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NT$
704.0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NT$
1023.0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NT$
440.0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94.0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NT$
429.0

《
中国蝉科图谱
》
售價:NT$
559.0
|
編輯推薦: |
门廊商业图书奖得主新作
入选摩根大通2024年度精选榜单
|
內容簡介: |
我们正经历的社会巨变,促使许多人重新审视生命中的优先事项,并重新规划未来蓝图。
畅销书作家乔安妮·利普曼通过这部著作剖析 “转变”的艺术,带领读者深入神经科学家的实验室、500强企业的董事会,从中展示重塑企业、团队和职业生涯的方法,让我们得以确定“下一步”和前进之路。
|
關於作者: |
乔安妮·利普曼
Joanne Lipman
畅销书《这就是她说的》(That’s what she said)作者。曾担任《美国今日报》《华尔街日报》周末杂志的总编辑,获6次普利策奖。
|
目錄:
|
Ⅰ 重塑之路的路线图
引言 重塑人生——转变的四个阶段 003
1 是时候转变了吗? 032
2 拥抱挣扎 056
3 我知道了! 082
4 跃向前方 114
5 “必须创业者” 141
Ⅱ? 成功的行动指南
6 转变前的准备 169
7 暂停手头的工作 197
8 找到你的“专家伙伴” 224
9 培乐多教会我们的 249
尾声 下一步! 277
致 谢 287
|
內容試閱:
|
引言
重塑人生——转变的四个阶段
数年前,我刚成为一名新晋的《华尔街日报》记者时,负责报道广告行业。每周一到周五,我会关注哪些广告大获成功,哪些失败了;哪些广告人选择了跳槽,哪些又被解雇了;以及广告公司之间在如何争夺大型广告业务。
有一天一大早,我前往曼哈顿中城的一座办公楼,去拜访那位创作出“我是‘玩具反斗城’里的孩子”这句经典广告语的人。他是大型广告公司智威汤逊的一名高管,负责公司许多重大业务。他为伊士曼柯达公司创作的“拍出新世界”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汉堡大战中脍炙人口的那句“饿了就吃汉堡王!”也是他的杰作。
走进他的办公室时,我困得睁不开眼,心里嘀咕着平常根本不用起这么早。这位高管语气温和、言辞简短,衣服有些皱巴巴的。他耐心地听我道歉,随后示意我坐到他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他告诉我,他已经工作了好几个小时。事实上,天还没亮他就在家开始工作,来到公司前几乎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量。而他所说的工作,不是打磨广告稿或者整理备忘录,而是写一本小说。
这位广告业高管的真正热情原来是写小说。和我们许多人一样,他心中怀揣着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当然,他是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士,在行业内备受尊敬,没有任何财务上的烦恼,多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广告事业中。现在,他已经到了中年。
他的工作无法再点燃他内心的热情。他渴望创作小说,而不是广告词。他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来写作。深夜、清晨,飞机上或者午休时,他在办公桌前匆匆记下自己的想法,用铅笔在黄色便笺簿上记录脑海中的故事情节。他告诉我,他刚刚出版了一部小说,并递给我一本新鲜出炉的精装书。我礼貌地笑了笑,把书塞进包里。然后我拿出笔和本子,开始正式的采访,询问他关于汉堡大战的详细过程。
几周后,在一次商务飞行中,我从包里掏出了那本书。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一帮坏人密谋炸毁华尔街的故事。具体情节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柯克斯书评》杂志对它的评论:“一本愚蠢透顶的惊悚小说,超级英雄的故事极其尴尬……彻底的失败。”
哎呀。还好这家伙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所以,几年后,当这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一则本地电视广告中时,我颇感意外。简单的背景下,这位广告人面对着摄像机,手里拿着他最新的作品。
“我是詹姆斯·帕特森。”他说。
如雷贯耳。詹姆斯·帕特森无疑是美国最成功的商业作家之一。他独立或与他人合著的书超过 250 本,销量高达 4 亿多册,其中最著名的是以侦探亚历克斯·克罗斯为主角的系列悬疑小说。他的书几乎都曾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榜单,包括他送给我的那本《黑市》(后来改名为《黑色星期五》)。他还保持着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拥有最多畅销榜冠军头衔的独立作家。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据《福布斯》估算,帕特森的个人净资产超 8 亿美元,是美国最富有的作家,在全球位居第二,仅次于“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
这位曾经的广告高管证明了那些与他唱反调和怀疑他的人全部错了。他冲破了旧生活的束缚,开启了一个极其成功的新生活,就像小说里的超级英雄一样。《名利场》杂志称他为“图书界的亨利·福特”,认为他“从广告狂人变成了全球惊悚小说狂人”。而在商业成功之外,这一切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他实现了多年前与我提及的梦想,重塑了自己的未来,并拥有了长久以来他所渴望的那种生活。
他是怎样做到的?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重塑自我的?我们能够从他的转变中学到什么?
