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
售價:NT$
1418.0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NT$
449.0

《
文明等级论的表与里
》
售價:NT$
398.0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NT$
1265.0

《
房地产的逻辑
》
售價:NT$
352.0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NT$
449.0

《
情绪脑科学 :解锁大脑密码,重获情绪自由
》
售價:NT$
250.0

《
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沈世豪长期从事高校写作教学和研究,教学成果丰硕,深受学生爱戴。尤其值得钦佩的是,他将写作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创作实践,辛勤笔耕半个多世纪,向广大读者奉献出了一千余万字的优秀文学作品,成为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著名学者型作家。他有着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写作技巧,能熟练地驾驭多种文体。他的文笔忽如山间细流,忽如澎湃大海,绘声绘色,摇曳多姿。他的散文优美而灵动,极具艺术感染力。他的报告文学具有磅礴的气势、传神的细节和缜密的思辨,令人感动之余又能回味再三。他在本书中记录的创作历程饱含艰辛和乐趣,又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创作经验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细细品味,我们将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感悟。
|
內容簡介: |
《我的作家之梦》记录了作家沈世豪从山村少年成长为一名作家的历程。作者出生于圳边村,从小热爱阅读,中学时代作品多次被选为范文并在校园刊物发表,坚定了他成为作家的梦想。大学毕业后,沈世豪在农场劳动锻炼,后进入监狱工作。期间,他克服困难坚持写作,发表多篇散文和小说,赢得文坛关注。此后调入江西师范大学任教,进入文学创作高峰期,创作了多部散文集、报告文学和纪录片脚本,凭借《中国有个毛泽东》等作品获得全国性声誉。作者在此书种分享了成为作家的“秘诀”:对文学的热爱、广泛阅读、深入生活、抓住机遇、保持创作的快乐和家庭的支持。他认为文学创作不仅是追求荣誉,更是享受创作过程带来的快乐。本书体现了文学的力量,激励更多人追求文学梦想。
|
關於作者: |
沈世豪 福建浦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厦门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有《中国有个毛泽东》、《亚细亚的太阳》、《陈景润传》、《方圆密码》(第一作者)等33部专著和长篇作品以及1500余篇短篇作品正式出版。创作并在央视等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30多部。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全国第五届青年读物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城市题材电视纪录片“金牛奖”等全国奖的获得者。
|
目錄:
|
小 引 自我简介
第一章 大山之子
005 圳边村:孕育作家的理想摇篮
009 父母的教育方法
014 免费的家庭教师
018 爱上了邹荻帆的诗歌
020 袁校长:“我发现一个作家苗子”
第二章 中学时代
027 半座孔庙
030 恩师林修文先生
034 中学时代
038 一张歌片的传奇故事
第三章 冲破天罗地网
045 一个特殊的世界
049 今夜,我们结婚
053 喜遇“刘三姐”:处女作的诞生
058 成功“越狱”:终于冲破天罗地网
063 关于长篇回忆录《监狱纪事》
第四章 阳光灿烂
071 轰动浦城的一篇散文:《山城水清清》的创作
077 一炮打响:电视纪录片《军旗升起的地方》
081 攀登上30米高的化铁炉:长篇报告文学
《钢城的旋律》出版
085 遇到一轮红月亮:《亚细亚的太阳》的诞生
088 先后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举行首发式:
大型纪录片《神奇的汉字》享誉全国
092 你想当教授吗?我的两本专著
096 第一部散文集《山城水清清》的出版:
令人感到特别温暖的时光
第五章 大海之歌
103 首飞晋江机场:拍摄大型纪录片《潮涌晋江》趣事
108 挑战《哥德巴赫猜想》:改动一个字,跑了三个月
113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沈世豪的两部作品获大奖
第六章 探索之路
119 可以用散文写党史吗?《太阳之歌》的探索
124 意外的惊喜:《泰山一片月》的幸运
第七章 急流勇进
