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透过科学看历史 科学为经,历史为纬,文理交织重看世界史。(未知文库)

書城自編碼: 415212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科普讀物科學世界
作者: [日]小山庆太 著,曹倩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74231825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64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0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AI应用革命(用AI将所有产业重做一遍。覆盖20+行业场景,分析新生玩家生存法则,构建高效商业新模式)
《 AI应用革命(用AI将所有产业重做一遍。覆盖20+行业场景,分析新生玩家生存法则,构建高效商业新模式) 》

售價:NT$ 398.0
抗日战争:1937—1945
《 抗日战争:1937—1945 》

售價:NT$ 704.0
理想国译丛072:欧洲告急:丘吉尔、奥威尔与自由之战
《 理想国译丛072:欧洲告急:丘吉尔、奥威尔与自由之战 》

售價:NT$ 500.0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创新中国书系)
《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创新中国书系) 》

售價:NT$ 352.0
吃对一日三餐  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 吃对一日三餐 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

售價:NT$ 296.0
安娜·卡列尼娜 全2册 插图珍藏版
《 安娜·卡列尼娜 全2册 插图珍藏版 》

售價:NT$ 1826.0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售價:NT$ 356.0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售價:NT$ 398.0

編輯推薦:
★科学为经,历史为纬,文理交织重看世界史。“化学之父”被送上断头台?炼铁业催生了量子力学?……每一场社会革命都和科学革命密不可分,带你重新解锁改变世界的瞬间。
★0门槛轻松上手。从英国的清教徒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用你最熟悉的历史事件串联起科学发展的脉络,轻松阅读无压力。
★从过去到未来,一书解锁“历史 科学”双线发展脉络!从君主专制下的学术萌芽到全球化时代的科研共同体,清晰展现人类文明的进阶之路。
★64开口袋本,图文并茂,篇幅适中,版面协调,轻松便携,即读即得。
內容簡介:
历史因发现而改变。
为什么牛顿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科学能够蓬勃发展?量子力学是历史的偶然产物吗?当国家的野心与科学家的探索相交织时,历史的转折点随之到来。
本书跨越文理的界限,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在近现代史背后起推动作用的科学事件,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新视角。
關於作者:
小山庆太,1948年生于神奈川县,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理学博士。以撰写大量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的书籍而闻名,著有《现代物理学入门》《科学史人物事典》《科学史年表》等。
目錄
目录
序——诚邀您进入科学史的世界
第一章 英国王政复辟与“学会”的创设——牛顿为何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清教徒革命下诞生的牛顿
国王查理二世与英国皇家学会的创立
鼠疫与牛顿创造性的爆发
创世纪的发明——《哲学汇刊》
学术杂志的作用
“太阳王”路易十四与查理二世
显微镜学家列文虎克与画家维米尔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设立
伦敦的咖啡店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配第的《政治算术》
光荣革命与牛顿
被授予骑士的牛顿
哈雷彗星
身为外交官、宫廷顾问的莱布尼茨
牛顿与莱布尼茨之争
牛顿之死
牛顿力学与法国
第二章 法国大革命与化学革命——为什么科学会在社会动荡时期打下基础?
拉普拉斯写给达朗贝尔的信
打破“力学神授说”的拉普拉斯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
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
微分方程的美学
法国大革命的10年
断头台登上历史舞台
从炼金术到近代科学
拉瓦锡的《化学原论》
包税官的“幸福的一天”
被送上断头台的大化学家
“米制”的制定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创办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生
萨迪 卡诺与热力学
科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第三章 普法战争与量子假说——为什么量子力学源于炼铁业?
焦炭炼铁
蒸汽机与工业革命
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拉姆福德伯爵与热的运动学说
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德意志统一
都德的《最后一课》
热辐射与高温测量
柏林帝国物理技术研究所的创办
笼罩着19世纪物理学的乌云
普朗克打破常规的假说
爱因斯坦热爱的瑞士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探访微观世界
“一刮风,卖木桶的就赚钱”
创造了量子力学的年轻学者的活跃表现
第四章 世界大战与核物理学——真理的探索究竟如何被卷入历史的洪流?
“欧洲的火药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毒气的研发
“天使”与“魔鬼”
战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最美的实验结果——莫塞莱定律
丘吉尔与穆斯塔法 凯末尔
丘吉尔的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一般相对论
黑洞与膨胀宇宙
希特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与科学家流亡
奇妙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巧合——1938年
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
核裂变与女性科学家
从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到逃亡
核反应堆与原子弹
世界大战的遗产
第五章 沧海桑田的现代科学——大科学(Big Science)打破国界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研发核聚变反应炉的努力
国际空间站的运营
微观粒子实验装置的巨大化
黑洞的拍摄与国际网络
牛顿遗留下来的图与现代科学
后记
世界史 科学史比较年表
图片来源
內容試閱
科学史这门学问其实独具特色。毋庸赘言,“史”这个字说明科学史确实属于历史学领域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但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却是自然科学,也就是
说它的内核属于理科的范畴。
从物理学领域转型走向文学领域的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珀西·斯诺(Charles Percy Snow)在其1957年的演讲《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中指出,文科和理科两个世界存在巨大鸿沟。这一观点也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此后,文理学科的专业化和细分化程度显著提升,而斯诺指出的文理学科“各自为营”的问题也越发严重。
鉴于这种现状,虽然仅列举了其中一个案例,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相融会的科学史研究,已然成为连接文科与理科的重要桥梁。我开篇所说的第一句话“科学史这门学问其实独具特色”也正是这个意思。并且,正是因为两大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我们才能像品尝坚果夹心巧克力一般,从中体会到那种一口下去双重感受的“混合”妙趣。
因此,为了展现这种妙趣,本书试图将科学上的发现以及科学家们的种种行为活动编织进世界史的历程中。这就好比将世界史(本书以孕育了近代科学的欧洲近现代史为主)的时代变迁设定为“知识的时间坐标轴”,将各个时代的科学家所挑战的自然探索设定为“知识的空间坐标轴”,本书将尝试在两个坐标
轴构建的“时空”舞台上描绘科学史。
此外,本书涉及的时代和事件均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主题。因为我认为,通过这些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重要时代和事件,来了解当时的科学家如何生活、科学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或许能够引导我们转换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基于这个主旨,本书第一章以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为中心,重点关注欧洲社会的动向。
这个时期,英国发生了内战(又称清教徒革命)、处决国王(查理一世)、王政复辟、光荣革命等一系列动荡事件,一群科学爱好者在伦敦创设了英国皇家学会,该学会成立后便开始定期发行学术期刊。正是在这一时期,牛顿、胡克等科学家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此外,随着学会这种科研组织以及学术期刊这种科研信息传递载体的诞生,加上实验、数学分析等研究方法的普及,近代科学的框架逐渐成形,可以说这是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时代。正如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在《现代科学的起源》中所揭示的那样,近代科学的诞生在世界史中被定位为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更具
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在接下来的第二章中,我们将从科学史的角度回顾18世纪末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在这个时期,法国的君主制被推翻,以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为首的很多人(包括化学教材中介绍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法国著名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都被送上了断头台,整个社会混乱至极。当时的法国在欧洲几乎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可以说那个时期是法国历史上最为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然而,即便是在如此动荡不安的乱世中,法国的科学界依然绽放出了灿烂的花朵。
刚刚提到的拉瓦锡正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那一年发表了《化学原论》,彻底抛弃炼金术的幻想,将化学升华为近代科学。同样,在大革命爆发前一年,拉格朗日通过《分析力学》将牛顿力学梳理汇整为凝练的数理体系;而在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的1790年前后,拉普拉斯开始陆续出版他的鸿篇巨著《天体力学》。此外,如今微分方程教材中所记载的众多解法和导数算子,也是这一时期法国数学家的成果。
还不止于此。科学地制定出长度与重量单位(米与千克)的标准,以及世界上第一所系统性教授理工科知识的教育机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的创办都发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创办这样一所特色学校是件极具开创性意义的事情。而事实上,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也确实培养出诸如尼古拉·莱昂纳尔·萨迪·卡诺(Nicolas Léonard Sadi Carnot)、奥古斯丁·让·菲涅耳(Augustin-Jean Fresnel)、奥古斯丁·路易斯·柯西(Augustin Louis Cauchy)、西莫恩·德尼·泊松(Siméon-Denis Poisson)等众多活跃于19世纪的科学家。
因此,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推进了一场“科学革命”,成为历史上颇具魅力的一个传奇时代。在第二章中,我也尝试阐述这样一个观点——并非只有太平
盛世才能绽放出文化之花。
……
基于上述构想,本书将在结合世界史叙事的同时,为各位读者按照时间顺序,从迎来近代科学黎明的17世纪一直介绍到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对于各位读者来说,这或许也将成为一个契机,让大家领略到我前面所说的文理科巧妙“混合”的学问的独特性与趣味性,同时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吸引大家进入科学史
的世界。

