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超越西方文化左派:返回雷蒙德·威廉斯

書城自編碼: 415224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甘阳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8030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3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售價:NT$ 374.0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售價:NT$ 329.0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售價:NT$ 435.0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售價:NT$ 305.0
道教大辞典·道教百科全书(通识版本+飞机盒): 附赠32张海报:神仙谱系大全x1、道教宗派与法术全鉴x1、时间线上的道教史x1
《 道教大辞典·道教百科全书(通识版本+飞机盒): 附赠32张海报:神仙谱系大全x1、道教宗派与法术全鉴x1、时间线上的道教史x1 》

售價:NT$ 1520.0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

售價:NT$ 551.0
巴格达新版 和平之城 血腥之城  汗青堂丛书055
《 巴格达新版 和平之城 血腥之城 汗青堂丛书055 》

售價:NT$ 551.0
水之契约
《 水之契约 》

售價:NT$ 367.0

編輯推薦: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本书为作者细读《文化与社会》的讲课整理,在这篇名文中,甘阳着重探讨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他不仅指出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与威廉斯所分析的19世纪英国相似的问题,包括文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文化与民主的张力等,还提出中国的文化研究应该借鉴威廉斯的方法,深入探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书中收录了另外一篇演讲《超越西方文化左派》,批评了西方文化左派忽视文化对于市场的批判性,强调文化对于资本主义之批判的重要性。
內容簡介:
本书为作者细读《文化与社会》的讲课整理,既是对雷蒙德·威廉斯文化观念谱系的细致辨析,也是在中国语境中重建文化批判传统的努力。甘阳敏锐地指出,威廉斯继承并改造了自阿诺德、利维斯、艾略特以来的英国文化思想传统,强调文化并非阶级对立的工具,而是根植于语言共同体的深层经验结构。借助威廉斯持平中正的左派文化立场,作者批判性地回应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院文化左派主导的全球文化生产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超越的动力与路径。
關於作者:
甘阳,1952年生,杭州人。18岁至26岁作为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劳动八年。“文革”结束后先后就学于黑龙江大学与北京大学。1985年在北京创办“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编之“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与“新知文库”等成为中国新生代学人开始主导思想学术界的标志。

199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十年,随后在香港大学工作十年,并开始提倡推动中国大学的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2009年全职加盟中山大学,创办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并任院长,兼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2013年协助重庆大学创办博雅学院兼任创院总监。2014年协助清华大学创办新雅书院兼任创院总监。2017年全职加盟清华大学,任新雅书院院长,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

