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道德革命的结构(交界译丛)
》
售價:NT$
539.0

《
土地发展权与中国的空间治理
》
售價:NT$
638.0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售價:NT$
924.0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NT$
539.0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NT$
449.0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NT$
653.0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NT$
1219.0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NT$
281.0
|
編輯推薦: |
《与摄影有关的陈词滥调》是作者40年对摄影和其他艺术的思考结晶,是当代摄影艺术理论的重要收获,也是一部优秀的兼具摄影和他艺术门类的文化随笔。
|
內容簡介: |
《与摄影有关的陈词滥调》是摄影家、摄影理论家窦海军的艺术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摄影随笔,收入了作者从1985年至今创作的关于摄影的思考,兼具了摄影理论和文学随笔的主题风格;第二部分是艺术随笔,是窦海军除了摄影以外的其他包括文学、电影、曲艺、戏剧等艺术门类的思考。窦海军是一位摄影艺术家、理论家,但是他的艺术思考遍及多个艺术门类,是一位艺术通才。
|
關於作者: |
窦海军,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跟随摄影家学习摄影,1986年发表第一篇摄影美学随笔《美的寻觅》,至今共在报刊发表摄影理论(批评)文章和少量诗歌、散文60余万字。
|
目錄:
|
001 美的寻觅
003 这里不应有垄断
005 漫谈抽象艺术与摄影
012 关于中国摄影理论的一孔之见
014 中国现代派摄影的困境与出路
018 只言片语话“传统”
021 人体艺术与性
029 说“意境”
032 我看第五届国际影展
034 陈长芬作品中的抽象味道
038 难啃的“涩柿子”文章
040 谈摄影艺术中的“纯虚”
044 陈长芬的宏观意识
048 马格利特的启示
050 长城上的困惑
053 裸拍长城
055 摄影与真实
059 秋,我愿逆光而行
061 给初学者的只言片语
063 陈长芬
085 摄影不是诗词的婢女
088 艺术法则和一个故事
091 马庸和他的抽屉
097 一束干枝梅
099 为反转片装框
102 虚实野花
104 买了一个三脚架
107 在小溪旁
110 坝上的感悟
113 馒头父子说
115 读书与希望
118 摄影与绘画的瓜葛
126 怀恋童年
129 科技标准与艺术标准
133 读岛子先生文而知不足
136 思考中的困惑
142 乐于“反转”
145 说说透射光
147 室内乐的启示
151 闲话“再上学”
156 相机,撩起你的盖头
159 如何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164 理解卡蒂埃-布列松
172 闲话读书
178 很值得细读的一本书
187 浅论抽象艺术与摄影
214 漫话徕卡
219 放神游微塞罕坝
223 米脂的婆姨
225 黑白与抽象
229 《东张西望——朱厚泽摄影作品散篇》编后
231 我仿佛看到了天使
236 抹泥巴的顽童
242 再说布列松
250 给紫禁城注入灵魂
254 随笔艺术作品的“误读”与“追潮流还是反潮流”
|
內容試閱:
|
美的寻觅
您能够正确地曝光了,您知道根据意图如何控制景深了,您制作照片的技术也达到较高的水平了。起个大早,您背着沉重的器材出了门,结果却是高兴而去,败兴而归。用不着洗出照片,您已预料到,相机内根本就没有美的潜影。这时您定会想:美在大自然中,美在人类生活中,但是我为什么找不到它呢?
是呀!美在大自然当中,美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但是,美也在人们的心里。我们要想在自然和生活中找到美,首先应该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找到美。
大自然和人生是美的主体,美感则存在于人们心中。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感则是主观感受。只有在我们的心中建立起丰富的美感,我们才能够发现美、创造美。由此可见,人们心中的美感是进行艺术美创造的基础。
郭沫若曾说过:“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作诗。”这话对于摄影者——艺术美的创造者来说也是很有启迪的。我们虽然不提笔作诗,但是我们却是用相机写诗的人,所以我们心中如果没有诗的意境,也就很难拍出诗一般的照片。如果只是冷漠地为了拍照而拍照,就是“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的美景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会视而不见。
大自然之中的美,是这样地冷漠,又是这样地多情。人类生活之中的美也是如此。
“最伟大往往埋藏于最平凡之中。”对生活没有深刻的认识,我们的取景框里充满着的也只不过是一些漂浮在生活表面上的碎渣,而很难挖掘出平凡之中的伟大。
对农村、农民没有深厚的感情,到那里我们闻到的只是粪的臭,而不是“绿”的香。我们会嫌弃农人身上的土、腿上的泥。但是如果明白了“基石往往是粗糙的”这个道理,那我们就会透过粗糙去发现“基石”那勤劳、朴实、善良的内在品质。一旦意识到了这平凡中的伟大,平凡中的美,就等于在我们心中建立起了美感,美也就自然会步入我们的取景框了。
1985年10月
这里不应有垄断
在艺术这块圣洁、自由的天地之中,不应存在任何的垄断。
几个人的志趣,凭什么就可以代表大众的志趣?凭什么把几个人的褒贬当成公理?凭什么把几个人的观念凌驾于群体之上?实际上这样做只能得到奴才和蠢才的恭奉,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凌驾者”本身的不高明。
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主观反应。自然、生活的多样性和人们主观反应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带来了艺术的多样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多样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且组成这“多样”的各个“单一”的地位,也日趋平等。
艺术中的多样性,是表现在艺术领域各个方面的,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也是多样的。虽然在不同的时代,这多样的标准自有其不同的侧重,但这侧重的形成是属于自然的,是属于社会的,是属于大众的。寥寥几人岂能无偏爱,又何以垄断之。在艺术这块圣洁、自由的土地上,这类的垄断,首先是对这圣洁的玷污,是对这自由的诋毁,同时也是对大众的亵渎。这类垄断必将阻碍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使之与艺术整体、与世界摄影艺术相脱节,使中国摄影的路愈走愈窄,无法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在当今的艺术天地之中,不应有绝对的、固定的专家席位。有的“专家”,有其经验和阅历的优势,但也不乏陈腐和偏见。
