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售價:NT$
398.0

《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售價:NT$
454.0

《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售價:NT$
2540.0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4年1-12月整年十二期)
》
售價:NT$
1880.0

《
长城砖系列: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研究
》
售價:NT$
398.0

《
跟着TED学科学:人工智能
》
售價:NT$
255.0

《
宝石之书
》
售價:NT$
806.0
|
編輯推薦: |
(1)2022年英国水石书店年度图书奖“最佳科普图书”,本书是一位优秀生物学家对“人造光明”的生态控诉与保卫黑夜的警世宣言。
埃克洛夫是著名的蝙蝠研究专家,兼具深厚的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他发现了黑夜对于蝙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以生动的田野观察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揭示无孔不入的人造光如何给人类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为了自己,更为了整个地球的生态,他诚挚地向所有人呼吁:是时候为黑夜和它的壮丽之美挺身而出了!
(2)本书重新定义黑暗的生态价值,是一部对抗光污染和工业之光的科普力作。
自2017年起,工业发展带来的全球光污染以每年2%的速度吞噬黑暗,不但使壮观的天文景象消失,还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甚至加剧人类的失眠、抑郁与癌症。本书融汇生物学、动物学、天文学、视神经科学等多学科视角,以丰富的知识与案例阐明光污染的深远后果,并揭示出一个核心观点:黑夜不仅是星空与睡眠的守护者,更是维系地球生命网络的关键生态资源。
(3)本书重塑有关黑暗的观念,是一部呼唤“人文精神之光”的文化佳作。
人类对光的渴求深植于对黑暗的原始恐惧。本书梳理了光在宗教与艺术中的精神意涵,以
|
內容簡介: |
对许多人来说,光污染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爆炸性发展的研究领域,在不久的将来,照明很可能会像噪声一样受到严格管制。
人类执着于照亮身边世界,使我们的地球从外太空看来如同一个在宇宙的黑暗中燃烧的星球,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都蜿蜒出长长的灯带,或许这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活动主宰地球的人类世的最明显标志之一。在我们创造的灯火通明的城市的夜空里,星星消失了,银河变成了遥远的记忆,人类仰望天空时壮观的天穹景象——流星闪耀,极光舞动,我们都将失去。
作者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让大家认识到黑暗和夜晚对于地球生物的重要性,从而让黑暗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一部提醒人们思考的书,也是一部为自然黑暗发声的激情宣言。
|
關於作者: |
约翰·埃克洛夫(Johan Ekl?f)
瑞典著名蝙蝠研究专家之一,动物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科普作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因果。他的大多数项目都弥合了社区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中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埃克洛夫知识渊博,学术兴趣广泛,并有着强烈的社会关怀,发表过多篇学术文章:《如何离开教堂:棕色长耳蝠的避光行为》(2021)、《瑞典历史上对蝙蝠的态度》(2021)和《瑞典矿区冬眠蝙蝠的长期增加——全球变暖的影响?》等。
|
目錄:
|
中文版序 i
序 言 vii
第一章 被污染的光 001
1. 黑暗的周期 003
2. 体验黑暗 007
3. 被照亮的星球 011
4. 吸尘器效应 015
5. 交配欲下降 019
6. 集体死亡 024
第二章 黑夜的生态位 029
1. 夜视力 031
2. 眼 睛 035
3. 夜间感知 039
4. 晨昏性动物 044
5. 不合时宜的歌声 049
6. 内置灯管 053
7. 明亮的春天 058
8. 星罗盘 063
9. 炫目的城市 068
10. 伪夏天 071
11. 无果之夜 074
12. 海中焰火 077
13. 大海在等待 081
14. 月下的浪漫 084
15. 苍白的珊瑚 088
16. 黄昏区 092
17. 动荡的生态系统 097
18. 濒临灭绝的蝙蝠 100
19. 夜间服务 104
第三章 人类与宇宙之光 109
1. 黄昏的三个阶段 111
2. 暗物质 116
3. 黑暗的尺度 120
4. 圣劳伦斯之泪 124
5. 唯一的月亮吗? 127
6. 蓝色时刻 131
7. 灰黄色天空 135
8. 工业之光 138
9. 紊乱的时钟 142
10. 病随光至 146
第四章 阴翳礼赞 149
1. 心灵的香波 151
2. 阴翳礼赞 155
3. 二极管 159
4. 黑暗作为旅游资源 162
5. 王家黑暗 167
6. 黑暗中的交谈 170
7. 隧道视觉 175
黑夜宣言 179
致 谢 181
延伸阅读 183
参考文献 185
译后记 重建我们与世界的古老联结,从黑夜开始 207
|
內容試閱:
|
序 言
手电筒的光柱照亮墙上画中一个黑色的魔鬼。那家伙长着一条蛇的尾巴,身体后倾,一对蝙蝠翅膀支棱着。魔鬼张着嘴,正试图吞食一束光,但它显然不敌光的力量,这个黑暗的使者已奄奄一息。位于瑞典西哥特兰省莫塞博村的18世纪教堂里,到处可见教堂画家约翰·克里斯托弗·韦斯滕(Johan Christoffer Weisstern)创作的《圣经》题材绘画,在最角落处挂着的,就是这幅不招人喜欢的描绘魔鬼的画。韦斯滕在向人们展示死后地狱中的痛苦磨难,但他或许也是在宣讲人类终能战胜黑暗的信心。在宗教世界里,蝙蝠是魔鬼不洁的随从,它是字面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黑暗代言者,是上帝之光的对立面。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教堂建筑恰恰是蝙蝠聚集的栖息地。
