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巴格达新版 和平之城 血腥之城 汗青堂丛书055
》
售價:NT$
551.0

《
水之契约
》
售價:NT$
367.0

《
ABB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
》
售價:NT$
607.0

《
工厂生产计划精细化、精益化、精进化管理手册
》
售價:NT$
352.0

《
中国画技法与教学研究
》
售價:NT$
337.0

《
生命瞬间 人生风采——晚晴居影集
》
售價:NT$
500.0

《
美国国家地理·环球终极探索 全10册
》
售價:NT$
1520.0

《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
》
售價:NT$
658.0
|
編輯推薦: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教材,按传统中国的知识系统分类,每一讲后附有思考题及史料文献,使学生既能了解知识,也能熟悉史料。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课程“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稿为基础凝练而成,分为十六讲,通过对传统目录学的讲解,说明传统中国的知识系统及其演化,按经传、诸子、史籍、文集的顺序,从哲学的视角进行哲学史史料的说明,使学生在基本了解传统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既可以有效地找到想要研读的史料,也可以建立与史料的亲切感。
|
關於作者: |
何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何俊著作集”四种,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历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现任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
目錄:
|
第一讲 导 论
一、哲学与哲学史
二、中国哲学史及其史料
三、本课程的目标与安排
思考题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二讲 目 录
一、《汉书?艺文志》
二、《隋书?经籍志》及其他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三讲 经传(一):《易》与《春秋》
一、《易》及易学相关著作
二、《春秋》与春秋学相关著作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四讲 经传(二):《诗》《书》《礼》《乐》
一、《诗》及诗学相关著作
二、《书》及尚书学相关著作
三、《礼》 及宋以后礼学相关著作
四、《乐》及乐学相关著作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五讲 经传(三):孝经?四书
一、《孝经》相关著作
二、《论语》相关著作
三、《孟子》相关著作
四、四书合编相关著作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六讲 诸子(一):儒?墨
一、儒家与相关著作
二、墨家与相关著作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七讲 诸子(二):道?法
一、道家与相关著作
二、法家与相关著作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八讲 诸子(三):杂家
一、杂家与相关著作
二、名家与相关著作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九讲 史 籍
一、正史类举例
二、编年类举例
三、纪事本末类举例
四、别史类举例
五、杂史类举例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十讲 文 集
一、唐以前举例
二、宋以后举例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十一讲 佛教哲学史料(一)
一、《肇论》
二、《出三藏记集》
三、《弘明集》
四、《比丘尼传》
五、《高僧传》
六、《童蒙止观》
七、《历代三宝记》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十二讲 佛教哲学史料(二)
一、《广弘明集》
二、《续高僧传》
三、《法苑珠林》
四、《华严金师子章》
五、《开元释教录》
六、《宋高僧传》
七、《古尊宿语录》
八、《五灯会元》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十三讲 道教哲学史料
一、《太平经》
二、《周易参同契》
三、《抱朴子》
四、《黄庭经》
五、《度人经》
六、《三皇文》
七、《阴符经》
八、《清静经》
九、《玉皇经》
十、《心印经》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十四讲 语录与学案
一、语录体
二、学案体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十五讲 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
二、丛书
思考题
阅读材料
第十六讲 出土文献
一、 郭店楚简
二、马王堆汉墓帛书
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四、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五、银雀山汉墓竹简
六、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七、阜阳汉简
八、定县汉简
思考题
阅读材料
后记
|
內容試閱:
|
现代中国的知识系统是二十世纪初以来建立起来的,与传统中国的知识系统完全不同。传统中国的知识系统主要是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以及佛教与道教的知识与理论,现代中国的知识系统最初是经过日本转输入的西方知识系统,主要是理工农医文商法的七科之学,然后逐渐分解演化发展成现在的知识系统。
除了新的知识增长及其带来的分类细化,从知识的基本界定与分类上讲,尽管传统中国也有诸如农学、医学这样的知识门类,但与现代中国知识系统中的相关知识门类仍然是存在着某种区别的。另一方面,相比于其它学科,比如人文学科中的文学、史学、艺术学、宗教学,哲学又有更显著的特殊性,即传统中国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哲学”。虽然传统中国的知识系统中有近似于西方哲学的易学、义学、道学、理学等,但它们与西方哲学相比较,所异远大于所同。因此,中国哲学基本上是一个依据西方的哲学概念与形态而建构起来的学科。
西方关于哲学的界定,以及呈现出的知识形态是多样的。西方哲学起源于希腊,希腊语的哲学语义是“爱智慧”,但其内涵无疑是丰富的,而且随时代而变化,哲学是在哲学史中展开并得以形成的。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哲学也提供某种知识,但哲学的性质更是表现为对知识的拷问和对真理的探索。这种拷问与探索,固然也呈现出对知识与真理的确认,但更重要的是呈现为过程本身。因此,无论就西方哲学实际的展开过程,还是哲学自身的性质,要真正理解与把握哲学,都必须通过哲学史。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等于哲学史。
在西方的知识系统中,哲学与哲学史都是内生的概念,因此它们的呈现无论具有怎样的异相,都不足以动摇自身的正当性,相反更足以成为自身传统的丰富性的表征。但是,中国哲学既然完全是仿照西方哲学建构起来的,而哲学等于哲学史,那么当以西方哲学史为原型去透视传统中国的知识系统时,自然很难找到与西方哲学史所呈现的哲学形态完全相同的知识表达。这意味着,尽管中国哲学仿照于西方哲学而建构,但在哲学等于哲学史的观念指引下,进入中国哲学史的梳理时,便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情状。因为历史虽然通过重述而呈现,但重述本身就表征了历史具有先在性。如果以外来的模型去删选历史中的事物,那么出现空白是完全可能的;哲学既然不是传统中国知识系统固有的知识形态,中国哲学史的梳理自然会出现困难,故而有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的争论。或者,比附于西方而梳理出来的哲学史,往往似是而非,比如将明清之际的中国哲学比拟于西方的启蒙思想。
综合上述,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呈现出迥异于西方哲学史史料的特征。择其显明者略加说明。首先,经传构成了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史料主线。不仅是《六经》本身成为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史料,而且对《六经》的传注也成为史料的重要部分。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复杂性在于,《六经》本身的哲学与传注所表达的哲学是交错在一起的,需要在使用史料时有自觉的分疏。此外,虽然以《六经》经传说明这一特征,但这一特征并不限于《六经》,而且呈现于包括《四书》、诸子、佛道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其次,构成中国哲学史史料重心的诸子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不完全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诸子针对的问题是自身所面对的问题,而其回应的方式也是自己的知识传统中的形式,与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不同,需要在史料研读中细加体会。最后,与西方哲学呈现为专门的哲学著作不同,中国哲学除了上述的经传与诸子两个部分以外,大量的哲学史料分散于史籍、文集、语录中,需要用心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