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售價:NT$
924.0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NT$
539.0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NT$
449.0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NT$
653.0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NT$
1219.0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NT$
281.0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NT$
347.0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作者三十余年专情于关系研究领域,集成《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关系、权力与“报”的运作》《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三部曲,展现了作者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道路上的持续探索。
|
內容簡介: |
《关系、权力与“报”的运作》深耕于中国人的社会互动研究领域,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重点研究由“关系”概念发展而来的一系列本土理论与实际运行方式的议题,与《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和《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形成中国本土社会学“三部曲”。
中国人的“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即面临与西方类似理论的区分与融合局面,而如今则遭遇了与“社会资本”概念的混合使用情况。当然,解决“关系”这一本土性概念所引发的首要问题,则在于比引进西方理论更为基础性的翻译问题。本书坚持将“关系”作为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核心要素,结合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对其意涵、时空维度、日常生活意义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探索,也对微观关系如何被纳入宏观视野进行了考察。
本书涉及“关系”的文化预设、社会构成,报的运作及其与权力的关联、内在的动力学等内容,也对中国文化孕育的践行主义心理学传统、差序格局、大公平观、母子关系等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以期从学理上为读者提供一种认识中国的政治、文化、心理及社会生活的新视角。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图,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此领域为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做出的努力。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儒家思想在社会学中的重点议题是伦理的社会实践及其衍生出的社会特征,其逻辑发端于“人伦”与“耻感”,即“人伦日用”。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对偶生成理论”和“关系向度理论”,并对“孝道”“人情”“面子”“自我”“情爱”“日常计谋”及宏观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等做了专题性讨论,以期形成一种对中国人之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与解释框架。
|
關於作者: |
翟学伟,男,1960年生于南京。自1986年考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起,开始研习社会学,1988年入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其间获法学硕士学位和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于2015—2020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曾两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代表作有《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的社会信任:关系向度上的考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等,有些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及阿拉伯文,并在新加坡等地有繁体字版。
|
目錄:
|
《关系、权力与“报”的运作》
第一编 学科立场与视角确立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兼论儒家的西方遭遇
人如何被预设:从关系取向对话西方
——重新理解中国人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的心理学传统
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
——我的几点回应
第二编 关系的理论评述与重构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
“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
“关系”研究与理论重构
关系向度理论及其在互联网中的演变
第三编 关系运作及其动力
“报”的运作方位
关系与权力:从共同体到国家之路
中国人的“大公平观”及其运行模式
——兼同日本的“公私观”做比较
第四编 关系与社会变迁
狐媚与美眉
——虚拟世界的现代性转换
中国母子关系:母职的功效研究
——以《叶珍》家庭回忆录为例
日常意义的建构及其变迁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研究视角与方法篇
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反省、批判及出路
儒家的社会建构
——中国社会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心理学本土化之我见
——从本土概念向本土研究方法的转化
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
——建构社会与行为科学中的人文方法
关系模式研究篇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人关系网络中的结构平衡模式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
——也论关系强度与求职策略
脸面与人情研究篇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在中国官僚作风及其技术的背后
——偏正结构与脸面运作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社会运作理论篇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
——中国人社会行为变量的考察
个人地位
——中国日常社会学理论的建立
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威结构
——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索 引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理论与方法篇
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
儒家人伦进入社会科学研究后,演化成了“关系本位”。本文据此进一步提出,关系本位的内在建构是“对偶生成”,而中国人之观念与行动均可在此基础上推演,并同其他思想流派构成互补或排斥的关系。
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儒家最经典的表达“修齐治平”显示出,中国社会理论的建立方式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连续体。其整体性表现为,微观社会行为受到宏观社会结构的牵引,宏观社会结构又限定微观社会行为的方式和方向,从而构成一个有漏洞的葫芦形模式。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在与西方社会学一系列概念的对话中,本文指出,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伦”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中国社会的运行法则不需要借助西方概念进行分析,而需要深入理解“伦”的思想性及其对社会规范和现实的影响。
孝:试论儒家道德的社会实践
“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由其“报本反始”内涵形成的纵向意义上的“感恩”模式。该模式下,整个社会沿着家谱化、情理交融、地方网络、权威至上等方向延展,从而对社会起到整合的作用。
儒家的关系自我及其困境
儒家的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一个有个体欲望的“现实我”的形成,需要时刻遵循“伦理我”的规范。这样的“自我”又必须在由纵向等级与横向亲疏所构成的“轴”上得到理解。
“语言游戏”与作为社会学方法的训诂学
比较哲学中的中国人之关联思维与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为中国社会学寻求本土方法提供了可行性思路,而传统训诂学及其现代延展,可以成为寻求中国社会的运行法则之重要方法。
实践篇
儒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框架、概念与关联
研究“人情”与“面子”,不能脱离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而只将其作为两个抽象概念,其含义和运行方式深嵌于中国人的地方网络。基于地方网络运行来理解人情与面子,可以分辨其区别与联系,并可以追溯到儒家的“耻”与“名”的人性预设。
人情与制度:制衡抑或平衡?
人情与制度是冲突的,还是相安无事?本文通过一项个案研究表明,中国的制度设计及其操作层面均贯穿着人情法则。这一特点极易造成社会运行中人情与制度并行及其名实分离。
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罪感文化、耻感文化和面子文化分别代表了三种文化类型。其中,最难以区分的是耻感文化与面子文化的差异。结合个人亲身经历,本文深入比较了“耻感”与“面子”在社会运行中的根本性差异,据此可以对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获得新的认识。
“亲亲相隐”的再认识
“亲亲相隐”背后的文化预设是关系先于个人的假定,由于“五伦”的运行方向十分确定,因此其间的道德内含也具有回归关系的特点,并非只在个人层面上论是非。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
谋略是由中国文化脉络所滋生的一种心智及行为,其假设前提是人心相通,且社会互动方式为固定关系,人们据此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隐忍、情境中心及“玩阴招”等阴性特点。可见,谋略不是博弈。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
基于关系向度研究亲密关系,可以将其分为爱情婚姻和缘分婚姻。前者的亲密性靠个体的吸引力、理想化与激情来维持;后者则靠命定、般配和外在强制力来维持。立足这两种模式,比比皆是的婚恋现象均可得到解释。
附录 我的本土研究三十年
本文对作者从事社会学本土研究的立场、观点及不同时期的理论探讨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