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走进古诗词故事(素描与鉴赏)

書城自編碼: 415182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康桥,梦溪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620601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唐勾检制研究
《 唐勾检制研究 》

售價:NT$ 296.0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

售價:NT$ 500.0
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
《 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 》

售價:NT$ 449.0
热烈的孤独:大宋词人的明月与江湖
《 热烈的孤独:大宋词人的明月与江湖 》

售價:NT$ 356.0
抗衰营养全书
《 抗衰营养全书 》

售價:NT$ 398.0
罗马史 随书附赠专有名词对照册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巨著
《 罗马史 随书附赠专有名词对照册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巨著 》

售價:NT$ 2030.0
索恩丛书·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 索恩丛书·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

售價:NT$ 658.0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售價:NT$ 449.0

編輯推薦:
课本里读不到的情怀和故事。鲜活的笔触,抹去历史的尘埃,让你听见古人的心跳。
內容簡介:
中国的古诗词,璀璨夺目,意存高远,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让孩子从小熟悉与背诵一些古诗词词,可以陶冶其性情,充盈其精神。本书精选了300则最为经典的古诗词故事。或是关于某一首诗的故事,或是关于某位诗人的故事。阅读这些故事,可以了解更多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關於作者:
康桥,上海市语文学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1985年起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几十种。