我爬上楼梯,穿过一扇小门,进入了教堂塔楼的顶楼。老旧的木地板上散落着成堆的粪便和飞蛾脱落的翅膀,显然,顶楼里住着的是棕色长耳蝙蝠。从塔楼窗口透进的光线逐渐变暗,外面的天空变成了深蓝色,顶楼上夜晚的气息混合了新割的草的香味、柏油味和被阳光晒过的木头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看来今晚蝙蝠不愿在屋檐下露面,于是我走出教堂,朝着笼罩在夏夜中的教堂墓地走去。
很快,蝙蝠从房顶上飞出,一只接一只头朝下扎进最近的树丛和树荫下的阴影中。它们伸展着翅膀,以一种起伏不定的舞姿沿着教堂的红色栅栏滑翔,飞过一排排篱笆,绕着树冠捕食昆虫。对于人类的听觉来说,它们完全是悄无声息的。没过多久,它们不见了踪影,仿佛被黑夜吞噬。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延续着同样的方法,维护着教堂建筑和它周边的环境,在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里,教堂成为许多动植物得以生存的绿洲。年复一年,蝙蝠在春夏两季迁入塔楼和顶楼,在那里生下它们的幼崽,这样的一幕在瑞典各地的大多数教堂里持续上演着。在20世纪80年代,西哥特兰省将近2/3的教堂都是蝙蝠的栖息地,40多年后的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1/3。蝙蝠栖息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你从莫塞博村教堂向北往布罗斯和乌尔里瑟港一路过去,就会发现其中的原因:尼特村、丹尼可、马布克、韦斯特、赫斯那……一系列的乡村教堂如今都被灯光装饰得如同游乐园,为了突显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古建筑的雄姿,各种现代射灯投向教堂。7 000万年来,一直以黑暗为家,近几个世纪在教堂的黑暗中找到栖身之地的动物,正在缓慢但确定地从这些环境中消失,也许有一天会完全消失?
7月的那个晚上,我独坐在教堂墓地,陪伴我的不仅有蝙蝠,我还看到了一只久违的刺猬,几只甲壳虫爬过草丛,飞向星空。墓碑上方有石蛾在跳舞,仿佛是墓主人的灵魂在舞动。深陷黑暗中的我放松了下来,白天的各种印象被黑夜的微妙体验取代,视觉渐渐熟悉黑暗的缓慢节奏,就连咖啡的香味好像也不同往常了,我逐渐进入了少有人会花时间去拜访的另一个维度。
夜色已深,此刻享受黑暗的不仅有我和一直陪伴我的刺猬。大自然中的大多数哺乳动物在黄昏时最为活跃,地球上一半多的昆虫都是夜间活动的。近年来,许多关于昆虫大量消失的报道令人忧心,其原因被归结为森林工业、大型农业、环境毒素和气候变化等,但很少有报告谈到光污染。事实上,对光敏感的飞蛾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物种之一。在黑暗中寻找花蜜的飞蛾很容易被灯光迷惑,它们有时会以为天色已亮而停止飞行;也有的在试图寻找月亮定位时被光束击中,还来不及履行传授花粉的天职就精疲力竭地死去,或沦为森林里动物的食物,使得完成授粉的植物减少。许多人都见到过夜晚的路灯或是门楼灯下绕着灯飞行的昆虫,灯光越强烈,吸引来的昆虫就会越多,从森林到村庄,从农村到城市,耗尽了整个生态系统。
尽管莫塞博村教堂没有外墙照明,但并不是说这里就没有光源透入:教堂外公路上的路灯,邻近城镇的光在天空反射出淡淡的焦黄色。“光污染”一词是对所有被视为过分使用但又对我们人类和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的光的总称。最初,这是一个天文学家创造的词,如今所有研究夜晚消失的影响的各学科专家,包括生态学家、生物学家、神经学家都在使用它。光污染已经不只是关于星星和昆虫的事了,它关乎地球上所有生命体,包括人类。从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日出日落,昼夜更替,每个生命体的每个细胞都有一个内置的机械结构,与昼夜的节律协调工作,自然光会校准生物钟,控制体内激素和生长过程。
这样的节律一直不受干扰地缓慢进行着,直到150年前,灯泡被发明了。如今,路灯、墙面射灯正在以令人不安的速度胜过夜晚的自然光,彻底动摇了地球古老的生命节律。人造光、光污染持续挺进,让鸟儿开始在半夜鸣唱,让海龟的幼崽迷失方向,珊瑚神圣的月下交配仪式也变得越来越罕见。
人类执着于照亮身边世界,使我们的地球从外太空看来如同一个在宇宙的黑暗中燃烧的星球,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道都蜿蜒出长长的灯带,或许这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活动主宰地球的人类世的最明显标志之一。在我们创造的灯火通明的城市的夜空里,星星消失了,银河变成了遥远的记忆,人类仰望天空时壮观的天穹景象——流星闪耀,极光舞动,我们都
将失去。
对许多人来说,光污染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爆炸性发展的研究领域,在不久的将来,照明很可能会像噪声一样受到严格管制。许多别墅公园和工业建筑采用的以现代二极管为基础的LED屏幕或许会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但人造光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弱化人造光,让其更符合自然规律,前提是我们愿意主动去这样做。
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让大家认识到黑暗和夜晚对于地球生物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蝙蝠研究者,一名夜晚的旅人和黑暗的朋友,我把20年来与蝙蝠共同度过的无数夜晚中的思考
和观察写出来呈现给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启发,认识到黑暗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让黑暗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进一步认识人造光带来的后果。这是一部提醒你思考的书,也是一部为自然黑暗发声的激情宣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