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NT$
857.0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NT$
704.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NT$
539.0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NT$
1034.0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NT$
325.0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NT$
308.0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NT$
5489.0

《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售價:NT$
374.0
|
編輯推薦: |
碳中和目标下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国家“双碳”战略范畴热点问题,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从2001—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视角,深入分析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产生碳源、碳汇进行定量核算,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碳排放效应;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探讨碳中和目标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本书形成了一套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碳核算—效应分析—减排潜力—结构优化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为北京市未来土地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關於作者: |
杨博,北京联合大学教师,2014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考取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注册会计师(CPA)及注册税务师(CTA)等专业证书。主要从事低碳经济、会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30多年。主持1项省部级课题及2项省部级子课题,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29篇,独著35篇。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2
第二节相关概念界定/3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进展/14
第四节存在问题/29
第五节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30
第六节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思路/34
第七节研究意义/38
第八节创新程度、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39
第二章?北京市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变化分析
第一节研究区概况/42
第二节北京市2001—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制图/43
第三节2001—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及变化分析/57
第四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72
第三章?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核算及效应研究
第一节碳排放核算体系构建/76
第二节碳收支核算方法/78
第三节碳排放效应分析/82
第四节北京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格局分析/87
第四章?北京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分析及碳减排潜力
第一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106
第二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分析/114
第三节碳减排潜力分析/117
第五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优化原则及工作思路/124
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127
第三节低碳土地利用优化调控建议/133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144
第二节存在问题和不足/150
第三节研究展望/151
参考文献/153
后?记/164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生态危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共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郝志新等,2020;徐冠华等,2013),为了解决这一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2021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首善之区,明确提出到2050年将北京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其未来能否建成一个更加集约、高效、高质量发展的世界大都市影响深远,对其他城市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更具重要的参考价值。 土地利用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霍顿,2003;方精云等,2011),其通过改变地表自然覆被和人类活动强度来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承载的自然及人为碳通量。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开展碳吸收和碳排放研究,有助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推动城市向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转型(杨庆媛,2010;韩骥,2016)。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对碳排放的空间依赖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途径(王庆日等,2020)。土地利用通过改变地表自然覆被和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承载的自然及人为碳通量,成为继化石燃料外对全球大气CO2含量增加贡献第二大的人为影响因素。以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估算的401亿吨CO2为例,其中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曲福田等,2011;赵荣钦等,2012)。区域的快速发展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标志,但区域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化又成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a我国70%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80%。b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碳排放减排和达峰控制对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开展碳排放研究,有助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推动区域向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转型,对于探讨区域减排路径,促进区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低碳之路具有重要意义(曹颖等,2020;韩骥等,2016)。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碳循环 碳循环(CarbonCycle)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这一现象是全球性的,具有循环性和动态性,涉及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起着关键作用。碳循环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是碳从大气进入生物圈的主要途径。 呼吸作用: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释放回大气中。这是碳从生物圈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