现任清华大学新雅讲席教授,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
目錄
序从威廉斯返回艾略特
导论超越西方文化左派
细读《文化与社会》
导论
第一编十九世纪的传统
第二编中间时期
第三编二十世纪的见解
附录 儒学与现代——兼论儒学与当代中国
致谢
內容試閱
序从威廉斯返回艾略特
(节选)
我在1988年所写的《儒学与现代》一文中,曾把我自己的基本取向称为“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化保守主义”,并认为:“儒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乃在于:在一个工具理性必然占主导地位的工商社会和技术时代,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价值理性的关怀,维护人文文化的传统和活力,并全力向着所谓Geisteswissenschaften(精神科学、人文研究)的方向去开展自己新的形态、新的境界。”(见本书附录)就此基本取向而言,我从1980年代主持“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到21世纪以来这二十五年致力于推动中国大学的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大概可算“吾道一以贯之”。
文化和保守主义的问题因此一直是我的主要关切,因为我相信,正因为现代工商社会是一个万物皆流、日新月异、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加速烟消云散的社会,一个良性的健康的文化保守主义或有助于抵制,或至少减缓现代商业化社会必然带来的文化的商品化、文化的空洞化、文化的泡沫化和文化的碎片化。1990年代我在美国读书期间,特别引起我长期关注和思考的是两个比较大的“文化和保守主义问题”:一个是美国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以及二者之间日益白日化的“文化战”所导致的社会撕裂;另一个则是历史更悠久的英国文化保守主义传统与英国社会主义或左翼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关于前者的思考,见于我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等文章(现收入《施特劳斯时刻》一书),也见于我在清华大学讲授的课程“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美国”(讲稿已整理为《新雅美国史八讲》)。
威廉斯的意义
这本《超越西方文化左派》关注的则是英国非常特殊的“文化和保守主义”问题。英国从工业革命开始,就形成了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批判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强大传统。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780—1950》之所以值得细读,就在于他从左翼的立场出发详细梳理了英国的这一批判传统,特别强调了英国的保守主义传统和英国的社会主义传统曾共享一套批判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话语,他对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梳理远胜于很多保守派学者对保守主义的狭隘理解。对于威廉斯,“文化与社会”不仅仅是个书名,更是他的一个概念,亦即他认为虽然英国没有形成自己的古典社会学传统,但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的批判传统,这个批判传统的特点就是以“文化”为最高标准或“最高上诉法庭”来审视、批判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打造的现代社会。这个批判传统不仅仅关心改善劳工的物质生活水准,同时更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对人心和人性的腐蚀,对文化的商品化、庸俗化以及对人民整体生活方式的败坏。威廉斯书中引用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罗斯金对资本家说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这个“文化与社会”批判传统的旨趣所在,罗斯金在对一批工业主的演说中直接对他们说:
你们整个一生,都是在腐蚀大众品味,刺激公众奢侈消费。你们靠媚俗赚取的利润都是基于消费者的虚荣心之上,你们标新立异制造出来的新的需求,只能使消费者养成永不满足的习性。当你们年老退休时,只有一件事可以安抚你们自己的风烛残年:那就是反省你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反思你们的一生是如何成功地阻碍了艺术、玷污了美德、败坏了你们国家的生活方式。
威廉斯作为英国老一代左翼思想学术的代表,自觉地把自己置于这个“文化与社会”的批判传统中。如他自己所言,他这本1958年出版的《文化与社会》,首先是回应艾略特影响深远的《关于文化定义的札记》(1948年,当年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更扩大了其影响),他们这两本书背后则有威廉斯的老师利维斯1930年的《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的问题。而他们这三本20世纪的“文化”之书,在问题源头上又回溯到19世纪阿诺德著名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以及纽曼的《大学的理念》(1852)。威廉斯的意义就在于从头梳理了1780—1950年这一百七十年英国的“文化与社会”批判传统,同时认为左翼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传统。可惜威廉斯后继无人,他以后的“西方文化左派”或今日所谓“白左”,完全否定“文化”是最高标准或“最高上诉法庭”,把所有的文化努力都看成是阿尔都塞所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而全盘否定。甚至威廉斯本人后来也在年青一代新左派的压力下否认自己这本书的重要性。我个人对威廉斯以后的著作基本不感兴趣,本书副标题“返回雷蒙德·威廉斯”指的仅仅是《文化与社会》的作者,亦即当时被称为“左翼利维斯派”的威廉斯,并通过威廉斯进一步“返回”到艾略特与利维斯的文化保守主义。
伊格尔顿的反省
但晚近以来似乎有些新的文化动向。威廉斯的学生特里·伊格尔顿当年曾以激进文化左派的立场大力批判自己的老师威廉斯保守(认为威廉斯强调“文化”是走向“去政治化”),更全盘否定艾略特和利维斯等人。现在到了八十多岁,他重新回顾艾略特、利维斯和威廉斯的传统,似乎开始有了一点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意识。2022年出版的《文学批评的革命者》颇有点令人惊讶,因为伊格尔顿现在俨然以艾略特、理查兹、燕卜荪、利维斯、威廉斯的传人自居(所谓“剑桥英语”传统),在这本书中特别为“反动的”艾略特正名,并高度评价利维斯。他说:
艾略特与他那个时代的自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他相信公共纽带的重要性,……他也反对资本主义的贪婪、自私的个人主义和物质利己主义。……他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印度的书评是强烈的反帝国主义。……就艾略特而言,他明白过去是我们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进步的名义使过去无效,就等于消灭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因而他认为,通过放弃传统,我们放松了对现在的控制。
这当然都说得很对。他又说:艾略特当然是精英主义者,但精英主义并不排除对普通人的关注。
艾略特敏锐地意识到,精英阶层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扎根于普通生活。否则,他们的特权地位可能会导致他们衰败。他们的使命是在有意识的层面上阐述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习惯性行为的价值观。少数人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民间的智慧之上。
