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俾斯麦:欧洲风暴
》
售價:NT$
913.0

《
元首政治与帝国治理——以赫洛迪安《罗马帝国史》为考察对象
》
售價:NT$
347.0

《
镜观中国 1930年代的中国人、中国事和中国景 “走近中国”译丛系列
》
售價:NT$
398.0

《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售價:NT$
454.0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NT$
347.0

《
超人类进化:从仿生到人工智能
》
售價:NT$
403.0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NT$
332.0

《
中年面相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千秋一脉》《万古江河》作者、95岁史学大家、南京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多所高校荣誉教授许倬云,60年教育生涯之教育著作。
★许倬云反思教育、观照未来,透过现今教育和文化的缺口,探讨当今学生与世界的未来。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不要慌张,不要放弃,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改变。”
★书中浓缩了许倬云,这位学贯中西的95岁老人,对于教育与青年的所思所想。他从这个国家的过去看向它的未来,又从这个国家出发,观察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发展。“人生就是如此,我们必须面对,在重重拦阻之下,时时刻刻寻找出路。”“要有一个远见,超越你的未见。要想办法设想我们没见过的地方,那个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
★许倬云洞见教育本质,围绕“教育”这一核心主题,深度剖析当今时代教育、大学、国学、传统与现代等66个热门话题,为当代青年指明方向,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未来二十年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国内大学和美国大学在学习成长环境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在海外学习期间,如何充分利用时间?
在快节奏的当下生活中,如何保持最初的热爱,不断学习与探索?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史学大家许倬云教育著作。95岁史学大家反思教育、观照未来,深度剖析当今时代教育、大学、国学、传统与现代等话题,用毕生学识为学界、大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作者不仅探讨了教育的现状和挑战,还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期望和建议。通过许倬云的讲解,读者不仅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对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了深刻理解。同时,作者在字里行间还涉及社会变迁和人类文明的未来,不经意间也增加了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關於作者: |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当今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退休讲座教授。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2024年获“第六届唐奖汉学奖”。
许先生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及中西文化比较。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另有大众史学著作“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及《经纬华夏》等数十种行世。
陈航,厚仁教育集团创始人,NAFSA(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中国专委会主席,其教育理念受史学大师许倬云直接影响,在社区大学推广、留学生学术诚信建设、中美教育差异分析等领域具有行业影响力。
冯俊文,湖北黄冈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现为匹兹堡大学亚洲中心访问学者。
|
目錄:
|
第一讲 全球化时代的教育与文化 / 001
中国孩子其实并不必须踏上只看分数这条“不归路”。未来二十年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讲 家庭、家教与家学 / 023
家庭教育的成败、好坏,决定一个人终生的品德和行为。
第三讲 教育的根基与启蒙 / 053
知识是扩张的、动态的,而非封闭的、静态的。在中等教育的阶段……还应该留意到:怎么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不同层面之间有相关性?
第四讲 大学教育的转机 / 073
在进大学以前需要认真考虑,此生最想要做什么事情?选择科目时,千万不要“赶时髦”。
第五讲 人才是如何造就的 / 099
一个读书人,在专业的学者身份以外,更要“做人”,担起“做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六讲 国学传统与当代社会 / 127
关于传统的问题为何总以“国学”这一提法提出来?处于被“西化”了的当下,国学的未来是怎样的?
第七讲 留学与文化融合 / 149
美国高等教育的近况是什么样的?国外和国内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如何借助国外教育的长处来弥补国内教育的短板?
第八讲 天地之大,如何安身立命 / 179
即将进入职场的新人该如何选择将要踏入的行业?毕业后,如果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应该怎么办?
第九讲 持续终身的自我教育 / 197
校园教育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教育首先是自己的事情。中国教育的症结何在?路又何在?
第十讲 人才的培养与未来世界 / 223
我们的教育,的确是到了一个需要重新构造的时代了……现在已经到了信息化社会,所以它一定是以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为基本导向的新的体系。
附 录 如何面对人生的迷茫与困惑 / 254
后 记 教育是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人 / 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