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近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售價:NT$
551.0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NT$
811.0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
售價:NT$
1520.0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售價:NT$
449.0

《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售價:NT$
214.0

《
汉匈战争三百年
》
售價:NT$
454.0

《
成为作家:提升创造力、自律性、谦逊和毅力的专业指南(写作不是天赋,作家可以培养,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
售價:NT$
301.0

《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本书遵循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规律,配套齐全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分为5个项目,共15个任务,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线控驱动系统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线控转向系统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制动系统技术和项目综合训练,分别从底盘线控系统的认知、结构、工作原理、拆装、调试、故障检修等方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拓展了技能比赛考核内容。本书既包含理论知识,又包含拆装、调试和故障检修等实训操作,是一本理实一体化教材。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员工的培训资料,还可作为对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技术感兴趣的大众群体了解底盘线控技术的专业读物。为方便读者自主学习、提高效率,本书配备了二维码视频资源,可通过手机扫码观看;同时,可登录学银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本书配有任务工单、电子课件、试卷及答案等,凡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均可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注册后免费下载。
|
目錄:
|
目 录前言二维码索引项目一 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技 1任务一 底盘线控技术的认知 1任务二 常用仪器、仪表的认知 18项目二 智能网联汽车线控驱动系统技 26任务一 线控驱动系统的认知 26任务二 线控驱动系统的拆装 36任务三 线控驱动系统的调试 39任务四 线控驱动系统故障检修 42项目三 智能网联汽车线控转向系统技 65任务一 线控转向系统的认知 66任务二 线控转向系统的拆装 77任务三 线控转向系统的调试(VCU- 计算平台双向) 88任务四 线控转向系统故障检修(供电电源,CAN 通信,转矩传感器、转角传感器) 94项目四 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制动系统技 110任务一 线控制动系统的认知 110任务二 线控制动系统的拆装 130任务三 线控制动系统的调试 138任务四 线控制动系统故障检修 147项目五 项目综合训 173任务 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训练 173参考文 182
|
內容試閱:
|
前 言随着智能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日益完善。底盘线控技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线控底盘作为智能汽车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电信号对汽车底盘执行机构实施控制,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和可靠性强等优点,是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底盘线控技术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底盘线控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编者经过5 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和改革,与3 家企业联合,不断汲取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积累底盘线控技术教学方面经验,编写了本书。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本书的项目任务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技能大赛规程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充分利用引进的北京和绪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网联实训车、北京中汽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全国技能比赛专用赛车、中汽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全国技能比赛专用赛车,对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底盘线控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的任务由任务导入、任务描述、知识链接、任务实施等环节组成,结合通俗易懂的理论知识进行实操训练,配套有活页式任务工单、数字资源库、学银在线课程平台,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书由李晓艳、刘强任主编,王莉、杨立霞、王鑫、李妙然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李晓艳统筹全书,并编写前言和项目一,刘强编写项目二和项目五,王莉编写项目三的任务一和任务二,杨立霞编写项目三的任务三和任务四、项目四的任务一,王鑫编写项目四的任务二~任务四。李妙然、李迪、王志刚、孙瑞燕、杨鑫、杜英翠、张晓菲、于立泉、王萍、韩丽娜参与部分任务的编写及资料整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和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汽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中汽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企业专家和兄弟院校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编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所有给予编者帮助的作者、专家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处于发展阶段,且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使用者对本书提出批评和建议。编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