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NT$
500.0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NT$
485.0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NT$
449.0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NT$
1010.0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NT$
281.0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NT$
500.0

《
囚笼之家
》
售價:NT$
305.0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思辨实在论哲学的典范之作,冲击人类中心主义,从后人类生态学角度揭露生态危机之重负。融哲学、生态学、文学、艺术于一体,加上诗性的语言,这部学术著作的阅读成为一场文化盛宴,它冲击着我们的固有认知,启发我们用力思考。
|
內容簡介: |
气候变暖、核废料、塑料污染……这些超客体(Hyperobjects)超越了人类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却彻底重塑了我们的生存现实。莫顿以惊人的理论野心宣告:生态危机不是外部问题,而是人类与非人类纠缠的本体论真相。本书从超客体的黏性、非定域性、客体间性等性质来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并指出超客体时代“世界”“自然”等概念的失效,在超客体面前,人类的虚弱暴露无疑,巨大的不对称迫使人类必须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学会谦卑,重塑认知。书中的生态哲学论述极具启发性,为我们重新思考生态危机提供了巨大帮助。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1968—),美国莱斯大学英语系教授,当代最具颠覆性的生态哲学家之一。作为面向对象哲学运动的成员,莫顿提出了“超客体”的概念并由此出发探讨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其代表作《超客体:世界终结之后的哲学与生态学》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是生态哲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译者简介
译者简介:苏艳,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翻译史、典籍翻译、文学翻译、翻译理论。
|
目錄:
|
引言 存在的地震001 第一部分 什么是超客体? 黏性035 非定域性049 时间波动性072 相位性090 客体间性105 第二部分 超客体时代 世界末日129 虚伪178 不对称时代211 注释270 致谢308
|
內容試閱:
|
引言 存在的地震
在《生态思想》一书中,我创造了“超客体”一词,用以指代那些相较于人类而言,在时间和空间上大规模分布的事物。超客体既可以是黑洞,也可以是厄瓜多尔的拉戈阿格里奥油田,或者是佛罗里达大沼泽地;超客体可以是生物圈,或是太阳系;超客体可以是地球上所有核材料的总和,也可以只是钚或铀;超客体可以是由人类直接制造的耐久用品,如聚苯乙烯或塑料袋,或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所有嗡嗡作响的机器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否由人类直接制造,与其他实体相比,超客体的特点在于“超级”。
超客体有许多共性。第一,超客体具有黏性,即它们“黏附”在与其相关的事物上。第二,超客体是非局部的,即超客体的任何“局部显现”都不能直接体现超客体本身。第三,与我们所习惯的人类尺度的时间性相比,超客体具有不同的时间性,尤其是一些非常大的超客体(如行星),它们具有真正的高斯时间性:根据广义相对论,它们能够产生时空旋涡。第四,超客体存在于高维的相空间,因此它们在一段时间内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见的。第五,超客体以客体间性的方式展现效果,换言之,我们可以在物体审美属性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空间中检测到它们。超客体并不属于我们的知识范畴,因为无论是与蠕虫、柠檬或紫外线比起来,还是与人类相比,它们都具有“超级”性。
超客体已经对人类社会和精神空间产生重大影响。它们直接导致了“世界末日”,否定主义和末日环保主义因此都变得过时。超客体已经将人类引入了一个“虚伪”“虚弱”和“跛足”的新阶段,这三个术语在此研究中有特殊含义,我将在后文中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虚伪”源于导致元语言不可能存在的条件(正如我将要解释的,生态危机让我们刚刚意识到这些条件);“虚弱”源于现象与事物之间的差距,超客体使这种差距明显,令人不安;而“跛足”则是因为所有实体都是脆弱的(正是这种脆弱使其存在成为可能),而超客体使这种脆弱也变得明显。超客体也在改变着人类的艺术以及审美体验(审美向度)。目前,我们正处于我所说的“不对称时代”。
超客体不仅仅是其他客体的集合、系统或汇聚。它们本身是一种独立存在,我会在这本书中详细解释其具有特殊含义的存在。客体的特殊意义来源于客体导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简称OOO),这是一场新兴哲学运动,致力于独特的实在论和非人类中心思维。因此,无论我们是把想象力看作休谟式的联想捆绑,还是康德式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我们尤其不该说超客体是由(人类)想象力虚构而来。无论是否有人在思考它们,超客体都是真实存在的。实际上,正出于本研究所述的原因,超客体使我们不可能超验地飞跃物理现实“之外”,而是迫使我们承认思维与物质的内在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被“嵌入”了一个“生命世界”中。
因此,超客体给哲学带来了双重艰难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否定元语言可以解释事物,但同时不受其污染的可能性。由于我将探讨的原因,后结构主义的思考在某些方面并未能够做到这一点,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并未能完成这项任务。第二个任务是在本来没有“世界”这样有意义的事物存在的情况下,定义出现象学的“体验”,这也是书的副标题是“世界终结之后的哲学与生态学”的原因。
我把这本书分成了两部分。鉴于客体及其表象与其他实体间存在着显著割裂,因此以这种方式划分就显得尤为恰当。超客体需要清晰的哲学、历史和文化阐释,这是本书第一部分要做的。然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人类对超客体的挪用,这是本书的第二部分。
在《超客体》整本书中,我常用一种可能让读者觉得极具“个人色彩”的写作风格——有时这种风格带来启发,有时令人沮丧。我决定用这种多少有点“个人色彩”的风格写作是受到阿方索·林吉斯既冒险又带来收获的现象学思想的影响。这似乎很恰当。我是被卷入我称之为全球变暖(另一个决定——我不同意称之为气候变化:见图1)这一超客体中的实体之一;我非常熟悉这个实体。作为一个客体导向本体论者,我认为所有的实体(包括“我自己”)都像是胆怯退缩的章鱼,当退回到本体论的阴影中时,就会喷出伪装的墨汁。因此,如果这意味着它是一个“元”于其谈论内容之上的高级语言,那么没有一种话语真正“客观”。本书的思想风格也必然是迭代的、循环往复的,这是因为人们在任何时刻都只能看到超客体的碎片,而思考它们本身就很棘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