文体的“体裁”母法形态
第三节 语体母法:叙事体、抒情体和声景电影
第四节 风格母法和形态:导演风格、集体风格、民族风格
第四章 电影文体的“生成—动力”论
第一节 电影文体生成的本体、风格、诗学路径
第二节 电影文体生成的民族、国别、接受路径
第三节 “生成—动力”的成因
第五章 中国电影文体建设的体制问题和提升策略
第一节 中国电影文体的特征和征候
第二节 中国电影文体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第三节 中国电影文体建设的体制和伦理路径
第四节 中国电影文体建设的诗学和交流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电影文体和代表性(中、外)电影索引
|
內容試閱:
|
第一节 什么是电影文体论
从中国电影诞生之日起,如何将电影这一现代化的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一种天衣无缝的对接,寻找到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中国问题,让电影成为展现中国生活、审美、个体和族群的真实面貌,即表现中国性的媒介,一直是电影理论者和创作者们的艺术追求之一。
在这条理论路径中,中国的电影本体论、创作论、导演风格论、类型论、主题和题材论,乃至电影传播空间研究、观众研究、电影作为媒介的考古研究,可以说均能抵达这种“中国性”的电影研究场域。在世界范围的电影研究或者更广泛的文艺学、跨学科的学术语境中,突出电影类型、题材、风格和国别、文化、民族语境“契合”关系的论著,应该说汗牛充栋。新时期以来,国外对于特定国别和区域电影类型的研究,包括《剧情片和亚洲电影》、《类型电影:从图像学到意识形态》、《剧情电影:类型、风格和敏感性》、《中国电影:一个探索、对抗和争论的世纪》、《中国国家电影》、《好莱坞的叙事之道—现代电影中的故事与风格》(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旧好莱坞 / 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国电影史学家托马斯·沙兹),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中国,关注特定电影文本类型(次级类型)生产的专著,我们也尚可以在诸如学者陈旭光(《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丁亚平[《中国艺术电影史(1949—2017)》]、贾磊磊、王海洲、范志忠、侯光明、周星、饶曙光、李道新、陈犀禾、饶曙光等的文本中觅得。上述文本采用了将电影文本与生成的国家属性、时代语境演进进行对接和互动的研究理路。
但哪怕在这样的趋势中,电影文体这个概念也因为存在定义困难、对其内涵挖掘不深、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资源储备不足等问题,在学界尚缺乏一种理论体系建构层面的重视。事实上,中国电影文体理论的相关研究,也一直是在晦暗不明的路径中被提及、论述、转移话题和被搁置的。
我们来看从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电影人的电影文体之思的历程。第一代电影人是在电影作为诞生在现代且从西洋引进的舶来品的这种属性中领悟和实践电影艺术的。因此在电影本体问题上的实践偏重于其在封闭舞台空间里的戏剧再现模式,有了所谓“第一代的影戏实践”。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电影人那儿,随着电影叙事和表现艺术的发展,如何将电影的本体化和本土化糅合,成为电影人的积极思考和实践。这种思考和实践催生了“中国诗学影像、江南影像的早期实践”,也造就了类似袁牧之、费穆这样的电影艺术家。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四代至第六代导演的实践阶段,如何将“一代人的情感内化为影片中的艺术形象”之历史显现之手法成为共和国导演共同的创作符码,虽然它们的技法有所不同—诚如陈旭光所言,第四代导演以启蒙者的视角,审视乡村或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与景、社会底层的善良群体,第五代导演以自我意识呈现一种知识精英和启蒙者形象,第六代导演的主体往往被设定为平民、先锋艺术家、摇滚乐手、社会边缘人、历史的缺席者、体制外的生存者等,区别于第五代导演的群体焦虑、民族焦虑,凸显个体和感性焦虑的“价值”—但是其在揭示中国社会问题、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之符码上的努力,则是一致的。
这也是研究国别电影和电影世界史的关键所在—我们试图去阐释电影,但电影文本的叙事和形成电影叙事之文化语境与叙事体制的演绎和转化,依然是我们全方位认识、剖析和理解电影的关键。
21 世纪,两个学术“事件”引发笔者思考电影文体论,并提出和实践了对其系统化理论建构的行为。