133 帆船之缘:长篇报告文学《搏浪扬帆八万里》成功的奥秘
138 独辟蹊径出奇迹:长篇报告文学《生命至上》的成功
142 高坊之缘:我为打工妹打官司
146 钥匙在哪里?大型电视纪录片《春花烂漫》的撰稿要诀
152 献给故乡的最好礼物:《圳边村纪事》一书的意义
第八章 前进没有休止符
159 打开一把锁:长篇摄影散文《醉美五缘湾》的创作
164 平潭的真正价值在哪里?长篇报告文学《千年一遇——
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纪实》的创作
169 关键在于全新的发现:长篇政论体报告文学
《方圆密码》的诞生
172 意外的收获:中篇小说集《群山的回响》的创作
尾 声 我的“秘诀”/ 176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大山之子
故乡,是成就一个作家的生命之源、之根、之本;正如人们所云:你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故乡的炊烟。
圳边村:孕育作家的理想摇篮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圳边村是我出生的地方,生我养我的家园,也是我首要的创作之源,更是养育作家的理想摇篮。
该村位于福建武夷山脉和浙江戴云山脉的交界处。是个畲族村落,但畲族人并不多,不到全村总人口的20%。四周山高林密。值得骄傲的是水。且不说村前清凌凌的山溪,终年碧绿如玉,看一眼也让人心醉。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村里就修了一个古老的引水工程,那就是被称为村庄标志的水圳。从山溪的上游,这条水圳穿山越岭,引来鲜活的溪水,流经村中。山里的祖辈是不乏智商的,为了防止污染,水圳绝大部分是暗渠,上面铺着麻石,只有到每家门前,才开了个石埠头,露出一段玉露似的水。因此,户户水响,枕着清波入梦,成了最美的一道风景。
似水柔情,有了水就有了鲜活的诗意;而雄奇险峻的山,则更像人的精神,有了山,就有刚正不阿挺直的脊梁。山和水的交响,成就了圳边村的凛然正气和风骨。
正对着圳边村,是一座名叫观音尖的山,海拔1000多米。天下叫观音山的不少,但叫观音尖的却鲜见。观音尖酷似端坐的一尊天下最大的观音,仪态从容、端庄,飘溢着祥瑞之气。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坊间百姓心中特别神圣和敬畏的女神。我虽不信佛,但少年时代,常坐在我家的晒楼上读书,面对着几乎伸手可触的观音尖,总觉得有双慈爱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我,丝毫不敢懈怠。人与佛可以相通吗?佛曰:“心中若有佛,人人皆是佛;常怀慈悲心,人人皆可度。”佛其实就在人人心中,就像观音尖在我心里一样。
名声最大的还是匡山。此山在圳边村西侧的斜对面,直线距离不到2000米,乡亲们称之为“天山斗”。因“四周奋起,而中窊下,形似匡庐”而得名。它是元末明初刘伯温等人隐居的地方。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老家离匡山只有几十里,有蜿蜒的山间小径相通。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和诸葛亮般神一样的人物,传说他能上知五百年天文地理,下卜五百年的人世命运。元朝末年,当政者请他入朝维持残局,他早已料到该朝气数已尽,于是,躲进匡山当起了隐士。其时,同住匡山的隐居人物还有宋濂、叶琛等名士,因为他们都是浙江南部人,又称“匡山四贤”,后来,他们一起走出匡山,辅助朱元璋打天下,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据传,他们在隐居匡山期间,多次到圳边村一带走走。或许,正因为有此遗风,圳边村文化积淀很是丰富,有著名的沈氏宗祠,私塾、茶灯戏等,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此地的方言是浙江龙泉腔,但一般都会讲普通话,老百姓调侃为“打官腔”。
耕读传家,是这一山区的优秀传统。圳边村读书的风气特别浓。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一个山村居然出了100多个大中专学生,被《福建日报》记者发现,专门报道出去,饮誉八闽大地,得了“秀才村”的美誉。我是该村的人,当然深知其中缘由:除了独特的优美自然环境,关键的是村风好。走进每一户农家,即使是贫穷的农户,也有一个专供孩子念书的书房。