梦溪,多伦多大学校报(中文版)主编,自由撰稿人。
目錄
1. 《诗经》收了多少诗 /
2. 风、雅、颂 /
3. 《诗经》的作者 /
4. 孔子与《诗经》 /
5. 《诗经》的教育意义 /
6. 《离骚》里的神话传说 /
7. 刘邦与《大风歌》 /
8. 项羽的慷慨悲歌 /
9. 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 /
10. 汉代的“乐府” /
11. 曹操的《龟虽寿》 /
12. 曹操的《观沧海》 /
13. 曹操的《短歌行》 /
14. 刘桢的《赠从弟》 /
15. 曹植的《七步诗》 /
16. 曹植的文才武略 /
17. 阮籍的《咏怀诗》 /
18. 乐府民歌《敕勒歌》 /
19. 陶渊明的青年时代 /
20.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
21. 陶渊明与酒 /
22. 木兰是不是真有其人 /
23. 牛郎织女的故事 /
24. 骆宾王七岁咏鹅 /
25. 王勃的送别诗 /
26. 贺知章的咏柳诗 /
27.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
28. 宋之问巧遇骆宾王 /
29. 陈子昂最孤独的诗 /
30. 王之涣的边塞诗 /
31. 王之涣的登楼诗 /
32. 孟浩然笔下的春天 /
33. 孟浩然笔下的愁 /
34. 孟浩然笔下的郁闷 /
35. 王翰的《凉州词》 /
36. 王湾的思乡诗 /
37. 王昌龄的边塞诗 /
38. 王昌龄的《从军行》 /
39. 王昌龄的送别诗 /
40. 王维以诗救人 /
41. 王维的《竹里馆》 /
42. 王维的送别诗 /
43. 王维的思乡诗 /
44. 王维的边塞诗 /
45. 王维的成名诗 /
46. 崔颢笔下的黄鹤楼 /
47. 高適的送别诗 /
48. 李白与贺知章 /
49. 李白的思乡诗 /
50. 李白笔下的花与月 /
51.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 /
52. 李白与黄鹤楼 /
53. 李白与白帝城 /
54. 李白的送别诗 /
55. 李白的抒愤诗 /
56. 李白的写景诗 /
57. 李白送别王昌龄 /
58. 李白与郭子仪的故事 /
59. 行路难 /
60. 李白与荀老太太 /
61. 李白的怀古诗 /
62. 李白笔下的蜀道 /
63. 李白咏酒抒情 /
64. 《菩萨蛮》是不是李白所作 /
65. 西风残照谁家陵阙 /
66. 李白的豪放不羁 /
67.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 /
68. 杜甫的《赠花卿》 /
69. 《江南逢李龟年》 /
70. 杜甫的炼字 /
71. 近体诗的崛起 /
72.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
73. 杜甫眼中的泰山 /
74. 杜甫的《春望》 /
75.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76. 杜甫的登高诗 /
77. 杜甫如何怀念诸葛亮 /
78. 杜甫的《兵车行》 /
79. 杜甫的《登岳阳楼》 /
80. 杜甫的纪事诗 /
81. 杜甫的“诗史” /
82. 杜甫的咏古诗 /
83. 杜甫的《阁夜》 /
84. 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 /
85. 岑参的边塞诗 /
86. 刘长卿的五言诗 /
87. 李益的闺怨诗 /
88. 聪明的贾岛 /
89. 贾岛的推敲 /
90. 枫桥夜泊 /
91. 韩翃的寒食诗 /
92. 韦应物的山水诗 /
93. 卢纶的《塞下曲》 /
94. 孟郊的千古名句 /
95. 常建的田园诗 /
96. 韩愈最悲苦的诗 /
97. 刘禹锡的爱情诗 /
98. 刘禹锡的怀古诗 /
99. 刘禹锡与洞庭湖 /
100. 刘禹锡的《浪淘沙》组诗 /
101. 唐诗的用韵 /
102. 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扬州偶遇 /
103. 刘禹锡二游玄都观 /
104. 元稹最悲苦的诗 /
105. 张志和的《渔歌子》 /
106. 白居易的习作 /
107. 白居易与新乐府 /
108. 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春景 /
109.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长恨歌》 /
110. 白居易的江南回忆 /
111. 柳宗元最孤独的诗 /
112. 柳宗元笔下的渔翁 /
113. 李绅对农民的怜悯 /
114. 李绅笔下的不公 /
115. 李贺笔下的战斗场面 /
116. 李贺的讽喻 /
117. 杜牧醉酒 /
118. 杜牧的科考 /
119. 杜牧与杏花村 /
120. 杜牧错过的姑娘 /
121. 杜牧笔下的赤壁之战 /
122. 杜牧与秦淮河 /
123. 杜牧笔下的杨贵妃 /
124. “温八叉”温庭筠 /
125. 温庭筠蔑视宰相 /
126. 李商隐给大唐的挽歌 /
127. 李商隐的爱情诗 /
128. 李商隐的无题诗 /
129.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
130. 李煜的《虞美人》 /
131. 李后主与窅娘 /
132. 李煜的《相见欢》 /
133. 宋初文人王禹偁 /
134. 清明节与寒食节 /
135. 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 /
136. 寇准七岁咏华山 /
137. 寇准的《江南春》 /
138. 潘阆原创的《酒泉子》 /
139. 最著名的数字诗 /
140. 林逋的《长相思》 /
141. 李觏屡试不第 /
142. 范仲淹的清苦童年 /
143. 范仲淹的思乡之情 /
144. 范仲淹的边塞词 /
145. 苏舜钦“汉书下酒” /
146. 柳永笔下的离情别绪 /
147. 柳永的怀人之作 /
148. 柳永原创的《望海潮》 /
149. 柳永让苏轼服气的作品 /
150. 张先给自己起的绰号 /
151. 张先笔下的寒食 /
152. 似曾相识燕归来 /
153. 晏殊笔下的少女 /
154. 晏殊笔下的人生境界 /
155. 晏殊笔下的景 /
156. 宋祁笔下的春天 /
157. 欧阳修沙土为纸 /
158. 欧阳修戏答元珍 /
159. 欧阳修笔下的景 /
160. 欧阳修笔下的离愁 /
161. 欧阳修笔下的元宵节 /
162. 欧阳修笔下的境界 /
163. 王观的送别词 /
164. 晏几道的《鹧鸪天》 /
165. 晏几道的送别词 /
166. 晏几道的重阳节有感 /
167. 晏几道的冶游之作 /
168. 晏几道的夸张 /
169. 晏几道的怀人词 /
170. 王安石的怀古 /
171. 王安石的咏史词 /
172. 王安石笔下的梅与菊 /
173. 王安石的炼词 /
174. 王安石的田园诗 /
175. 王安石诗中的元日习俗 /
176. 王安石的哲理诗 /
177. 王安国笔下的声色 /
178. 张舜民的秋日农村风景画 /
179. 苏东坡写西湖 /
180. 苏东坡与望湖楼的故事 /
181. 苏东坡打猎 /
182. 苏东坡怀念亡妇 /
183. 苏东坡的中秋词 /
184. 苏东坡笔下的农村生活 /
185. 苏东坡与名医庞安常 /
186. 苏东坡的咏古词 /
187. 苏轼笔下的孤鸿 /
188. 苏东坡眼中的庐山 /
189. 苏东坡题诗竹西寺 /
190. 苏东坡的题画诗 /
191. 苏东坡笔下的杨花 /
192. 苏轼与朝云 /
193. 苏东坡的荔枝诗 /
194.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 /
195. 黄庭坚一石两井 /
196. 黄庭坚与法秀禅师 /
197. 秦观与苏小妹 /
198. 秦观眼中的春天 /
199. 秦观笔下的春怨 /
200. 秦观的用典 /
201. 秦观笔下的爱情 /
202. 张耒登嵩山 /
203. 赵令畤《蝶恋花》 /
204. 晁补之的惜春 /
205. 晁补之的绝笔 /
206. 徐俯眼中的西湖断桥 /
207. 毛滂得到苏东坡赞赏 /
208. 李之仪与苏东坡 /
209. 李之仪论词 /
210. 贺铸笔下的荷花 /
211. 贺铸的梅子 /
212. 贺铸的才学 /
213. 贺铸的炼字 /
214. 周邦彦放逐归来 /
215. 周邦彦的官职 /
216. 周邦彦的用典 /
217. 周邦彦笔下的梅花 /
218. 曾几眼中的衢州 /
219.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 /
220. 李清照的航海 /
221. 李清照最著名的小令 /
222. 李清照笔下的济南 /
223. 李清照的重阳词 /
224. 李清照笔下的项羽 /
225. 李清照的叠字 /
226. 李清照笔下的情 /
227. 张元幹的抗金主张 /
228. 李重元的意象 /
229. 杨万里的咏月词 /
230. 岳飞的《满江红》 /
231. 岳飞的《小重山》 /
232. 岳飞眼中的山水 /
233. 张孝祥的爱国精神 /
234. 张孝祥的中秋词 /
235. 张孝祥考中状元 /
236. 陆游的如何咏梅 /
237. 陆游的《钗头凤》 /
238. 唐琬的《钗头凤》 /
239. 陆游的沈园悲情 /
240. 陆游的杜鹃词 /
241. 陆游谈读书 /
242. 陆游笔下的家乡风俗 /
243. 陆游仰慕的人 /
244. 陆游在临安雨后 /
245. 陆游的“书巢” /
246. 陆游的绝笔诗 /
247. 康与之笔下的西湖 /
248. 辛弃疾笔下的农村 /
249. 辛弃疾写元宵 /
250. 辛弃疾的豪情 /
251. 辛弃疾笔下的家国巨变 /
252. 辛弃疾笔下的农耕生活 /
253. 辛弃疾笔下的抗金英雄 /
254. 辛弃疾的怀古词 /
255. 范成大笔下的田园 /
256. 最出名的古代田园诗 /
257. 诗句自来寻老夫 /
258. 杨万里笔下的小池 /
259. 杨万里写净慈寺 /
260. 姜夔的记梦词 /
261. 姜夔的扬州感怀 /
262. 姜夔如何写梅花 /
263. 姜夔的感梦之作 /
264. 姜夔的除夕之夜 /
265. 史达祖原创的《双双燕》 /
266. 朱熹观书有感 /
267. 朱熹的出生 /
268. 叶绍翁夜书所见 /
269. 山水诗人叶绍翁 /
270. 林升与“楼外楼” /
271. 刘克庄惜花 /
272. 刘克庄规劝友人 /
273. 刘克庄咏月 /
274. 吴文英的清明词 /
275. 吴文英的落梅 /
276. 吴文英的怀人词 /
277. 吴文英的愁 /
278. 蒋捷的旅途抒怀 /
279. 文天祥的爱国悲壮词 /
280. 文天祥的气节 /
281. 张炎笔下的西湖 /
282. 王冕的墨梅 /
283. 天堂里的传说 /
28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285. 秋思之祖 /
286. 有情人终成眷属 /
287. 潼关的千古往事 /
288. 乔吉的严谨与清丽 /
289. 张可久笔下的春天 /
290. 无名氏的名作 /
291. 刘伯温的慷慨之志 /
292. 于谦的风骨 /
293. 于谦的童年 /
294. 王磐的讽刺艺术 /
295. 夏完淳的诀别诗 /
296. 郑板桥的风骨 /
297. 袁枚的性灵 /
298. 风筝的来历 /
299. 赵翼论诗 /
300. 龚自珍写给天神的奏章 /
內容試閱
前 言