不用谈第三届国际影展的一些获奖作品到底在观众的心里占有什么位置,就整个影展来说,也只不过是第一、二届国际影展的重复。请问:这样的影展到底在摄影界引起多大的震动?据说一些未能入选的退稿,倒很有点儿看头。我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少数专家垄断影展的恶果。
“垄断”乃封建史之遗产,摄影人应该为铲除垄断而疾呼。
1986年10月
漫谈抽象艺术与摄影
艺术的“多元性”早已被公认,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还需要我们做出很大的努力。尤其在我国的前一个时期,“政治第一”“艺术要为政治服务”等一些观点就像一股势不可挡的“旋风”,它使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近乎成了一句空话。但是,“规律”仍不失其力量,“旋风”只能卷走地面上的树,可根和种子仍埋藏于地下,待到春来雨洒时,根和种子照样要冒出新芽。如今这一时刻已经到来,艺术的发展也将重归正轨。
抽象艺术在我国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摄影界也是如此,刊物上、影展上都很少见抽象摄影作品的出现。那么抽象艺术到底怎样呢?本人愿抛砖引玉,发表些粗浅的看法。
一、何为抽象艺术
一提起抽象艺术,有些人便往往想起那些看上去眼花缭乱,难以理解,挖不出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外国人之手,如蒙德理安画面上的色块构成,以及一些现代派画家的即兴涂抹等。这些一般不被国人所理解,因此也就很容易对抽象艺术产生一些误解。其实以上这些并不是抽象艺术的全部,也不能完全说明抽象艺术的本质。
“抽象”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是指从具体事物中抽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具体到抽象艺术,凡是用非具体的、形象的因素作为艺术表达符号的艺术门类、流派等,都可归于抽象艺术的范畴。差不多各门类的艺术之中都有着抽象流派,至少也会包含着不少的抽象因素,而且有些艺术门类其本身就是抽象的,如音乐、书法等。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感到,某些书中所说的“抽象艺术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种资产阶级艺术流派”,实在失之偏颇。
二、抽象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外来文化的进入,带来了“抽象艺术”这一概念。西方人认为:俄国画家康定斯基为抽象艺术创始人中的主要代表。1910年他的第一幅抽象画《即兴》,算是掀开了抽象艺术的第一页,而他的理论文章《精神谐和的艺术》(也翻译为《论艺术的精神》),为后来抽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此,抽象艺术也就被我们一些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洋玩意儿”了。其实不然,抽象艺术真正的发源地很可能不在西方,而是在东方,在中国。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算是书法艺术了。
西方视觉抽象艺术反对用具体的造型语言描写客观物质世界,而是在画面上做几何形体的组合或抽象的色彩和线条的挥洒,以此来表现“纯精神世界”。那么我国的书法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书法家舍弃对自然形象的描绘,而是用点线笔画代替之,通过汉字结构的变化、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施墨的浓淡等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的意境。我国至今所发现的最早文字——甲骨文,距现在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就是文字从单纯的人类语言的记录符号演进为一种艺术形式,至今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1961年,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运去美国巡回展览,观赏的人次达几十万之多。对于这些“老古董”,美国人大加赞赏,曾经有许多人讲过:“这才是最新的抽象艺术呢!”而且我国的书法最受推崇,有人认为抽象派的理论差不多都荟萃于其中了。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中国是抽象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而康定斯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西方现代艺术抽象流派的始祖。
三、抽象艺术的美学价值
人类艺术的发展有着一个大概的趋势,就是由写实向抽象。具体地说,艺术的发展是由起初的对自然物的摹绘,逐渐地走向重视对人类自身精神的反映。其表现形式,则有着由具象向抽象的发展趋势。
书法是由原始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但到了后来便逐渐抛弃了文字中的象形因素而日趋抽象。书法发展到草书就已经相当抽象了,但草书又有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的发展过程。到了后来的狂草,常人已经很难辨认出所书文字的原形了。
此外,中国画由工笔到写意一直到后来的大泼墨、大泼彩,雕塑从古印度对自然体呆板的仿造,到今日的纯抽象体的组合,以上的发展也都有着明显的由写实向抽象的趋势。西方绘画更是如此。
摄影艺术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一降生就受到了其他古老艺术门类的强大影响,所以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里,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其发展趋势也大致包含了从写实到抽象的过程。今天的摄影艺术,可以说基本上与其他艺术齐头并进了。