在英国王政复辟的同时,科学史上的一大壮举也随之出现——学会的创立。
在17世纪中期的英国,兴起了多个由对自然科
学(按当时的概念,主要是自然哲学以及实验哲学)颇感兴趣的爱好者组成的学术交流圈子。这些人于1660年11月在伦敦召开集会,决定成立一个致力于深入研究自然科学的组织。1662年,查理二世为这个计划正式颁发了皇家特许状。自此,英国皇家学会正式成立。
正如上一节所述,由于国王与议会的矛盾,英国爆发了清教徒革命,国王最终被处以死刑,英国走向共和制。之后,随着克伦威尔的病逝,革命政权瓦解,英国又迅速恢复了君主制。在这样的政治动荡中,即便是查理二世也无法高枕无忧,甚至一直处于担忧自己或许不知何时也会被斩首的不安之中。佩皮斯在日记中曾写道:“上帝啊,请赐予我应对身份转变时的觉悟。”这样看来,这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即便表面看来与政治无关,只要有人举行集会或团体活动,就会让国王的神经紧绷。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科学爱好者的集会能够获得国王的敕许,无疑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或许在当时的查理二世看来,这些人都是支持王政复辟的,他们成立组织的目的纯粹是通过实验探索自然奥秘而已。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后的首任会长是威廉·布龙克尔(William Brouncker),而学会初创期的成员还包括提出气体定律的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重建圣保罗大教堂的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以及因弹性物体变形法则和显微镜观察而闻名的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等人。此时,牛顿还是剑桥大学的一名学生,他是在1672年自己30岁时才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并从1703年起担任该学会的会长,直至1727年去世,可以说曾一度君临英国科学界。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名为皇家学会,但其运营完全靠会员交纳的会费支持,而非皇室出资。归根结底,“皇家”的名头更多是指得到了国王公开认可的意思。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