中国的古诗词,璀璨夺目,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华。熟悉和背诵一些古诗词,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并且终身难忘,获益无穷。
古诗词里,有耳熟能详的故事:《离骚》中的神话、项羽的慷慨悲歌、曹操的横槊赋诗、陶渊明的酒中觅诗、王勃的海内存知己、贺知章的客从何处来、陈子昂的怆然涕下、王之涣的登楼、孟浩然的春眠、王昌龄的明月与关隘、王维的渭城朝雨、崔颢让李白搁笔的黄鹤、李白笔下的蜀道、杜甫眼中的泰山、白居易听的琵琶曲、寇准的华山、苏舜钦的汉书下酒、苏东坡心中的庐山、贺铸的梅子、王安石的新桃换旧符、陆游的咏梅、辛弃疾的元宵词、范成大的田园、朱熹的观书所感、林升笔下的楼外楼、王冕的墨梅……这些故事穿越时空,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古诗词故事里,有时代印记:《诗经》是周代民俗的全景写照,《孔雀东南飞》是东汉的门第悲歌,唐代边塞诗是拓疆戍边的历史风云,杜甫“诗史”是民生实录……诗词始终是映照时代的明镜,每个故事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切片,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
古诗词故事里,有古人的心灵图景:《诗经》承载了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孟郊《游子吟》是对母爱的颂歌,李绅《悯农》展现了农人的辛苦,白居易以商妇飘零隐喻自身贬谪,李商隐《锦瑟》在典故的迷雾中拨响世世代代的心弦,苏轼通过梦境叙事寄托亡妻之痛,陆游在沈园题壁寄托了千古深情,文天祥在零丁洋上的浩然正气化作民族精神的巍峨丰碑,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与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诠释了风骨的定义……文人的笔墨既是个人情感的出口,也是时代精神的注脚,点点滴滴汇成中华民族磅礴的情感洪流,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
古诗词故事里,有诗词叙事与抒情的审美范式:陶渊明以武陵人的一叶轻舟载着后世无数文人驶向心中的桃花源,李清照帘卷西风时留下比黄花更瘦的倩影,马致远笔下枯藤老树间独行的瘦马……无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深入人心、永不磨灭的美。
古诗词故事里,有古人妙手偶得的创新: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恰如清人赵翼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流传千年的古诗词故事,展现璀璨文字背后的文化基因,承载先人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蕴含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精神密码,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诗意呈现。
故事穿越时空,彰显永恒价值,至今仍在叩击现代人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文化认知与审美体验,让我们借此建立与先贤对话的精神桥梁,感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编著者