有了文化,乡亲们的眼界就不一样。后来,村里不少乡亲借改革开放的大潮勇敢地走出去,他们组团奔赴上海浦东参与大开发,走上自主创业、商业经营的道路,大多数成为人们羡慕的大小老板,有了钱的村民,第一件大事就是盖新房。他们纷纷在村前的公路两侧盖起了别墅式的小楼,而且一幢比一幢漂亮。短短的几年时间,原来有数百户人家居住的古村落,无奈地凋敝了。那条值得骄傲的水圳依旧,但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功能,流水依旧低吟浅唱,细细品去,很像是进入暮年老人的唠叨了。最令人感叹的是村中的老屋,其中有座像闽西土楼一样恢宏的雷厝,以前曾住过20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一家人了。楼内精美的木雕,也被前来搜集古迹的商贩廉价地买下撬走。雷厝成为一座满目疮痍的空楼。从“秀才村”到“老板村”,从古村落到现代化新村,就像一首跌宕回旋的咏叹调,在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上回荡。圳边村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这个古村落,有700多年的历史,全村526户人家,2000多人口,包括10多个自然村,是坳上最大的村庄。山水俱佳,又有文化,在时代的大潮中,各色人等都有。发生在他们身上有太多闻所未闻的故事乃至传奇,这成为我从事文学创作极为难得的素材。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圳边村,就是我创作的源头,细看该村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发现,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庄,不愧是孕育作家的摇篮。
父母的教育方法
我家在农村,但并非纯粹的农家。
我的祖父是乡间小有名气的中医,擅长骨科,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从他手上盖起来的祖屋来看,家境并不差。或许,是医术不错,又有名声,赚了一些钱。便约了同村的其他四个人,收购了一大批当地的土特产——厚朴,他们从水路将这批厚朴运到广州准备出口,奢望大赚一笔。结果,还没有卸货,深夜时分,不知什么原因,船突然沉了!我祖父有点武功,身手比较敏捷,紧急之中,从舱里跳出,爬上桅杆,捡了一条命。其余四人,全淹死了。一船厚朴,也沉到海底,血本无归。
经过这场意外的灾难,祖父就再也没有兴趣和精神干活了,不久,又染上鸦片,把家里的田产全部抽光了。父亲对我说,如果不是这次意外,我们家在土改时肯定会被划为地主成分的,我就不要想上大学了。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算是因祸得福了。
我的父亲沈明是个小学教师,毕业于建阳师范,毕业后,先在离圳边不到3里的前洋小学教书,首届毕业生只有8个人。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失业了,不得不去做点小生意,因此,我家的成分是小贩。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重操旧业,依然教小学。按照规定,他不能在本村教学,分配到离家10多华里比圳边更为偏僻的山路乡里源小学任教。从山路乡进去,没有公路,只有山间小路,于是,他买了一辆自行车,骑车去上班,一般只到周六回来,周一一早就骑车到里源小学。因为太偏僻,我没有去过他教书的地方,但知道那是著名的板栗之乡,板栗收成的时候,他经常买些板栗回来让我们
解馋。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他学的是柳体,清秀、儒雅,有点像他的人,还会画几笔国画,画得最好的是兰花。他还爱种花木,也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居然有一手不同寻常的嫁接技术,能够进行难度很高的芽接。他手巧,把我家的后山以及房前屋后,都料理得花木锦绣,洋溢着迷人的诗画情趣。
我是长子,对于我的教育,他当然不会怠慢,他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家长完全不一样,走的是充分给我自由和空间的思路。我念低年级的时候,他给订了《儿童时代》杂志,后来,我读小学四年级了,给我改订了《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家中藏书不多,有古典诗词,一套完整的印度童话,古典小说《西游记》《洪秀全》,一本绣图《千字文》等,还有些书,被他带到工作单位去了。对于功课,他几乎从不过问,只是经常带些其他学校的试卷给我做,也叫邻近和我同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做,有语文,也有算术,做完,他当场批改,进行讲评,如此而已。在我的感觉中,读书是很轻松的事情。
我十分珍惜父亲给我订的杂志和报纸,每一篇作品我都认真阅读,父亲却很少叫我谈阅读体会,更不要说写读书笔记了。我遵照他的嘱咐,把读过的杂志报纸整整齐齐地整理好,不时也翻开来看看。其他时间,除了上山砍柴、到菜园里劳动,就是玩。农村孩子玩的内容同样丰富多彩。父亲从来也不会来管这些闲事。
父亲为人善良、谦和,而且乐于助人。圳边村出了那么多大中专学生,他功不可没。因为,他后来调到县师范学校工作,为了让我的妹妹享受“补员”政策,提前退休,退休后应我的母校浦城一中的聘请,到那里负责全校的绿化、美化工作,因此,认识了浦城教育界的许多领导以及同行。于是,利用这种关系,把圳边村的孩子,一批批推荐到各所中学读书。成绩最好的推荐到浦城一中,成绩稍差的则推荐到万安中学等学校。这些孩子,不负厚望,也一批批考上大学或中专学校,走出了山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