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NT$
857.0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NT$
332.0

《
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
售價:NT$
398.0

《
图说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NT$
913.0

《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
》
售價:NT$
403.0

《
女性,战争与回忆 了解中国女性地位蜕变史
》
售價:NT$
347.0

《
失落世界的幻境:博物馆里的古生物复原艺术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以中国语境、中国方法、中国价值之范式,提供融合古典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一般文学阐释学新路径。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千余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构建了互补互证的文献资源体系,为建立兼具古典性与当代性、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中国文学阐释学”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书中揭示了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区别于西方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强调了以“应用”为导向的中国文学阐释学对世界文学阐释学的重要贡献。通过分析不同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所蕴含的“中国语境”“中国方法”与“中国价值”,本书实现了对中国古代、西方及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现代化、本土化与中国化阐释为从当代“中国文学阐释学”通往一般“文学阐释学”提供了方法路径。
|
關於作者: |
谷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基础理论、文学阐释学、海外汉学。出版《美国〈文心雕龙〉研究史料整理与翻译研究》等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等多项课题。
|
目錄:
|
导论
第一节?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问题的义界
第二节?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的地方性与世界性问题
第三节?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学术史概览
第四节?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现代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
第一节?阐释语境:现代化阐释范式的出现与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的身份转化
第二节?怎样阐释:坚守民族性,抑或走向现代性
第三节?“好的阐释”:文学阐释学作为民族性与现代性想象
第二章? 西方文学阐释学本土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
第一节? 阐释语境:本土化阐释范式的出现与西方文学阐释学的身份转化
第二节? 怎样阐释:还原西方性,抑或走向中国性
第三节?“好的阐释”:文学阐释学作为在地化与世界性的身份认同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
第一节?“阐释语境”:中国化阐释范式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身份转化
第二节? 怎样阐释:普遍原理,抑或具体实践
第三节?“好的阐释”:批判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实践阐释
第四章? 谁在阐释:阐释共同体范式
第一节?“人民”与作为文艺政策、文艺制度的阐释共同体
第二节? 以“文学理论”教材身份出现的阐释共同体
第五章?“中国范式”与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重建
第一节? 重建的起点:中国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重建的方法:方法论、价值论与本体论的统一
第三节? 重建的目标:辩证实践的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
第四节? 标识性形态:“阐释论”与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
第五节? 紧迫的现实:人工智能(AI)艺术的阐释学问题
第六节? 结语:一种包含人工智能文艺作品的“中国文学阐释学”建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
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1942—2022)具有广、狭义内涵。狭义上讲,它是指中国当代以“文学阐释学”为命名形态的各种文学阐释学理论;广义上讲,它是指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发展新阶段后,文学理论界出现的以阐释学为基本观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进行阐释学研究,以此建构中国文学阐释学的理论范式。作为人类亘古就有的文本理解基本方法,中国文学阐释学在进入当代后表现出明显的中西融合取向,并随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而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的现代化阐释、西方文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中国化阐释及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建构四种理论范式。
本书在理论架构上取狭义理解,在理论资源上取广义理解。从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理论逻辑来看,中国文学阐释学在进入当代发展新阶段后,因面临新的“中国语境”、使用新的“中国方法”、追求新的“中国价值”而催生出的新的阐释学范式,是一种既不同于西方文学阐释学的一般范式,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的主导范式,既区别于西方文学阐释学或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范式,又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在当代的理论传承范式,因而可将其统称为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或“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
从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实际发生来看,阐释的“中国语境”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所催生的“中国范式”,并非中西方经典阐释学的“原理”范式,即追问“理解”问题与“文本意义的来源问题”而催生的理论范式,而主要是阐释学的“应用”范式,亦即什么样的阐释是“好的阐释”,“怎样达到”好的阐释范式。阐释的“语境”“方法”与“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
基于如上认识,本书在研究对象上,将依据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应用”的三大类型—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的现代化阐释、西方文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中国化阐释—来讨论它们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所体现出的“中国范式”,包括:
1. 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现代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从民族性向现代性的身份转化范式。
2. 西方文学阐释学本土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主要是西方文学阐释学从西方性向中国性的身份变异范式。
3. 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从普遍原理到现实实践的批判转向范式。当然,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或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就其理想形态而言,还应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文学阐释学与阐释理论,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阐释学与阐释理论。就当下各自的发展情况来看,海峡两岸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文学阐释学与阐释理论所表现出的中与西、古与今混杂特性,大陆地区少数民族文学阐释学与阐释理论超越文学人类学、文学神话学范型而向西方当代文学阐释学转型等现象,具有区别于“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鲜明特性,因而从理论上讲,它们也应一并纳入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研究问题域。限于学力与文献所囿,这两个领域只能留待将来讨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