11. 曹操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这首诗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诗歌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且将诗人对时间、生命的哲理思考融进真挚浓烈的情感之中。
《龟虽寿》更可贵之处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只会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反而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离经叛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曹操的诗,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
《世说新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东晋时代的王敦,字处仲(266—324),琅邪临沂(今山东费县东)人。他是东晋时期的重要将领,手握重兵。
王敦是西晋武帝婿,东晋丞相王导的从兄。他手控强兵,多次参加征讨和镇压的战争。
王敦喜爱诗歌,最喜爱曹操的诗歌,并时常用曹操的诗歌激励自己的斗志与雄心。每次,他喝完酒后,就喜欢吟咏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还用如意有节奏地敲打唾壶来配合自己的音调。时间久了,唾壶的边缘竟然都是缺口。

曹操的《观沧海》

12. 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碣石,自古就是一座名山。根据史籍记载,秦始皇、汉武帝曾经登临,并刻石纪功。北齐文宣帝、北魏高宗及唐太宗,也先后登临过碣石。魏武帝曹操所登临的,应该也就是同一座碣石山。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曹操北征乌桓,去时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他登上碣石山,观望沧海。
但是,这碣石山究竟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有人以为,它已经沉入现在的河北省乐亭县境内的大海中,但也有人认为它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然而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全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像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曹操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上,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却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如此大气磅礴的诗句,与诗人本身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密切相关的。
《诗经》之后,四言诗已经趋向衰微。曹操的四言诗,是难得的佳作。

