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Go语言高级编程(第2版)
》
售價:NT$
458.0

《
与贝聿铭同行
》
售價:NT$
602.0

《
如何面对爱情里的失望
》
售價:NT$
179.0

《
至高无上:一场颠覆世界的人工智能竞赛
》
售價:NT$
403.0

《
聪明钱
》
售價:NT$
398.0

《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
售價:NT$
500.0

《
约翰·巴勒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
》
售價:NT$
347.0

《
东线有战事1914:一战爆发与帝国崩溃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一本专业、有人情味、接地气的心理危机干预手册。权威作者: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主席、《国际自杀预防手册》主编、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拥有近30年心理危机干预经验。颠覆认知:澄清了14种常见误解,纠正了7种偏见,读懂严重危机背后的真实心理。
提供完整的自杀干预实用指南,包含:针对高危人群的四套专业心理干预方案,快速阻断自杀冲动的“六步安全计划”,非专业人员也能实施的“简短接触”式干预,等等。
|
內容簡介: |
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主席罗里·奥康纳教授,将30年研究成果浓缩成这本实用手册,系统性解答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谁可能自杀他们为什么自杀关键时刻怎样保护他们
关于自杀者的动因和行为,本书澄清了14种常见误解,纠正了7种偏见。
同时提供了一份完整的自杀干预实用指南,包含:
针对高危人群的四套专业心理干预方案快速阳断自杀冲动的“六步安全计划”“简短接触”式干预,非专业人员也能实施
还针对自杀者亲友和心理工作者,给出心理支持策略。
|
關於作者: |
罗里·奥康纳(Rory O’Connor)
格拉斯哥大学自杀行为研究实验室主任。
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主席,国际自杀研究学院前院长。
苏格兰政府自杀预防学术顾问组主席。
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科学审查委员会成员,《自杀研究档案》期刊联合主编,《自杀与危及生命的行为》期刊副主编,《危机》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2014 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22 年当选苏格兰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2023 年获得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研究奖。
《国际自杀预防手册》第二版主编。
《多希望我能拉住你》获得2021 年英国心理学会年度图书奖(科普类)。
|
目錄:
|
引言
PART 1 关于自杀,我们了解得其实不多
1 受害者及时间
2 感受自杀之痛
3 厘清错误观念
PART 2 与其说是寻死,不如说是想结束痛苦
4 人们为什么自杀?
5 自杀不代表……
6 自杀路径及当事人感受
7 自杀行为的动机-意志综合模型
PART 3 如何有效保护有自杀倾向的人
8 简短接触干预
9 安全计划
10 长期干预
PART 4 救助容易自杀的人,以及因自杀痛失所爱的人
11 如何与有自杀倾向的人交谈
12 为有自杀倾向的人提供救助
13 渡过身边人自杀后的难关
后记
致谢
|
內容試閱:
|
那个早上,我的思绪飘到了第一次被自杀深深触动的那天。当时我接到消息,我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克莱尔去世了。接到电话时,我人在办公室里。
“她走了,克莱尔走了。”戴夫说道。
“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这是个出乎我意料的电话。戴夫和克莱尔住在巴黎,当时是中午,我们通常会提前约定通电话的时间。他为什么要打电话来?几周前我和他们通过电话,最近也通过邮件和克莱尔联系。我盼着他们回到苏格兰来。克莱尔是苏格兰一所大学的讲师,但过去一年里他们都住在巴黎,因为戴夫在那里有个研究项目,克莱尔请了学术假过去。那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那里度过,她,还有他,都喜欢巴黎。
我记得自己站了起来,困惑不已,在窄小的办公室里快速地来回踱步。我也许又问了一次,他所谓的“克莱尔走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克莱尔死了。”戴夫回答道。我依然不明白,也不能明白。我一毫秒都没想过戴夫会告诉我克莱尔死了。
剩下的大部分对话于我成了一片迷雾。我身处震惊中。我没法理解。我依然不明白戴夫的意思。“克莱尔死了。”他说的难道不是她去了别的地方吗?他说“克莱尔死了”是什么意思?在哭泣声中,戴夫告诉了我发生的事情:克莱尔自杀了。我崩溃了。戴夫说话的同时,我内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道:“克莱尔死了。”“克莱尔死了。”每重复一次,内心的声音就大上几分。