这样,“文化”一词的两个主要含义——一方面是艺术和知性活动,另一方面是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很方便地结合在一起。……艾略特也是用同样的方式看待诗歌的。
这是对艾略特“文化”观的准确表述。最后伊格尔顿总结说,艾略特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一场文学和批评革命,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反响。如果说他的一些社会观念令人反感,他的一些批评观点不值得过分探究,但正是通过他对文学的反思,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批评。他对英国文学经典的重塑是惊人地大胆,他广博的知识令人瞩目”,这完全是在重复他老师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对艾略特的评价:“如果用心阅读艾略特的论著,就会看到与他政治观点不同的人必须加以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否则他们就只有认输并退出那个领域。特别是艾略特把文化的讨论推上一个重要的新舞台,在这个新舞台上再重排老戏,只会是单调乏味。”换言之,绕开艾略特谈文学和文化,只能是愚蠢。
伊格尔顿对利维斯以及利维斯派的喉舌《细察》杂志更是几乎毫无保留地高度肯定,他直截了当地确认,“《细察》政治上大体上属于左派”,并将利维斯的基本文化观总结如下:
改革堕落社会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教育的主要动力是大学;大学的核心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女王是文学,通往文学的大道是文学批评。利维斯认为,如果你相信人性,没有什么比保持大学的理念更重要了。......如果说他对[大学扩张]这一发展持强硬的精英主义观点,那么他也是第一批认识到大学注定成为经济加油站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他强调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批判性智力自由发挥的家园,这与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先事项是相悖的。
伊格尔顿对利维斯个人尤其不吝最高的评价:
他是一个极为正直的人,无论个人会付出什么代价,他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他预言性地警告说,大学会成为愚蠢的功利主义的牺牲品,这种功利主义以食品厂的方式衡量结果。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全身心投入,他建议学生培养知识杂交,而不是满足于狭隘的视野。他有关文学研究的概念在当时显得异常开阔,涉及历史、宗教、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流行文化方面,他的辨别能力可能失效,但他的抗议绝对是正确的,普通男女理应得到比大众报刊、通俗小说、广告和电视所提供的平庸媚俗更好的待遇。他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也有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一位批评家,利维斯所做的判断可能过于严格,但结果证明大多数判断是充分合理的。
说利维斯和《细察》属于左派,这多少有点搞笑。(他好像忘了从前说利维斯及其学派是“资产阶级文化危机时代的保守主义文化政治”了?他从前批判利维斯的文学批评标准完全是“任意的”,没有多少合理性,现在则肯定利维斯文学批评的“大多数判断是充分合理的”。)不如说,伊格尔顿上面这番话已经颇有点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味道了,或至少,他现在似乎已“返回”到老师威廉斯当年的“左翼利维斯派”立场了。进一步说,威廉斯以后的“西方文化左派”在大学内外折腾这几十年的结果,只是印证了利维斯当年的预言,大学日益成为各种愚蠢的牺牲品,变成了食品厂,而社会上普通男女得到的大众文化远比艾略特和利维斯时代更平庸,更媚俗。确实是到了应该有所反思,应该“超越西方文化左派”的时候了。不妨先“返回”威廉斯提出的“文化与社会”传统上来做个对比。
英国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共同批判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时所形成的体制性合作之一,就是我在本书特别谈到的英国工人阶级或劳动人民的博雅教育运动。英国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工人夜校”(Working Men’s College,或People’s College,一般都是白天上班的工人晚上来上学),这些夜校最初是工人运动的产物,与精英大学的中上层阶级并无关系。但以后工人教育运动开始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等建立了体制性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促进劳动人民高等教育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Working People)。所谓“联合委员会”就是以工人和大学教师共同组成委员会来讨论在工人业余时间开什么课程以及如何开课等。重要的是,这里所谓“劳动人民高等教育”的内容乃以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为主,而不是美国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1873年在剑桥大学,1876年在牛津大学,以及伦敦大学等,都建立了University Extension Class,也就是大学延伸夜校课程,主要对象是工人和劳动人民,但推动的是整个社会的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190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工人教育联合会”(Workers’ Educational Association,WEA),在各个地方都有分支,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都设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WEA教师到各个分支去给工人和劳动人民上课,经费由英国专门拨款,包括王室和很多贵族及社会名流一度都表示对工人教育的热心和支持。一方面,这当然可以说是当时统治阶级考虑阶级调和的问题,力图教化劳动人民,从文化教育上达成社会整合的目的,体现了英国中上阶级对劳工阶级的妥协。但另一方面,并不能就此否定工人阶级博雅教育的伟大意义,至少大批左翼和社会主义者,包括威廉斯、汤普森、霍伽特等都特别利用了工人教育的平台(也是他们很多人的谋生手段),成为左翼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不但对工人阶级而且对提升“整体社会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都有重大意义。威廉斯本人1946年毕业以后,一直到1961年,都不是正式的大学教师,而主要是WEA的教师,他讲授《文化与社会》的对象正是校外的工人和劳动人民,《文化与社会》一书就是工人夜校博雅教育的成果。(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差别:《文化与社会》一书让我们现在的专业研究生来读都相当吃力,而威廉斯当时的讲课对象是业余的工人和普通劳动人民!)同样,汤普森的伟大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也是工人教育课程的成果。所以任何否定工人业余博雅教育的看法都是荒谬的。以后的似乎“更激进的”西方文化左派当然从来没有从事过这种直接面向劳动人民的教育工作,他们那套佶屈聱牙的学院车轱辘话也无法与普通人民沟通,同时1960年代后英国的社会博雅教育传统也已式微,都变成了美国式的职业教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