曹操的《短歌行》

13. 曹操的《短歌行》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作于建安十三年(208)。当时,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在大战前夕,曹操酒宴众文武。等饮酒宴庆到半夜,忽然听见乌鸦的叫声,于是他向外望去。只见乌鸦向着南方一边展翅一边鸣叫。面对此情此景,曹操持槊而歌,直抒胸臆。于是,悲凉慷慨、深沉雄壮的《短歌行》宣告诞生。
这首诗抒写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以及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愿。全诗气格高远,感情充沛,带有浓厚的悲凉情调,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所表达的情感,正是当时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废的意态,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诗本从歌舞酒宴生发开来,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由此引出对贤才的渴慕之情。诗歌以慷慨沉吟起,继而是忧愁、开怀。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其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刘桢的《赠从弟》

14. 刘桢的《赠从弟》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是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但其诗作流传甚少,多为酬赠亲友之作。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七子”指的是汉末建安年间,颇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由于当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把这七个人并排举出,所以,人们从此就用“建安七子”称呼他们。
后人把刘桢与曹植并称,称他们为“曹刘”,声誉相当高,就像人们把曹操和刘备称为“曹刘”一样——“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这是刘桢写来送给堂弟的诗之一,《赠从弟》一共三首,这是第二首。作者通过对山岭上松柏的描写,勉励堂弟要有松柏一样坚贞的品格,不要因为环境的压迫而改变自己的操守和作风。
当时,刘桢以五言诗著称于世,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表现高远的志趣。
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以对仗开始,叠词对应,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出松柏坚贞的风格。整首诗词句凝练,却把严寒中傲然耸立的松柏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
同时,诗人把对堂弟殷切的关心与鼓励,也包含在诗句之中。全诗既可以看见诗人自己对松树品格的赞慕,也可以看见他对堂弟的期待之心。

曹植的《七步诗》

15. 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因为才学过人,早年受到曹操的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来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41岁。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作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他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描写,语言相当浅显,却寓意明朗。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诗中,萁燃烧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在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同时,更揭露出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诗人运用巧妙的比喻,灵活生动的字词,而且在“七步”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由于诗作感人至深,曹丕也就只能暂时放弃了杀害曹植的念头。

曹植的文才武略

16. 曹植的文才武略
曹操之子曹植在三国时候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年早慧,文才出众,十多岁便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等数十万言,还特别善于写文章。
有一次,曹操看了他的文章,有点不相信,问他是否请人代作,曹植回答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
当时正好邺城新建的铜雀台落成,曹操命儿子们以此为题,立就一篇赋。曹植执笔立成,使曹操对他的才学刮目相看。
曹操喜爱曹植的才华,多次想立他为嗣,但曹植任性而嗜酒,多次违犯了曹操的禁令。
赤壁之战后,驻守襄阳的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中郎将,带兵前去救援,可曹植饮酒大醉,不能执行任务。曹操大怒,对曹植大失所望,从此曹植也就失去了为嗣的机会。

阮籍的《咏怀诗》

17. 阮籍的《咏怀诗》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是他平生诗作的总题,而不是一时所作。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以及无法摆脱的矛盾苦闷心情,情绪愤激,带有消极颓废的成分。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候不能平静的苦闷心情。琴声、月光、鸟鸣,这些意象出现在宁静的夜晚,衬托出诗人心绪的不宁静,以及对现实不满而带来的愁苦情绪。
阮籍这种以咏怀为题的抒情诗,对后世作家有很大影响。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这些成组的咏怀之作,显然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阮籍《咏怀诗》这一传统。
阮籍当时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四处周旋。
在曹爽要请他当参军时,阮籍看到曹氏已面临覆灭的危机,就托病谢绝,归田闲居。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后,立即请阮籍入幕为从事中郎,他慑于司马氏的势力,只好低头就范。凡是司马府上有宴会,他是每请必到,到便喝酒,有时真的醉了,有时佯装酒醉,以此来掩饰自己。
有一年,阮籍听说缺一名步兵校尉,又听说步兵营里多美酒,营人善酿佳酒,于是请求去那里当校尉。当了校尉后,他就整天泡在酒中,纵情豪饮,不问世事。后人因此称他为“阮步兵”。