那是 2008 年9 月。克莱尔四十岁,我三十五岁。多年前,我们两人是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读博时相遇,自此便一直是朋友。
第二天,当我飞去巴黎陪伴戴夫的时候,我依然无法相信克莱尔不在了。此后,我们每去一个地方,我都期望会见到她。她居然自杀了,这一切都说不通。在她死后很长时间,她都会出现在我的梦里,总在对我说她很好,别担心。
因为克莱尔的死,我崩溃了。这让我变了个人。除了失去挚友的个人打击,我也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即时的反应是,我辜负了克莱尔、戴夫和她的家人。我认为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开始,我发现自己很难继续自杀研究,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让我想起克莱尔。但我很欣慰自己坚持了下来。正是这种失败感持续激励着我的学术研究,让我努力去更好地理解导致自杀的因素,并开发新的方法去保护那群最脆弱的人。我在每周的心理咨询中还会提到克莱尔。我如今还是会为她而哭,她的影响萦绕在我的生活中,成了我对自己的脆弱的每日提醒,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脆弱的提醒。
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于自杀的个人经验,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自杀是一个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公共健康危机。我们每个人都认识某个死于自杀的人,或者我们会认识某个受到了自杀影响的人,也可能两种人都认识。令人相当悲伤的是,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愿意谈论自杀,害怕询问某人有没有自杀倾向。这一点必须改变。我们能围绕自杀展开对话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会让更多的人感觉不那么孤独,得到他们需要的帮助和支持。
自杀是最后的禁忌之一。它是那个“大写的S(suicide)”,然而有人依然不愿意说出这个单词。它让我想起了二十或者三十年前围绕着癌症的禁忌,那时候它经常被称为“大写的C(cancer)”。悲伤的是,自杀和谈论自杀受到了羞耻、错误观念和误解的阻碍。我想要展示出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脆弱,更关键的是,要展示出这种脆弱将如何成为把我们变得更坚强的催化剂。我会带你了解研究成果,帮助你尝试了解自杀的不同方法,但重要的是,我也会让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或者被自杀夺去了所爱之人的人发出声音。我刻意避免了采用教科书的方式来写这本书。因为自杀能影响到所有人,我希望它能够尽可能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体。理解及预防自杀的每种方法的细节,都有其他的书介绍过了。这本书不是针对每一种风险的对照表,也不是自杀预防策略。这不是它的目的。
因此,我试图通过《多希望我能拉住你》来做点不一样的事情。结合个人经验和职业经历——讲述包括自己的故事在内的人们的遭遇,我希望能够传递出自己在生活中,以及对这个最让人绝望的现象的研究中学到的东西。这是我通过研究自杀而走过的旅程,包括自杀是如何影响到我个人的。在这本书中,我从自己遇见的人的经验出发,试着搞清楚自杀,并分享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的故事,以及因为自杀而失去了所爱之人的人的故事。在所有的例子里,我变更了有关他们个人生活的细节,也隐藏了他们经历的细节,好保护他们的隐私。我把不同的经历结合到了一次描述中,尽管我变更了某些细节,我想传递的信息没有变,也是符合这些经历的。迄今为止,在自杀研究和预防的旅途中,我已经从遇到的无数人身上学到了太多,我为此深怀感激。
我会介绍一些自杀的常见原因,还有同自杀有关的因素。我会试着讲清楚何为自杀念头,为什么对某些人来说它们会变成自杀企图,以及对某些人来说,为什么会导致死亡。和媒体报道相反的是,自杀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导致的,它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临床、社会和文化的决定性因素结合形成的“完美”风暴的结果。对大部分人来说,自杀不是想要结束生命,而是想要终结无法忍受的精神痛苦。在整本书中,通过带着你检视自杀的某些关键决定性因素,我将对这种痛苦出现的原因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
要是你曾受到过自杀倾向的影响,尤其是你失去过所爱之人,读这本书也许会引发艰难和痛苦难熬的情绪。关爱自我是如此的重要,所以请一定照顾好自己。我也在书的结尾处收入了某些组织的联系方式,它们也许能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一只手。
最后,如果你有过自杀倾向,或者失去过自杀的人,或者正在帮助、关怀有自杀倾向或进行自我伤害的人,我最大的期盼是这本书能帮上忙。以某种微小的方式,让你理解自己的痛苦,或者理解其他挣扎中的甚至已经输掉了这场战斗的人的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