由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说:抽象艺术是艺术发展到较高层次的表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维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人类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精神自由的表现。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符号,它的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人类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总之,抽象艺术是人类进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至于现今发现的人类远古时期的一些图案也有着浓厚的抽象味道,我认为这是由于人类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等一些原因,使人类还不具备进行逼真写实的能力。这些抽象图案和今日的抽象艺术作品有着质的区别。
几千年来,“文以载道”的艺术价值观对我国艺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不反对艺术作品的说理作用、教育意义等,但对这方面过于偏重,势必也会带来一些不利于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因素,其中处理不好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美的关系就是一个具体表现。其实追求形式美是人类生活中必要的行为。雪后风光使人神爽,春日的花朵让人心醉,美丽的颜色令人赏心悦目等,这些都可说是人类对于形式美的追求。那么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就是一种肤浅的审美趣味吗?否。人们对于形式美追求的背后往往还存在着很深刻的东西,这就是人们通过形式美对心灵的触动,所引起的复杂的感情的波澜。这其中包括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感慨。所以,在艺术上所谓的形式美与思想性,有时是很难分离开来的。对于抽象艺术的创作、欣赏正是如此。
表面看,书法艺术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可谓大大地超过了对思想性的追求,但如果真正理解了它就会感到不然,一笔一画中都蕴含着书法家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单纯的玩弄笔墨形式。正如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所讲的:
往时张旭(唐代著名大书法家,笔者注)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不受理性的束缚而感到一种不可言传的快感,甚至使人到达艺术迷狂的境地,这正是进行抽象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的突出表现。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过:“节奏、和声、旋律是音乐的核心,它是形式也是内容。它是最微妙的创造性的形式,也就启示着最深刻的内容,形式与内容在这里是水乳难分了。”其实这话岂仅适于音乐呀!它适于全部的抽象艺术。
既然抽象艺术中的内容与形式是水乳交融的,那么我们又怎能提倡重此轻彼呢?削弱艺术中的图解性、说明性,正是我们所竭力追求的,而抽象艺术是这种追求的极好手段。形式的抽象给了艺术作品更强的生命力,给了观众更广阔的欣赏天地,给了作品更高的意境。
一些人不理解抽象艺术,这并不应是评价抽象艺术的标准。首先,在艺术上存在着“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再有,人类发展至今,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修养的差距已经很大,因此一些层次较高的事物就难求人人理解。书法、写意画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种类,我们也常以此为自豪,但是今之国人却不一定人人都能欣赏怀素的狂草,也不一定人人都能体悟到写意画中的神韵。贝多芬的音乐早已成为全世界的音乐,但也不是人人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听到他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不被一些人理解不意味着没有存在的理由,不意味着不伟大。至于那些“粗制滥造”的抽象艺术作品,就更不应影响抽象艺术的价值了。
四、发展我国的抽象摄影流派
只要我们肯去耕耘,肥沃的荒地便具有获得丰收的更大希望。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给我们奠定了一块发展抽象摄影的沃土。可喜的是,由于政治的开明、国门的开放等一些原因,我们摄影界已有一些人不满足于现状,开始步入了这块沃土。近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国艺术界起了不小的波澜,在这一时刻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显得格外紧迫而又艰巨。
关于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在当今的艺术理论界是较引人注目的。我国摄影艺术向抽象流派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外来抽象艺术的影响,所以这个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东、西方文化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差别。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在东方占有代表性的地位,这其中包含着不小的发展抽象艺术的优势。我们今天搞抽象摄影,就应充分认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使我们的抽象摄影在不失其民族性的同时走向世界。这关键在于既要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具有世界性的因素,同时又要吸收一些外来文化之中的积极因素。可是,我们有些抽象摄影作品显得“洋”味太浓。
在西方的一些国家,现代抽象艺术固然发展得很快,但仔细想来,其根基却并不比中国坚实。过于理性很难产生太好的抽象艺术,过于无根基地放纵则容易使抽象艺术走向迷乱。东、西方的抽象美也存在着差别,相对于东方的审美观,西方的抽象美显得有些生硬、迷乱,而我们民族的抽象艺术则偏于阴柔、清淡之美。
总之,我国的抽象摄影应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沃土,在借鉴外来文化长处的同时,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既适于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又能被世界所接受的抽象作品。一味地模仿西方而失去民族个性,不但本民族不易接受,就是在世界艺术之林也很难争得一席之地。
以上说了不少抽象艺术的好话,但无丝毫贬低其他艺术流派的意思,否则也就莫谈“多元化”了。
1986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