乐府民歌《敕勒歌》

18. 乐府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歌谣辞”,是北齐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
敕勒,初号狄历,是匈奴族后裔,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具有显著的差异,它们不同于南朝民歌的轻艳绮丽、委婉缠绵,而是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坦直。
敕勒川,当时因敕勒部族居于此处而得名。阴山,又名大青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一带,东接内兴安岭。作者以浑浑浩浩的笔调写景,把这片西北塞外大草原描绘得辽阔浩荡、雄浑无垠,展现出一幅兴旺昌盛的画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胸一定像草原一样广阔。这样,作者间接地借景写人,写出了敕勒人生活和性格中勇敢豪爽的特点。
《敕勒歌》原是牧人们歌唱的民谣。有一个关于这首歌的著名的传说。
据说,当时统治中国北部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面对大战后的丧师数万和军心涣散,东魏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军队中的士兵们心情为之一振。这个故事令人想象:《敕勒歌》的歌声,该是多么雄壮豪放!
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作是鲜卑语,但很早就译成了汉语。斛律金是敕勒族人,照理说,他应该会用敕勒语唱。大约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
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
那么,最初的歌辞又是什么样的?听起来的感觉肯定绝妙!

陶渊明的青年时代

19. 陶渊明的青年时代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早年,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因为厌恶官场污浊,几次隐退农村。农村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苦,后虽遭遇火灾,但他心中却始终存在着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之风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绣。而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并且进入到更纯熟的境地。诗人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诗人的田园诗,描写了田园风光的和谐自然,歌咏了农村的劳动生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20.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家。后州府召他任主簿,他辞却此事,在家中闲居了大约六七年。
到36岁时,陶渊明做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做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他在41岁的时候,再次辞归。
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陶渊明出任彭泽令。任职80余天时,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这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据说,陶渊明罢官的那年,南山所有的雏菊都拒绝抬头和开花——没有雏菊,哪里会有秋天的情调?
有时候,植物也颇通人性。

陶渊明与酒

21. 陶渊明与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气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混杂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折射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旨在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又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该诗既表现出悠然自得的感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色,而且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包含着世间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同时,全诗的韵调在语句的运用中,显得隽永深长。
《饮酒》诗不是一时之作,它的内容多是一些寄寓很深的感慨。当时的陶渊明闲居在家中,到了晚上就觉得夜晚的时间特别漫长。于是,每天傍晚时分,他总要小酌几杯,他独自一人喝酒,却没有知己陪伴,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举杯畅饮。
在微微带着点醉意的时候,陶渊明喜欢提起笔墨在白纸上涂抹几句诗句,自娱自乐,抒发内心的感慨。时间长了,这样的酒后之作逐渐多了起来,其先后次序有些杂乱。
于是,陶渊明请一些以前的老朋友帮他重新整理,把它们作为畅谈和娱乐的诗篇。

木兰是不是真有其人

22. 木兰是不是真有其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就是乐府民歌《木兰诗》。那么,在历史上,木兰是不是真有其人?
历代学人在研究《木兰诗》的同时,探讨木兰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女子,考证木兰的姓氏、里居、时代,以及种族等问题,他们相信在中国的历史上确有木兰其人。学者考据木兰的来历,却产生出不同结果。
唐代的时候,李亢认为“古有木兰女”,白居易也认为有“木兰”这个历史人物。到了宋朝,别集、笔记和方志对木兰问题的探讨日渐增多。明清时期,尤其是民国以来,这种学术上的商榷更为激烈。
关于木兰姓氏,有人觉得是“魏”,有的觉得是“木”,另外还有“朱”姓、“花”姓、“穆”姓等很多说法。关于她的家乡,有宋州、谯郡、魏郡、完县、延安、黄陂、武威等各种说法。关于她所处时代,认为是汉、魏、晋、齐、梁、北魏、隋、唐的均有。关于她的种族问题,则有汉族和鲜卑族两种说法。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木兰参加的是一场大战,“壮士十年归”。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