在那次见面的 30 年之后,我再一次联系了他。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希望长大以后做什么?我曾经想
要当一名间谍。从 7 岁开始,我就随身带着一个黑白大理石纹的笔记本,就像我最喜欢的书《超级大间谍》里的女主角一样,记录在学校里无意间听到的对话,或者偷听我姐姐和她男朋友的电话。读了《小妇人》以后,我决定在做一名间谍的同时,还要像路易莎·梅·奥尔科特那样,成为一名小说家。然后,我读到一本名为《沼泽人》的书,讲的是在丹麦的沼泽中发现了铁器时代的尸体,于是我又把考古学家加入了我的多重职业梦想清单中。
当然,最后我没有从事上述的任何一种职业。大多数孩子和我一样,曾经设想过各种职业身份:摇滚明星或者癌症治愈者,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在脑海中随意放弃一个身份不会对他们造成丝毫困扰,因为他们随时可以再幻想出一个新的。在 2020 年一项有 2000 多名成年人参与的调查中,当被问及小时候想成为什么样的大人时,最受欢迎的答案是职业运动员;其他热门的选择还有宇航员和演员。实际上,几乎 80%的人最终从事的职业与他们小时候的梦想完全不同(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每 1 万个打篮球的高中男孩里,只有 3 个能进入NBA)。
孩子们任意幻想着不同的职业,轻松抛开一个旧角色,再尝试一个新角色,周而复始。他们对未来的设想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除了想象自己长大后做什么——成为消防员还是芭蕾舞演员,他们还想象一切想要完成的事情和未来生活的样貌。小学时,我在卧室的小黑板上列出了 20 岁之前要完成的 20 件事情。虽然钉在黑板上的条纹便利贴早已不知去向,但我仍然记得其中的几项:骑自行车穿越美国;出版一本畅销小说;划独木舟穿越加拿大荒野——尽管我只在为期两周的女童子军夏令营里划过一次独木舟(是的,我一件都没有完成)。
不知何故,在长大成人的路上,我们逐渐失去了想象未来的能力。在大学里,我们被引导着选择一个专业。然后,如果幸运的话,我们会找到一份工作。接着,或许会结婚,生小孩,买房,安定下来。很快,生活中的选择会变得越来越少。工作、事业、住在哪里、空闲时间做什么、一天中什么时候喝咖啡……改变一个方面意味着其他方面就会被颠覆。我们已经习惯了眼前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或者职业地位,难以做出改变。逐渐地,不知不觉中,一切似乎真的再难改变。于是我们把赌注押在现有的生活上,不再去想象另一种生活。我们对现有的生活已经投入了太多,只能继续加倍投入,而不是颠覆它。正如威廉·布里奇斯(William Bridges)在《转变之路》(The Way of Transition)中所写的那样:“在穷尽所有可能的办法之前,我们是不会轻易放弃任何重要的事物的。”
新冠疫情的暴发,打破了数百万人对生活的掌控感。这场危机使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惊醒,引发了一场集体反思,并随着经济不确定性的加强和政治动荡的加剧而愈演愈烈。人们开始重新调整生活的优先级,再度思考未来。一些企业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拼命试图转型。领导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调整策略。直到今天,几乎每个人都还在努力适应着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佩吉·努南在疫情暴发之初写道:“人们遭受着苦难,感到害怕。他们的想法发生了转变,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们不仅开始思考‘什么是重要的’或者‘什么会让我快乐’,还会思考‘我生来注定要做的是什么?’”这些想法至今仍在引发共鸣。
疫情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工作的关系。2021 年和 2022 年,数百万人离开了原来的工作,但令人震惊的是,调查显示,他们中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并没有重新开始工作。人们重新思考要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考虑着更希望把时间用在哪里、用于做什么,以及一份“好工作”的定义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不仅仅是换一份新的工作,想要改变职业方向的人空前增多。皮尤研究中心 2021 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各个收入水平——不只是高收入水平——的失业者中,有 66%的人认真考虑过换一种职业。招聘网站Indeed在 2022 年对求职者的调查中发现,85%的人希望转型,选择新的职业发展道路。
这几乎是一场现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重置。但事实上,即便没有疫情,几乎每个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这样的重置——甚至可能不止一次。一个普通人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换十几份工作,经历被解雇或者被裁员。在新闻行业,近 10 年来,因为财务问题,至少有 3 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2500 家美国报社倒闭。盖洛普公司的调查发现,许多人对职业选择感到不满,想要换个工作。在疫情之前,“摆烂”还没有成为年度热词的时候,就已经有 71%的千禧一代对工作毫无热情。他们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某些重大变故:疫情、战争、小概率事件、飓风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
无论是什么催化了这一切,都迫使我们亟须做出改变,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步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一名记者,我报道商业和社会的变革;作为一名数字时代的主编,我引领新闻机构改革;作为一名作家和性别平等的倡导者,我曾经帮助一些组织重塑它们的文化。我一直着迷于追寻“新机会”所带来的挑战,这让我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没有什么比抓住那些近在咫尺、其他人却视而不见的机会更令我兴奋。在我发现它们的时刻,我的脑海中会划过一道闪电:“就是它了!”尽管我报道、领导,甚至亲身经历过这些关键时刻——无论是好的(比如创办一本新杂志)还是糟糕的(比如目睹杂志停刊)——大多数时候,我依靠的是直觉,像盲人那样摸索着前进。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为你指明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