第一个“事件”为始于 21 世纪并形成一种集体性讨论场域的“中国学派建构”。其建构将中国学问、中国艺术门类、中国时代语境,以及中国问题意识关联起来。在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和学科谱系里,中国电影学派(研究者包括贾磊磊、王海洲、侯光明、周星、饶曙光、李道新、厉震林、李一鸣、万传法、刘军)、电影工业美学(研究者包括陈旭光、范志忠、徐洲赤、朱晓军、李立)、共同体美学(饶曙光)、国家理论(陈犀禾)等理论建构日益完善,给整体性中国电影的文体理论研究带来了知识资源和观念资源。以凸显“中国性”为己任的电影文体理论体系研究,也显然已经成熟。上述学者的论述重点,均在于“我们如何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我们如何准确地用电影的文体表达地方性问题和世界性问题,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在这种视野中,中国传统的移步换镜、赋比兴、镜游等传统诗学再次得到重视。这给笔者以鼓励和启示。
第二个“事件”与中国学派提倡电影研究的中国性并行不悖地呈现出来:2017 年开始,北京大学陈旭光提出了建构以“新时代、新力量、新美学”为显著特征的(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主张。其间有一条学理的主线——对于电影工业美学潜在的中国性之属性,它并非要嫁接西方的好莱坞电影,而是要依托于本土化的中国电影创作实践,进行一种生产和美学的双向、良性互动。诚如陈旭光教授所言:电影工业美学建构之问题意识的来源和土壤,目前来讲,更多地依托于电影工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体制中的“生产”和“创作”实践。正是“生产”和“创作”,组成了中国电影工业中最可以被言说和讨论的“空间”,也促成了该理论建构的合理性。在这样的话语逻辑中,过去中国电影工业水平之不足,正是中国电影产业历史进程中(各种原因引发)的创作实践能力不足引起的。后者促使前者存在其合法性。与上述中国电影工业发展之不足并行不悖地呈现出来的是陈旭光所谓的—在中国电影生产工业中出现的“新时代、新力量、新美学”等新气象,成为电影工业美学体现中国性的另一个窗口。对此,陈旭光做了重点阐述。按照笔者理解,电影工业美学建构是从新现象得出新的美学实践,其本质是一次唯物主义的美学实践。因而,对“新时代、新力量、新美学”的论述就成为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工业美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从新现象得出新的美学实践”之观点,直接接通了一种客观性,即为何西方(诸如法国,20 世纪 60 年代的新浪潮运动和作品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历史对象)的电影理论和美学成形于历史中的特定年代,而中国的电影工业美学却在当下生成之客观事实。同时,上述三个关联词组中的“新”的要素,同样是作为中国性元素凸显在电影工业美学的主体性建构中的关键要素而存在的。
但平心而论,上述理论体系—虽然亟须,但其属性依然属于宏观理论。在 21 世纪的中国电影版图上,除了出现“新时代、新力量、新美学”,地域性叙事(边缘叙事)、区别于宏大叙事的小叙事(私叙事)、小城镇观影力量(观众)和类似杭州新浪潮(美学风格)这样的“中层叙事”文本正在蓬勃兴起。这些新的文本,带着浓重的文体特征。如何阐释、把握、创造之,上述中国电影学派和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知识资源显然是不够用的。换言之,在中国电影界不断涌现的这些新叙事、新现象和新美学,极大部分属于带有鲜明中国语境特色的文体叙事。
正是基于上述缘由,笔者开始了中国电影文体理论建构的实践,它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在承认上述宏观理论合法性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构一种比电影的体制、类型研究更为微观的,但比案例分析更为宏观的,即处在中间层面的文体理论体系之设想。
继而,笔者尝试性地定义“电影文体论”:它是关于在电影的叙事层面(人物、情节、叙述者、时间、节奏、频率、地点、空间等要素)和非叙事层面(装置、展览、时间晶体、影像即存在等意义)哪种元素(以及组合)、何种路径凸显为具有文体命名特征之媒介(母法)的理论。同时笔者需要阐明的是,虽然中国古代文体创作和有关文体的理论(两类)文章比较多,但哪怕这样,当我们谈及电影文体时,也应该从电影本体的角度谈论之。换言之,文学上的这些标准不能直接转化为建构电影文体论的“直接资源”。它们最多对电影文体论提供理论可能性。电影文体研究—理所应当是围绕电影本体的。
在理论的性质和属性上,中国电影文体论隶属于中国电影学派。因此,在学理上,凸显“中国性”“民族性”是它的根基。在总体上,需要解决中国问题(主题)、中华民族性和中国电影生产之间的内在张力问题。本章重点,第一在于定义何为中国电影文体论,即它是一种洞察和分析电影表意中的哪种元素组合、何种路径凸显为具有文体命名特征之媒介和母法的理论。第二在于建立该理论的框架,它包含本体论、形态论、生成论和创造论。第三在于揭示该理论体系中的价值和方法论。其中,电影文体的生成路径,即从“工业外部”“工业内部”“作者意向性”之三元性路径生成,为生成论的重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