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NT$
1265.0

《
房地产的逻辑
》
售價:NT$
352.0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NT$
449.0

《
情绪脑科学 :解锁大脑密码,重获情绪自由
》
售價:NT$
250.0

《
超智能与未来:宇宙进化、科技趋势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398.0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NT$
403.0

《
鲶鱼之怒:日本大众文化中的天灾·疫病·怪异
》
售價:NT$
352.0

《
经典译林:罗生门
》
售價:NT$
199.0
|
編輯推薦: |
√ 既是写给三国迷的盛宴,也是给历史新手的向导
√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多位专家学者联袂推荐
√ 学术普及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三国历史人物评论集。全书分为三辑,一共写了三十位三国人物,是一部融会文史、贯通古今,阅读愉悦感很强的作品。作者浸淫汉末三国历史多年,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和学术文章,在此基础上精研覃思,抽丝剥茧,梳理出隐藏于悠远时光后的诸多历史脉络,积累结晶了一些自己的新颖观点。本书写作态度严谨,字不轻写,语不妄发,观点虽新奇却绝不故作怪论,判断虽推测却绝非臆造,各篇旁征博引,对人物的持论公允,多发前人所未发,同时写法新颖多样,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本书的阅读受众面广,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相信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
關於作者: |
高山淳,男,1977年出生,湖北鄂州人。武汉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企业员工,正高级职称。业余爱好历史,钩沉索隐,探微析疑,坐井观天,自得其乐。偶有闲暇,形诸文字,闭门造车,新意寥寥。无才究天人之际,不能通古今之变,遑论成一家之言。自嘲乃非虚构性历史写作而已。
|
目錄:
|
序 熊召政 / Ⅰ
自? 序 / Ⅴ
第一辑? 睥睨天地如毫芒
祢衡:恃才傲物狂处士 / 4
孔融:客满樽中酒不空 / 16
鲁肃:拨开迷雾见英雄 / 28
诸葛亮:“晕轮”滚动上神坛 / 44
臧洪:忠义所在生死以 / 64
田畴:燕赵侠义奇男子 / 78
荀彧:谋士谋国不谋身 / 90
贾诩:跳槽全凭智慧高 / 106
刘备:草根逆袭皇帝梦 / 118
司马懿:醉心演技五十年 / 136
第二辑? 休言女子非英物
貂蝉:红粉英雄本无名 / 150
张春华:枭雄正室空余恨 / 158
吴夫人:一代红妆照汗青 / 166
卞后:玲珑七窍君王侧 / 174
孙徐氏:智勇双全世所无 / 184
孙鲁班:权力场中斫轮手 / 192
孙夫人:剑气横江误红颜 / 200
诸葛黄氏:乘龙快婿难言幸 / 210
甄夫人:绝世容颜“双刃剑” / 220
蔡琰:乱世佳人如转烛 / 232
第三辑? 沧海横流却是谁
何进:智小谋大反受殃 / 244
董卓:移天换日谈何易 / 256
袁绍:王霸雄图成一梦 / 268
韩馥:高第良牧怯如鸡 / 282
公孙瓒:猛士懦夫一念间 / 296
袁术:画皮难掩冢中骨 / 310
孙坚:一生忠奸复谁知 / 324
吕布:折戟休怨白门楼 / 336
孙策:少年心事当拏云 / 348
马超:悲情英雄泪如倾 / 364
|
內容試閱:
|
建安十三年的江风,裹挟着赤壁的硝烟掠过江面时,料必不会想到,一千八百余年后,仍有这样一位孤独的历史守望者,在灯火下逐字爬梳那些散落于《后汉书》《三国志》中的零珠碎玉,为我们重新拼凑出三国人物的血肉与灵魂。当我翻开这本《三国风流:英雄、红颜与乱世沉浮》,仿佛看见一位当代读书人,在晨曦薄雾里侧耳聆听长江两岸响彻的鼓角争鸣,在苍茫暮色中隔空凝视官渡之战燃起的熊熊大火。他以六年光阴在故纸堆中挖掘人性矿脉,最终捧出的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映照当下的三十面棱镜——照见权力与道义的博弈、理想与现实的撕扯、才情与性格的因果。当鹦鹉洲的芦花飘过千年,历史深处的惊诧与叹息,终将在有心人的倾听中复活。
三国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原乡。自罗贯中以笔为戈,将那段历史锻造成英雄传奇,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计、刘备的仁厚、曹操的奸诈,便成了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符号。但本书作者却独辟蹊径,带着湖北人特有的务实与勤奋,一头扎进正史的褶皱里。他写祢衡,不满足于《击鼓骂曹》的戏剧化演绎,而是从《后汉书》的蛛丝马迹中还原出一个“恃才傲物狂处士”的真实面貌——这位葬于武汉龟山的才子,既是顶级秘书人才,也是性格悲剧的典型,其人生镜鉴至今仍可以照见职场中的我们。这种从历史尘埃里打捞细节的功夫,让那些史书上冰冷的名字突然有了体温。
作者的笔,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三国热”背后的认知迷雾。他写鲁肃,颠覆了《三国演义》中“忠厚老实人”的刻板形象,让我们看见那位“指囷相赠”的少年豪杰,如何以《榻上策》定江东基业,以联刘抗曹的远略撑起三分天下的格局。他写诸葛亮,不避讳“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史评,却更着力于分析“晕轮效应”如何让一代贤相逐渐被神化。他写荀彧,同情他“饮药而卒”的悲剧命运,却更着力于分析这位“王佐之才”在匡扶汉室与辅佐曹操之间的撕裂——这种清醒的历史观照,恰是当下出版界泛滥着的快餐式历史解读最缺乏的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